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搜佛说
商城
商城
经藏
搜索
后退
前进
四库全书
/
论
/
大乘论
/
瑜伽师地论(第081卷~第100卷)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一
/
22-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三
复次嗢拖南曰。 离欲未离欲 问因缘染路 保命着处等 皆广说应知 若有苾刍。于其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于五妙欲意所识法。定地三世。由三种缠及彼根本所有随眠。正杂染时。于现法中。不任趣证究竟涅槃。当知此中由过去世。依彼取识。由未来世。属彼取识。由现在世。着彼取识。由彼根本所有随眠。堕在相续常随逐故。执彼取识。与此相违。无杂染时于现法中。堪能趣证究竟涅槃。 复次于圣教中。当知有四如理问者。一有净信。若诸长者。若长者子。二具聪慧多闻苾刍。三是大师亲承侍者。四即大师。有二因缘。佛于弟子知而故问。谓观弟子虽欲请问。而无无畏。或于其义无所了知。为遮现在未来过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复次由二因缘。说六识身。以内六处为因。以外六处为缘。谓内六处为彼种子所依附故。又内六处相续一类。如先所得毕竟转故。境界不尔。非彼种子所依附故。又非一类相续转故。 复次由二种相。当总了知一切杂染。一者一切杂染自性。二者一切杂染行路。言自性者。所谓欲贪与诸杂染为根本故。言行路者。谓内外处。能取所取有差别故。 复次若诸苾刍。于二处所。等随观察。若行若住。如理作意为所依止。于二杂染。应脱其心。云何名为于二处。所谓自保命忽然夭丧。不善心殒往诸恶趣。云何名为如理作意为所依止。复于何等二种杂染。应脱其心。谓我宁遭种种楚挞损害。于己诸处之身。勿复令我不善心殒生诸恶趣。又我应当与喜乐俱如实观察。为欲对治现行不善。恳励修习诸行无常。若经行时。于诸境界执取诸相。执取随好所有杂染。令心解脱。远离住时。于诸不善种种寻思所有杂染。令心解脱。当知此中第一杂染。是相似因。第二杂染是相似果。又二杂染现在转时。生于二处。谓自保命。即于尔时倏归夭丧。不善心殒往诸恶趣。是故于彼二种杂染。一刹那中深见过患。发生惭愧尚为妙善。况能相续。 复有众多魔所归向所有杂染着安足处。智者了知应当远避。谓已离欲诸异生类系属定生喜乐诸处所有爱味着安足处。未离欲者于妙五欲受为依故。喜乐诤竞贪爱耽染着安足处。于恩于怨。诸有情所一切爱恚着安足处。广大上品能引境界顺乐顺苦所求所寻所可贪爱所有三世着安足处。当知此中。可欣可乐可爱可意诸句差别。如前已辩。不可欣者。于未来世。不可乐故。不可乐者。于过去世。由随忆念不可乐故。不可爱者。于诸境界。不可乐故。不可意者。由于诸受不可乐故。又言苦者。即于境界不可乐故。言损恼者。即于诸受不可乐故。言违背者。于过去世不可乐故。言逆意者。于未来世。不可乐故。 复次有二杂染。一者外境杂染。二者内受杂染。眼等为依。于色等境。起诸贪着。名外境杂染。诸触为依。贪着内受。名内受杂染。此二杂染。于永寂灭般涅槃中。皆不可得。非诸魔怨所能游履。 复次由十五相。应当了知一切种类爱见杂染。谓于诸处由诸缠故。名藏。由随眠故。名护。由我见故。名覆。所余差别。广说如前摄异门分。 复次总嗢拖南曰。 因同分等 唯作缘等 上品贪等 后多住等 别嗢拖南曰。 因同分思缚 解脱相触遍 胜解护根门 教爱相为后 诸圣弟子。