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搜佛说
商城
商城
经藏
搜索
后退
前进
四库全书
/
论
/
小乘论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第01卷~第20卷)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
/
05-辩本事品第二之二
如上所言。色等五蕴名有为法。色蕴者何。颂曰。 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无表 论曰。此中色言显色蕴义。五根谓眼耳鼻舌身。五境谓色声香味触。眼等所摄所行名境。及无表者。谓法处色。唯者唯此所显十处。一处少分名为色蕴。如是诸色其相云何。颂曰。 彼识依净色 名眼等五根 论曰。彼谓前说眼等五根。识即眼耳鼻舌身识。依者眼等五识所依。如是所依净色为体。如是即显眼等五识。所依净色名眼等根。故薄伽梵于契经中说眼等根净色为相。本论亦说。云何眼根。眼识所依净色为性。如是广说诸圣教中。以根别识不以境界。故知彼言显根非境。有说。彼者是境非根。而无意识。缘色等故。名色等识。彼识所依。名眼等过。由净色言所简别故。已辩根相。当辩境相。颂曰。 色二或二十 声唯有二种 味六香四种 触十一为性 论曰。言色二者。是二种义。谓显与形。此中显色有十二种。形色有八。故或二十。显十二者。谓青黄赤白烟云尘雾影光明闇。于十二中青等四种是正显色。云等八种是此差别。其义隐者。今当略释。地水气腾说之为雾。障光明起于中余色可见名影。翻此为闇。日焰名光。月星火药宝珠电等诸焰名明。形色八者。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此中正者。谓形平等。形不平等名为不正余色易了。故今不释。已说色处。当说声处。能有呼召。故名为声。或唯音响。说之为声。善逝圣教咸作是说。声是耳根所取境界。是四大种所造色性。此声二种。谓有执受。或无执受。大种为因执受大种。谓现有情长养等流异熟地等。与此相违名无执受。由此所发为二种声。色等亦应作如是说。然由声处自性难知。故但就因说有二种。无一声性以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二四大种各别果故。非二四大同得一果为俱有因成过失故。虽二大种有相扣击。而俱为因各别发声。据自依故不成三体。虽有手鼓相击为因。发生二声而相映夺。随取一种相别难知。是故声处唯有二种。已说声处。当说味处。越次说者显彼境识。生无定故味谓所啖。是可尝义。此有六种。甘酢碱辛苦淡别故。已说味处当说香处。香谓所嗅。此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等不等者。增益损减依身别故。有说。微弱增盛异故。本论中说。香有三种好香恶香及平等香。若能长养诸根大种。名为好香。与此相违名为恶香。无前二用名平等香。或胜福业增上所生。名为好香。若胜罪业增上所生。名为恶香。若四大种。增上所起。名平等香已说香处。当说触处。触谓所触十一为性。即十一实以为体义。谓四大种及七造触。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有差别故。此中能触所触者谁。应知都无能触所触。相触则失。刹那性故。但于身识所依所缘无间生时。立触名想。依此根识得彼境时。假说此根能触彼境。触非身识所依止故。不说彼触能触身根。触与身根极相邻近。故说所触能触非余。色等虽非所触法性。所依坏故而亦有损。已说境相。唯余无表此今当辩。颂曰。 作等余心等 及无心有记 无对所造性 是名无表色 论曰。言作等者。等取离作无对造色。略有二种。一者依表。二者依心。依表起者复有二种。谓与作俱转。及作息随转。为摄如是无表差别体相无遗。故说作等。言余心等者。等取同类心。谓善心作近因等起或俱有因。彼所发善无对造色不善无记名余心。善心名同类。不善心作近因等起。