注册 | 登陆 | 退出

44-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

复次云何识蕴差别。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染故。三由所依故。四由住故。五由异相故。 云何安住。谓习欲者欲界诸识执外色尘。名色安住。若清净天色界诸识执内名色。名俱安住。无色界识唯执内名。名名安住。是名识安住差别。 云何杂染差别。谓诸愚夫由二种门识被染污。一于现法中由受用境界门。二于后法中由生老等门。是名识杂染差别。 云何所依差别。谓六所依诸识随转。谓依眼等六处六识身转。如世间火依糠牛粪薪札等转。是名识所依差别。 云何住差别。谓四识住。如经言。有四依取以为所缘令识安住。谓识随色住缘色为境。广说如经。乃至我终不说此识往于东方乃至四维。然我唯说于现法中必离欲影寂灭寂静清凉清净。如是已显经中如来所说诸识住相。从此以后我当宣说此相差别。谓此经中略显识住及因缘相。识住因缘二种边际。识住因缘二种寂止。当知此中若诸烦恼事。若属彼烦恼。说名依取。应知此二亦名所缘。所缘性故有所缘故。由彼贪爱为烦恼缘。名趣所执事。由贪欲等四种身系。为发业缘名缘。所缘事彼二随眠所随逐故。名建立事。若诸异生补特伽罗。未得厌离对治喜爱。由所润识能取能满当来内身。由此展转能取能满。不能弃舍诸异生性。以于内身能取能满故。于流转中相续决定。是名为住。余住因缘如前应知。是名略说住及因缘相。有色界识有来有去。无色界识有死有生。又此二住乃至寿尽。又复此二生长增益及广大义。如前应知。齐是名为识住边际及住因缘边际。若复异此而施设者。当知唯有文字差别非义差别。由所余义境界无故。若他正诘不知何答。亦由余义境界无故。或复有能于后自然如理观察。便自迷闷谓我愚痴作如是说。若聪慧者于诸色爱乃至行爱所摄贪缠能永断离。于烦恼分所摄发业四身系缠亦能永断。所以者何。由在家众依贪欲嗔恚二系。发起诸业摄受境界为因故。损害有情为因故。若出家众依戒禁取。此实执取二系发起诸业。以戒禁取犹如贪欲求生天故。此实执取犹如嗔恚傍涅槃故当知四身系唯在意地分别所生故。从此以后由多修习胜对治故。复能永断贪爱身系二种随眠。由此断故烦恼所缘色受等境亦不相续。以究竟离系故。由此所缘不相续故。有随眠识究竟寂灭。于色受等诸识住中不复安住。由对治识永清净故。是名识住因缘寂止。又由当来因缘灭故。于内身分不取不满。决定无有流转相续。是名识住寂止。又复对治所摄净识名无所住。由彼因缘故名不生长。由善修习空解脱门故。名无所为。由善修习无愿解脱门故。名为知足。由善修习无相解脱门故。名为安住。如是不生长故。乃至安住故。名极解脱。又于行等都不执着我及我所。由此因缘色等坏时亦不恐怖。由此相貌显彼自体已得清净。又由彼识永清净故。不待余因任运自然入于寂灭。此识相续究竟断故。于十方界不复流转。于命及死不希求故。名永离欲。又所有受是识树影。彼于尔时不复有故。名永离影。诸有漏识于现法中毕竟灭尽故。名寂灭。诸无漏识随其次第有学解脱。名为寂静。无学解脱。名曰清凉。余依永灭故。说清净。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亦不独为烦恼因缘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如于色等。是故唯识不立识住。是名识蕴由住差别。云何异相差别。谓有贪心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等如经广说。乃至不解脱心极解脱心。是名一门异相差别。复有约界异相差别。谓欲界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无色界有三心。亦除不善。无漏有二心。有学及无学。又欲界善心有二种。谓加行及生得。无覆无记心有四种异熟生心。威仪路心。工巧处心。及变化心。此唯是生得。