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08-辩业品第五之七

由主财田异  故施果差别 论曰。施有差别由三种因。谓主财田有差别故。施差别故果有差别。言主财田有差别者。谓如是类施主财田胜劣与余主财田异。且由施主有差别者。颂曰。 主异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广爱  应时难夺果 论曰。或有施主于因果中得决定信。或有施主于因果中心怀犹豫。或有施主率尔随欲。或有施主具净尸罗。或少亏违。或全无戒。或有施主于佛教法具足多闻。或有少闻。或无闻等而行惠施。由施主具信戒闻等。差别功德故名主异。由主异故施成差别。由施差别得果有异。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谓若施主行敬重施。便感常为他所敬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得于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非余时故。若无损他。施便感资财。不为王火等之所侵坏。由所施财有差别者。颂曰。 财异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众爱柔软身  有随时乐触 论曰。由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如次便得。或阙或具。妙色等果。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如味美妙众所爱故。触具足故感柔软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若有所阙随应果减。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财异。由财异故施体及果。皆有差别。由所施田有差别者。颂曰。 田异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论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别。故名田异。由田异故施果有殊。由趣别者。如世尊说。若施旁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由苦别者。如七有依福业事中。先说应施客行病侍。园林常食及寒风等。随时食药。复说若有具足净信男子女人成此所说。七种有依福业事者。所获福德不可取量。今于此中由缘差别。故苦有异。由除受者。差别苦故果有差别。由恩别者如父母师及余有恩如熊鹿等。本生经说诸有恩类。于有恩所起诸恶业。果现可知由此比知。行报恩善。其果必定由德别者。如契经言。施持戒人果百千倍。乃至施佛果最无量。虽皆无量亦有少多如殑伽河大海水滴。如望财施法施为尊。就财施中何为最胜。颂曰。 脱于脱菩萨  第八施最胜 论曰。若已解脱者施已解脱。田于财施中此最为胜。若诸菩萨。以胜意乐。等欲利乐一切有情。为大菩提而行惠施。虽非解脱施解脱田。而施福中此最为胜。除此更有八种施中。第八施福亦最为胜。八施者何。一随至施。二怖畏施。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行惠施。如世尊说。施圣果无量。颇施非圣果亦无量耶。颂曰。 父母病法师  最后生菩萨 设非证圣者  施果亦无量 论曰。如是五种设是异生施者。亦能招无量果。住最后有名最后生。法师四田中。是恩田所摄。一切能感无量果业。上下品类皆平等耶。不尔云何。由六因故。令一切业成轻重品。其六者何。颂曰。 后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乐 由此下上故  业成下上品 论曰。后起谓作此业已。或顿或数。随前而作。田谓于彼造善造恶。根本谓根本业道。加行谓引彼身语。思谓由彼业道究竟。意乐谓所有意趣。我应当造如是如是。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非最轻重。如契经言。审思作业。名为造作。亦名增长。何因说业名增长耶。由五种因。何等为五。颂曰。 由审思圆满  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  此业名增长 论曰。由审思故者。谓审思而作。非率尔思作。亦非全不思。由圆满故者谓齐此量业应堕恶趣。此业圆满名为增长。余唯造作。由无恶作对治故者。谓无追悔无对治业。由有伴故者。谓作不善业。不善为助伴。由异熟故者。谓时设不定。定与异熟善上相违。异此应知唯名造作。如上所说。未离欲等。奉施制多。唯为自益。既无受用者。施福如何成。颂曰。 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 论曰。非我唯许所舍财物。受者受用施福方成。所许者何。谓诸施福略有二类。一舍二受。舍类福者。谓由善心。但舍资财施福便起。受类福者。谓所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于制多所奉施供具。虽无受类有舍类福。然舍类福初舍资财。此福即成。对治贪故。无贪俱思所等起故。舍资财已。随所施田受用。或不施福无失。若不尔者。有施僧伽。或别人等。诸资生具。或彼未用。物便坏失。如是施主物应唐捐。施福不生无当果故。彼既未用福由何生。用福虽无而有受福。制多无受福由何生。复何因证知。福生要由受。不受于彼无摄益故。此非定证所以者何如。修慈等福亦生故。谓修慈定。于诸有情。平等发起与乐意乐。虽无受者亦无摄益。而胜解力有多福生。修悲等定得福亦尔。施制多福类亦应然。于有德田追生胜解。起极尊敬奉施制多。虽无受者亦无摄益。由自心力有多福生。然不唐捐起施敬业。要因起业方起胜思。胜思方能生胜福故。有设难言。于善田所植施业种既爱果生。植在恶田。果应非爱。此难非理。所以者何。颂曰。 恶田有爱果  果种无倒故 论曰。现见田中种果无倒。从未度迦种。苦果终不生。赁婆种中不生甘果。非由田力种果有倒。然由田过令所植种。或生果少。或果全无。如是虽于恶田植施。而由施主利乐他心。唯爱果生不招非爱。已辩施类。戒类当辩。颂曰。 离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净等 论曰。言犯戒者。谓诸不善色。即从杀生乃至杂秽语。此中性罪立犯戒名。遮谓佛所遮。即非时食等。虽非性罪。而佛为护正法有情别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简性罪故但立遮名。离性及遮俱说名戒。此各有二。谓表无表。以身语业为自性故。戒具四德得清净名。随有所减不名清净。言四德者。一者不为犯戒所坏。言犯戒者。谓审思犯。二者不为彼因所坏。彼因谓贪等烦恼随烦恼。三者依治。谓依念住等。此能对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灭。谓依涅槃回向涅槃。非有财故。等言为显复有异说。有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二眷属净。三非寻害。四念摄受。五回向寂。已辩戒类。修类当辩。颂曰。

联系:
©2019/11/11-搜佛说(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