所发不善无对造色善及无记名余心。不善名同类。及无心者即心灭位。谓定非生。生位无故。及言乘上及此非余。于三位中此容随转。谓定唯等不善兼余散善通于三位转故。言有记者。谓善不善可记为爱非爱品故。言无对者。非极微故。所造性者。不简大种。以大种性非无对故。但简非色。显是色性即五蕴中色蕴摄故。是者是前所说诸相。具前诸相名无表色。如是已辩无表色相。于中所说大种所造。大种云何。颂曰。 大种谓四界 即地水火风 能成持等业 坚湿暖动性 论曰。此诸大种何缘名界。一切色法出生本故。亦从大种大种出生。诸出生本世间名界。如金等矿名金等界。或种种苦出生本故。说名为界。喻如前说。有说。能持大种自相及所造色。故名为界。如是诸界亦名大种。何故言种。云何名大。种种造色差别生时。彼彼品类差别能起。是故言种。由四大种有差别故。造色差别。有说。有情业增上故。无始时来未尝非有。是故言种。由四大种总相种类无间绝故。或法出现即名为有。生长有性。是故言种。即是生长诸法有性。或是生长有情身义。或能显了十种造色是故言种。由此势力彼显了故。所言大者。有大用故。言大用者。谓诸有情根本事中。如是四种有胜作用。依此建立识之与空。乃得说为有情根本。又于诳惑愚夫事中。此四最胜。故名为大。如桥贼中事业胜者。别余故名大桥大贼。又此四种。普为一切余色所依。广故名大。有说。一切色等聚中坚等具有。故名为大。风增聚中阙于色等火增聚中阙于昧等。色界诸聚香味俱无。青等聚中阙于黄等。滑等聚中阙于涩等。声等不定。是故唯此四种名大。此四大种虽常和合恒不相离。而非处同。云何得知恒不相离。入胎大造经等说故。又理应然。何等为理。谓石等中现有能摄生火增坠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水火风恒不相离。于水聚中现有持船暖性流动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火风恒不相离。于火焰中现有任持摄聚击动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水风恒不相离。于风聚中现有能持起冷暖触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水风恒不相离。复云何知如是四界。由此因缘恒相随逐。由此能成持等业故。谓地等界如次能成。持摄熟长四种事业。由此因缘于诸色聚。若有持等四业可得。即知此中有地等界互不相离。应知此中言能长者。谓能安布。云何安布。谓令增盛或复流漫。为能持等四业即是界自相耶。不尔云何。如是四界随其次第坚湿暖动以为自相。应知此中说性显体。为明体性不相离故。动谓能引大种造色。令其相续生至余方。何故虚空不名大种。彼大种相不成立故。能损益故。立大种名。虚空不然。故非大种。或于诸法生灭位中性无差别故。非大种现见大种。种等位中其相转变成芽等缘。方令芽等诸位得起。虚空无为则不如是性相常故。作用都无。既不能生。故非大种。又诸大种非一非常。自相众多果别无量。虚空自性是一是常。相无差别。全无有果。非无别因。生有别果。是故虚空不名大种。若谓余因有差别故能助虚空生别果者。即此别因能生别果。何用执此虚空为因。为地等界即地等耶。不尔云何。颂曰。 地谓显形色 随世想立名 水火亦复然 风即界亦尔 论曰。地言唯表显形色处。岂不总地四处合成。何故但言显形为地。此中虽有香味触三。而随世想故作是说。由诸世间相示地者以显形色而相示故。虽诸世间亦于香等起地言说谓作是言。我今嗅地尝地触地。而显形色。于地水火能通表示。是故偏说。世不多言我嗅于水。亦不多说嗅尝于火。虽言触地等而即地等界。是故地中虽有香等。而形与显胜故偏说。又显形色表示二界地等无异。是故偏说。若尔显形表示衣等胜香等故。亦应偏说。世起名想无有决定。故随世间差别而说。此随多分世想立名。生等非显声非相续。故不说为地等衣等。如地但用显形为体水火亦然。随世想故。由世现见水青长等。故说显形为水自性。世亦现见火赤长等。故说显形为火自性。然即色触转变生时。名火焰炭。是假非实。无一实物。身眼得故。