谓天龙药叉等然无修果心。于色界中无工巧处心。无色界亦尔。当知善心如下上亦尔。一切处有。又有约种异相差别。谓欲界有五心。一见苦所断心。二见集所断心。三见灭所断心。四见道所断心。五修道所断心。如欲界有五心。如是色无色界各有五心并无漏心。总为 六。初异相心差别义。我当分别。一切有情略有三品。一未发趣定品。二虽已发趣未得定品。三已得定品。此复二种。一不清净。二极清净。于初品中或时起染污心。由贪等缠绕彼心故。或时起善无记心。由贪等缠暂远离故。第二品中或时令心于内静息。或时失念于五妙欲其心驰散。或时极静息故。便为惛沉睡眠缠覆其心。或时为断彼故。于净妙境安处其心。或时于彼不正安处心便掉举。若正安处便不掉举。由沉掉盖未断灭故。于彼二品俱不寂静。由断灭故心得寂静。若由如理作意。已得根本静虑。名定心。若未得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善修心。断究竟故。名极解脱心。与此相违。名不善修心及不解脱心。从定心已来当知是第三品。是名识蕴异相差别。复次云何诸蕴次第。谓说差别此复五种应知。一生起所作。二对治所作。三流转所作。四住所作。五安立所作。生起所作者。谓眼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能生意识。此中先说色蕴次说识蕴。此则是诸心所所依。由依彼故受等心所生故次。经言三和故触。触缘受等。是名诸蕴生起所作宣说次第。对治所作者。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说四念住。谓于不净计净颠倒。于苦计乐颠倒。于无我计我颠倒。于无常计常颠倒。此中先说色蕴。次说受蕴。次说识蕴。后说想行二蕴。是名对治所作宣说次第。流转所作者。根及境界为依止故。于现法中由二种蕴受用境界起诸杂染。谓领纳境界及彩画境界。由一种蕴造作一切善不善业。于后法中起生老等一切杂染。一是所染故最后说。住所作者。由四识住及识次第而说。是名住所作。安立所作者。谓诸世间互相见已先了其色。是故先立色蕴。次由受蕴知彼进退或苦或乐。是故次立受蕴。次由想蕴知彼如是名如是类如是性等。是故次立想蕴。次由行蕴知彼如是愚痴如是聪睿。是故次立行蕴。后由识蕴安立内我。谓于诸蕴中安立所了有苦有乐。随起言说及愚智等。是名诸蕴安立所作宣说次第。又复依止我众具事及我事故。应知诸蕴宣说次第。谓我依身于诸境界受用苦乐。于己于他随起言说。谓如是名如是种类如是性等。此之二种依法非法方得积集。如是应知我众具事。当知最后蕴是我事。 复次色蕴摄几蕴几界几处几有支几处非处几根耶。如色蕴如是乃至识蕴。谓色蕴摄一蕴全。十界十处全。一界一处少分。六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七根全。受蕴摄一蕴全。一界一处少分。一有支全。三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五根全。三根少分。想蕴摄一蕴全。一界一处少分。三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不摄诸根。行蕴摄一蕴全。一界一处少分。四有支全。五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六根全。三根少分。识蕴摄一蕴全。七界全。一处全。一有支全。四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一根全。三根少分。如是有六种摄。所谓蕴摄乃至根摄。由此相摄道理。展转相摄如应当知。 复有余十种摄应当了知一者界摄。谓诸蕴等各自种子所摄。二者相摄。谓诸蕴等自相共相所摄。三种类摄。谓诸蕴等遍自种类所摄。四分位摄。谓诸蕴等顺乐受等分位所摄。五不相离摄。谓诸蕴等由一一法及诸助伴摄一切蕴等。六者时摄。谓诸蕴等过去未来现在各自相摄。七者方摄。