因同分识。随入无我。由三种相。于诸识中正观而住。云何因同分识。随入无我。谓由现见五有色处。四大种身若增若减。若取若舍。无常性故。于缘彼识随入无常。无常则苦。苦则无我。由是因缘。随入无我。云何随入无我性已。由三种相。于诸识中。正观而住。谓诸邪见。一切皆以我见为根。是故此根必应先断。又以正慧即观彼识。所依所缘差别转故。有无量种。又观此识差别转时。如刹那量安住坚实。尚不可得。何况毕竟。 复次于六处灭究竟。寂静无戏论中。由戏论俱四种行相。不应思惟。不应分别。不应诘问。唯应依他增长觉慧。审谛观察真实意趣。云何为四。谓或有无。或异不异。以彼六处有生有灭。展转异相。施设可知。由生灭故。有无可得。有异相故。待他种类异性可得。待自种类前后无别不异可得。六处永灭。常寂静相。是故由彼戏论俱行四种行相。思惟观察不应道理。当知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法。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复次于内外处。若有欲贪境界现前。或不现前。而其诸根不能弃舍故。名为缚。若无欲贪。设有境界正现在前。诸根于彼尚能弃舍。况不现前。故名解脱。 复次善修梵行。于诸蕴处我我所见已永断者。若为损身。乃至夺命苦受所触。终无色变心变可得。如是名粗善守根相。彼由如是善守诸根。四苦解脱增上力故。得四种喜。一由当来外缘生苦得解脱故。二由当来内缘生苦得解脱故。三于现法般涅槃时。由二种依所作众苦得解脱故。四命终已与世所见草木相似一切众苦不相续故。由二种相草木相似。一者六处离有情想。与世所见草木相似。二者六处为所依止贪嗔痴火乃得烧然。与世所见草木相似。善修梵行诸圣弟子。当来后有苦不生故。与诸如来成就明力。少分相似。非现法缘苦不生故。设暂生已速疾断故。然诸如来。二种明力。皆悉成就。是故说名无上明持。 复次有一沙门或婆罗门。越胜现量。世间愚夫尚不迷惑。况诸智者。一切愚痴所安足处。虚妄推度以为依止。或依前际。或依现法。坚固执着建立四种苦乐邪论。谓依前际。虚妄计度宿作因故立诸苦乐。一向自作。虚妄计度自在变化以为因故立诸苦乐。一向他作。虚妄计度先自在作。然后宿作因所作故。立诸苦乐。自作他作。虚妄计度无因生故立诸苦乐。非自非他所作因生。或依现法虚妄计度。若随自欲自作功用。所生起者。立为自作。若不随欲。不自觉知。他所引者。立为他作。若随所欲。自所觉知。他所引者。立自他作。若非自他功用为先。所生起者。但由境界现在前故。不能了达微细因触。便起邪执。谓非自他所作因生。立无因生。此中唯有诸根境识和合所生苦乐可得。都无前际。或现法中。若自若他实有可得。唯即于此三事和合。假立自他。是故当知。唯有其触遍行一切为苦乐因。 复次由四种相。正发精进。速令诸漏永尽无余。何等为四。一者发起平等精进。谓不极掉举。发勤精进。令其身心疲倦损恼。亦不极下。发起精进。虚弃身命令无所得。是名初相。又不由此而生憍慢。谓我独能发勤精进。余则不尔。是第二相。又于正发勤精进果世间安触所证差别无有爱味。与此俱行修不放逸。是第三相。又于精进平等之相。能善摄受。令于当来无有退失。是第四相。如是正发勤精进故。永尽诸漏。成阿罗汉。若欲于彼大师有智同梵行所。记别自己所证差别。唯阿罗汉六处胜解能正记别。谓依三学及以五种补特伽罗。云何名为六处胜解。一出离胜解。二无恼胜解。三远离胜解。四爱尽胜解。五取尽胜解。六心无忘失胜解。云何三学。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云何五种补特伽罗。