如是地等与界差别。风即界者。世间于动立风名故。风界无别。岂不世间于显形色亦生风想。世间现以黑风团风而相示故。有通此难。故说言示是如地等与界别义。古昔诸师咸作是说。地于中杂故见如此。为显其风即是风界。故复言尔。尔者定义。此二说中前说为胜。遍处不净无差别故。不净唯缘色处境故。颂曰。 此中根与境 即说十处界 论曰。已说实物根境无表为色蕴性。此中根境亦即说为十处十界。于处门中立为十处。谓眼处等。于界门中立为十界。谓眼界等。已说色蕴并立处界。当说受等三蕴处界。颂曰。 受领纳随触 想取像为体 四余名行蕴 如是受等三 及无表无为 名法处法界 论曰。随触而生。领纳可爱及不可爱。俱相违触名为受蕴。领纳即是能受用义。云何此受领纳随触。谓受是触邻近果故。此随触声为显因义。能顺受故如随相言。相谓表彰。即能显示。因能显果。故立相名。此随相言。是顺因义。受能领纳。能顺触因。是故说受领纳随触。如世尊言。顺乐受触顺苦受触及顺不苦不乐受触。即是顺生乐受等义。领纳随触名自性受。领纳所缘亦是受相。与一境法别相难知。一切皆同领纳境故。以心心所执受境时。一切皆名领纳自境。是故唯说领纳随触。名自性受别相定故。领纳所缘名执取受。非此所辩相不定故。二受差别如顺正理及五事论广辩应知。此总说三。别说为六。世及所依有差别故。第三想蕴其体是何。此于所缘取像为体。谓于一切随本安立青长等色。琴贝等声。生莲等香。苦辛等味。滑涩等触。生灭等法。所缘境中如相而取。故名为想。此想就世总说为三。若就所依别说为六。第四行蕴其体是何。此用四余诸行为体谓除前说色受想三。及除当说识为第四。余有为法名为行蕴。此有相应及不相应思等得等如其次第。契经唯说。六思身者。由最胜故。所以者何。思是业性为因感果。其力最强。故世尊说。若能造作有漏有为名行取蕴。不可唯说思为行蕴。立总名故如法处界。若异此者应但名思。一法成故。如受想蕴。此中意显。如外第六。法处界声。立总名故。总摄十一十七处界不摄多法。如是行声。立总名故。总摄四蕴不摄多行。故知行蕴体不唯思。如是行蕴非尽有依。故唯约世总说三种。如前分别色蕴体已。便约处界二门建立如是。此中辩受想行三蕴体已。亦应建立为处及界。谓此三蕴及无表色并三无为。如是七法。于处门中立为法处。于界门中立为法界。第五识蕴自性处界其相云何。颂曰。 识谓各了别 此即名意处 及七界应知 六识转为意 论曰。识谓了者。是唯总取境界相义。各各总取彼彼境相。名各了别。谓识唯能总取境相。非能取彼境相差别。如世尊言。了者名识。有余师说。唯于法性。假说作者。为遮离识有了者计。何处复见唯于法性。假说作者。现见说影。能行动故。此于异处无间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作者。识亦如是。于异境界相续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了者。谓能了境故亦无失。云何知然。现见余处遮作者故。如世尊告颇勒具那。我终不说有能了者。复有说言。刹那名法性。相续名作者。自意所立思缘起中。当更显示。此识约世总说为三。就所依根别分为六。应知即此所说识蕴。于处门中立为意处。于界门中立为七界。及声显一析为二门。显一一识体分处界。七界者何。六识及意。谓眼识界至意识界。即此六识转为意界。此别建立蕴处界门。应知遍摄诸法皆尽。此中应思。若即识蕴名七心界。前说识蕴。就所依根别分为六。今离六识。说何等法复名意界。更无异法即于此中。颂曰。 由即六识身 无间灭为意 论曰。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后识。故名意界。时分异故别立无失。犹如子果立为父种。若尔界体应唯十七或唯十二。更相摄故。何缘建立十八界耶。颂曰。
下一页
语音功能并不成熟。如果语音播放不了,请使用“火狐浏览器”、Chrome浏览器、edge浏览器等相关内核浏览器。
联系:
©2019/11/11-
搜佛说
(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