谓诸蕴等在此方转或依此生即此方摄。八者全摄。谓诸蕴等五等所摄。九少分摄。谓诸蕴等各各差别少分所摄。十胜义摄。谓诸蕴等真如相所摄如是诸蕴一切摄义总有十六。如蕴乃至根亦尔。又由三法摄一切法。谓色蕴法界意处。复次依止几处色蕴转耶。依止几处名所摄四蕴转耶。谓依止六处色蕴转。一建立处。二覆藏处。三资具处。四根处。五根住处。六有威德定所行处。依止七处名所摄四蕴转。一乐欲。二希望。三境界。四寻伺。五正知。六清净方便。七清净。诸受用欲者。依止四处。住律仪者精进行者。依止一处。已得近分定者。依止一处。安住根本定者。依止一处。如是七处略有四位应知。复次我当先说分别色蕴一一别义。然后分别名四蕴义。云何分别色蕴。嗢拖南曰。 物极微生起  安立与流业 刹那独所行  余相杂最后 问色蕴中眼几物所摄。答若据相摄唯有一物。谓眼识所依清净色。若据不相离摄则有七物。谓即此眼及与身地色香味触。若皆据界摄则有十物。即此七物界及水火风界。如眼耳鼻舌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耳耳识所依清净色。鼻鼻识所依清净色。舌舌识所依清净色。余如前说。若身当除眼等四。何以故。由远离彼独可得故。此相者谓身识所依清净色。若于外色香味触彼所行相中。除一切根余一切如前应知。声及声界不恒有故。今当别说。若于是处有声。当知此处复增其一。应知声界一切处增。复次色等所缘境界。如本地分已广分别。若触处中所说造色滑乃至勇。当知即于大种分位假施设有。谓于大种清净性假立滑性。于大种坚实性假立重性。于大种不清净不坚实性假立涩性及轻性。于大种不清净慢缓性假立软性。由水与风和合生故假立有冷。由阙任持不平等故假立饥渴及弱力。由无所阙无不平等故假立强力及饱。由不平等变异错乱不平等故假立病。由时分变异不平等故假立老。由命根变异不平等故假立死。由血有过患不平等故假立痒。由恶饮食不平等故假立闷绝。由地与水和合生故假立黏。由往来劳倦不平等故假立疲极。若远离彼由平等故假立憩息。由除垢等离萎瘁故假立勇锐。如是一切说诸大种总有六位。谓净不净位。坚不坚位。慢缓位。和合位。不平等位。平等位。如是六位复开为八。若八若六平等平等。复次一切色乃至触。皆二识所识。谓自识所识及意识所识。或渐或顿。眼等五根一意识所识。 复次色界中无现香味然有彼界。何以故。此二皆是叚食摄故。由无此二鼻舌二识亦无。此就现行说非就界说。 如是一切色蕴所摄色中。九种是实物有。触所摄中四大种是实物有。当知所余唯是假有。堕法处色亦有二种。谓实有假有。若有威德定所行境犹如变化。彼果彼境及彼相应识等境色是实物有。若律仪色不律仪色皆是假有。又定所行色若依此系定。即由此系大种所造。又此定色但是世间有漏无漏由定而生。非出世间由此定色有戏论行定为因故。又非一切所有定心皆有能生此色功能。唯一类有如能起化。谓不思惟。但由先时作意所引。离诸闇昧极善清净明了现前。当知是定乃能生色。若定力励数数思惟。假胜解力而得见者。当知不能生起此色。又复此色虽非出世定之所行。然由彼定增上力故有一能现。当知此事不可思议。 问欲色二界实物有色何差别耶。答色界诸色清净最胜能发光明。又极微细下地诸根所不行故又无有苦。依彼诸色苦受不生故。欲界不尔。是名差别。 复次色蕴略由六相应知。一自相。二共相。三能依所依相属相。四受用相。五业相。六微细相。自相者。谓地等以坚等为相。眼等以各别清净色为相。共相者。谓一切色皆变碍相。能依所依相。属相者。大种为所依。造色是能依。受用相者。为内色处有所受用增上力故。外色境界差别而生。或有色聚唯有坚生。或唯有湿或唯有暖。或唯有动或和合生。为欲随顺内诸色处受用差别故。业相者。谓地等诸大种。以依持摄受成熟增长为相。复有余业后当广说。微细相者。谓极微相。 复次微细性略有三种。一损减微细性。二种类微细性。三心自在转微细性。损减微细性者。谓分析诸色至最细位。名曰极微。种类微细性者。谓风等色及中有色。心自在转微细性者。谓色无色二界诸色。如经说。有等心诸天。曾于人中如是如是资熏磨莹其心。