一者异生处在居家。唯依于信发生欣乐出离胜解。从境界缚心求出离。是名第一补特伽罗。二者异生既出离已。唯依于戒。于诸有情由身语意行无恼行。是名第二补特伽罗。三者异生能断利养及恭敬爱。于现法中离欲界欲。是名第三补特伽罗。四者有学已见谛迹。是名第四补特伽罗。五者无学得阿罗汉。是名第五补特伽罗。当知此中。第一第二处所胜解。初学所依。第三处所所起胜解。与第二学作其所依。后三处所所起胜解与第三学作其所依。若由此智能断烦恼。及烦恼断当知是名心无忘失。又于当来。后有因断。说名爱尽。现法境界诸杂染断。说名取尽。又彼第一补特伽罗。虽有正信出离胜解。而未决定堪于当来令彼一切悉皆弃舍及与变异。第二有其无恼胜解。第三有其远离胜解。当知亦尔。若诸有学六处胜解。虽无堪能当来弃舍及与变异。然似幼童等持念慧。皆悉羸劣。虽生圣处未善修故。于贪嗔痴。不能远离无余永断。由慧劣故。及由贪等未永断故。若遇胜妙境界现前。时时忘念。由此因缘而勤生起。学心解脱及慧解脱。尽诸烦恼。是故有学补特伽罗。仍有所作。由此分故。而名减劣。若阿罗汉六处胜解。尚无堪能当来变异。况有弃舍。善修道故。贪嗔痴等永断无余。爱尽取尽胜解圆满。已得尽智无生智故。六种恒住所摄受故。所有智慧非如有学时时忘念故。阿罗汉六处胜解。由第一义最极圆满。亦名成就最极清净。非余下位补特伽罗由此因缘亦无自高记别所解。于三摩地所行所缘。无散乱故。名内心住。即三摩地善成满故。名不狭小。一切烦恼皆离系故。名善解脱。所有智慧善积集故。说名善修。见灭尽故。无有爱味。其心一向善而无罪。 复次略有二种补特伽罗。一者不能密护根门。二者善能密护根门。云何名为不能密护根门补特伽罗。谓如有一。于诸境界不能如理作意思惟。于可爱色为贪欲缠之所缠缚。于不爱色为嗔恚缠之所缠缚。又于彼境不能随念所有过患。设有随念。不善修习。由是因缘。心为时缠之所覆蔽。起诸缠已不能制伏。又是异生未得有学心慧解脱。于上无学心慧解脱。不如实知。由不知故。于诸有学心慧解脱。亦不能满。彼于尔时未以修力为所依止。于烦恼品所有粗重。未能永害。又不依先善思择力。念不成就为因缘故。当知不能密护根门。由此三相补特伽罗。应知不能密护根门。一由缠故。二由思择所摄对治有缺减故。三由修力所摄对治有缺减故。与此相违。当知白品。于诸根门善能密护。 复次由二种相诸圣弟子。于其大师所说法教。能正记别能善宣说。谓能辩释真实义故。云何为二。一者由是意趣宣说。善能悟入如是意趣。而正记别二者如来以无量门广宣圣教。为无量品补特伽罗种种辩说。于此法教不违法性。能正记别。 复次于佛善说法毗奈耶。深心爱乐新学苾刍。由二种相。应正了知。一由身相无变异故。二由心相无变异故。谓由形色极光净故。面貌熙怡极鲜洁故。肤体充实不羸损故。诸根适悦而寂静故。身无变异随有所得生喜足故。远离贪乐畜积资财而受用故。于其室家无顾恋故。心无变异。复有三种淫贪对治。能令淫贪未生不生。已生寻断。一者思惟不应行想。二者思惟极不净想。三者密护一切根门。此中密护一切根门。略广应知如声闻地。谓能密护诸根门者。不令母邑摩触身故。名善护身。于诸母邑不观不听不忆念故。名善守根。设见设闻设随忆念。即能长时摄受正念。以猛利慧深见过故。名善住念。彼由如是善护其身。善守诸根。善住正念。便能思惟不应行想。由此烦恼不能蔽心令暂欣味。又能思惟极不净想。由此烦恼不能蔽心令速回转。
下一页
语音功能并不成熟。如果语音播放不了,请使用“火狐浏览器”、Chrome浏览器、edge浏览器等相关内核浏览器。
联系:
©2019/11/11-
搜佛说
(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