随此修力住一毛端空量地处。展转更互不相妨碍。如是等辈应当思惟观察色蕴物类差别。问诸极微色由几种相建立应知。答略说由五种相。若广建立如本地分。何等为五。一由分别故。二由差别故。三由独立故。四由助伴故。五由无分故。分别建立者。谓由分别觉慧分析诸色。至极边际建立极微。非由体有。是故极微无生无灭。亦非色聚集极微成。差别建立者。略说极微有十五种。谓眼等根有五极微。色等境界亦五极微。地等极微复有四种。法处所摄实物有色极微有一。独立建立者。谓事极微建立自相故。助伴建立者。谓聚极微。所以者何。于一地等极微处。所有余极微同聚一处不相舍离。是故依此立聚极微。问何因缘故诸有对法同处一处不相舍离。而不说名无对性耶。答随顺转故。由彼展转相随顺生不相妨碍。又由如是种类之业增上所感如是而生。何以故。一切色聚一切色根共受用故。若异此者。一切聚中非有一切地等诸色不相舍离。若尔眼等诸识境界。便不遍满一切聚中。如是应无遍满受用。是故当知定有诸色同一处所不相舍离。又有诸色。或于是处互相妨碍。或于是处不相妨碍。如中有色等。而彼诸色非无对性。此中道理当知亦尔。无分建立极微者。谓非彼极微更有余分。非聚性故。诸聚极微可有细分。若极微处即唯此处。更无细分可以分析。 问如是所说五相极微复有五眼。所谓肉眼。天眼。圣慧眼。法眼。佛眼。当言几眼用几极微为所行境。答当言除肉眼天眼所余眼用一切极微为所行境。何以故。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后两边若明若闇。必不能取极微处所。由极微体以慧分析而建立故。 问何故说极微无生无灭耶。答由诸聚色最初生时全分而生。最后灭时不至极微位。中间尽灭犹如水滴。 复由五相应知名不如理思议极微。谓于色聚中有诸极微自性而住。应知名初不如理思议极微。或谓极微有生有灭。或谓极微与余极微或合或散。或谓众色于极微量积集而住。或谓极微能生别异众多色聚。应知名后不如正理思议极微。故应方便以如理思思议极微。断此五种非理思议。 复次建立极微当知有五种胜利。谓由分析一合聚色安立方便。于所缘境便能清净广大修习。是初胜利。又能渐断萨迦耶见。是第二胜利。如能渐断萨迦耶见。如是亦能渐断憍慢。是第三胜利。又能渐伏诸烦恼缠。是第四胜利。又能速疾除遣诸相。是第五胜利。如是等类应当如理思惟极微复次略说色物生当知有五种。何等为五。一依止生。二种子生。三势引生。四摄受生。五损减生。 云何依止生。谓于所依大种处所。有余所造色生。故如是说由四大种造所造色是同一处摄持彼义。又若于此色积聚中。有彼大种及所造色自相可得。当知此中即有彼法。若于此处彼法自相都不可得。当知此处无有彼法。是名总建立有非有相。若有说言于此处所彼法自相虽不可得然必有者。今应问彼。此不可得与可得者。为物是等为不等耶。若物等者。物既是等而不可得。不应道理。若不等者。为即此量说物不等。为据威势说不等耶。若即此量说不等者。少分自相亦不可得。不应道理。若据威势说不等者。离彼自相有余威势不可得故。不应道理。如是等类当知名依止生。 云何种子生。谓所有色各从自种子所生如坚硬聚。或时遇缘便生流湿。流湿遇缘复生坚硬。不暖生暖暖复生冷。不动生动动生不动。如是好色恶色等差别应知。由如是等虽无自相然有其界。从彼彼聚彼彼色法差别而生。如是等类当知名种子生。 云何势引生。谓内色根增上力故。外分差别相续而生。谓器世界等。又由先业势所引故。内诸色处差别而生。又复诸天或现前欲或不现前欲。及北拘庐洲所有资具。当知多分势引而生差别而转。人中相续生者唯有器世界。如是等类当知名势引生。 云何摄受生。谓遇彼彼摄受缘故。彼彼色法展转增益胜上而生。犹如水等润萌茅等。如是等类名摄受生。与此相违应知名损减生。 复次诸聚色生时。如种种物石磨为末以水和合团杂而生。非如苣蕂麦豆等聚。何以故。随彼生因增上力故。如是而生为有用故。

联系:
©2019/11/11-搜佛说(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