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搜佛说
商城
商城
经藏
搜索
后退
前进
四库全书
/
论
/
此土著述
/
宗镜录(第081卷~第100卷)
/
15-引证章第三
夫所目宗镜。大旨焕然。前虽问答决疑。犹虑难信。上根才览。顿入总持之门。中下虽观。犹堕狐疑之地。今重为信力未深。纤疑不断者。更引大乘经一百二十本。诸祖语一百二十本。贤圣集六十本。都三百本之微言。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海。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览。重重引证。若鹫岭之亲闻。普令眠云立雪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入圆宗。寻古佛之丛林。如临皎日。履祖师之阃域。犹瞰净天。大觉昭然。即肉眼而圆通佛眼。疑情豁尔。当凡心而显现真心。可谓现知。指法界于掌内。便同亲证。探妙旨于怀中。 大般若经云。一切如来。同在一处。自性清净无漏界摄。又云。三世诸佛住十方界。为诸有情宣说正法。无不皆用本性空为佛眼。离本性空。无别方便。释曰。本性空者。即是自性清净心。本性即自性。空。即清净义。此心则凡圣本有。今古常然。众生不知。诸佛因兹指授。含灵现具。祖师为此相传。故云离此别无方便。 大方广佛华严经颂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想。增长一切恶。 大涅槃经云。信于二谛一乘之道。更无异趣。为是众生速得解脱。又云。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善男子。如众生心。虽非是色。非长非短。非粗非细。非缚非解。非是见法。而亦是有。 宝积经云。一切法虚妄如梦。以唯念故。又云。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释曰。起信论云。所言法者。即众生心。故知所向皆心。岂有归处。住自境界。无别方所。法华经偈云。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释曰。若入一心一相之门。尚无常住之法。岂有起灭之缘。自然不动如山。心安如海。可谓菩萨行处。诸佛所居矣。故华严经颂云。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大集经云。云何菩萨修心念处。观是心性。不见内入心。不见外入心。不见内外入心。不见阴中心。不见界中心。既不见已。作是思惟。如是心缘。为异不异。若心异缘。则一时中。应有二心。若心即缘。不应复能观于自心。犹如指端。不能自触。心亦如是。作是观已。见心无住。无常变异。所缘处灭。又云。不见一法。一法相貌。一法光明。若如是见。是名佛法之正见。 圆觉经云。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又云。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释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者。以幻无定相。自性常离。离即空也。即一切凡圣垢净万法。皆同幻如空故。何用更作方便而求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者。当离之时。全成大觉。即离即觉。平等一照。既无前后。岂有渐次耶。 密严经偈云。一切诸世间。譬如热时炎。以诸不实相。无而妄分别。觉因所觉生。所觉依能觉。离一则无二。譬如光共影。无心亦无境。量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别。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则非有。心为法自性。及人之所渴。入于八地中。而彼得清净。九地行禅定。十地大开觉。法水灌其顶。而成世所尊。法身无有尽。是佛之境界。究竟如虚空。心识亦如是。又云。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诸大众。仁者。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 楞伽经云。第一义谛者。但唯是心。种种外相。悉皆无有。彼愚夫执着恶见。欺诳自他。不能明见一切诸法。如实住处。大慧。一切诸法如实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 首楞严经云。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四十二章经云。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原。达佛本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又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世界。念非常。睹灵觉。即菩提。如是心识。得道疾矣。 金刚三昧经云。佛言。如是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何以故。心本净故。理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三界之心。名为别境。是境虚妄。从心化生。心若无妄。即无别境。大力菩萨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此心净时。应无三界。佛言。如是。菩萨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见诸境。唯所见心。心不幻化。则无所见。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云。皆悉了达诸法实相。自性平等。犹如虚空。又云。于一法中。了一切法。无分别智。常现在前。释曰。一法者。即是自心。此心为诸法平等之性。于自心性中了一切法。有何分别。 不增不减经云。甚深义者。即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众生界。众生界者。即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法身。释曰。夫心者。为诸法总持之门。作万有真实之性。故称第一义谛。杂杂心念。故号众生。是心之界。即众生界。从真如性起。名曰如来。无所缺减。乃目为藏。能积聚恒沙功德。故名法身。是以仁王经云。最初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 集福德三昧经云。如琉璃宝器。随所在处。不失其性。如是若有菩萨住是三昧。虽在家。当说是人。名为出家。能不失是法界体性。释曰。是以悟心方能得道。见性是名出家。若见性。则在家出家。若不见性。则出家在家。故阿难未见性前。自忏悔言。我身虽出家。心不入道。 佛地经云。当知清净法界者。譬如虚空。虽遍诸色种种相中。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复遍至种种相类。所知境界。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释曰。清净法界者。即一心无杂之法界。以法为界。岂有边畔。则一切色中。皆有虚空性。况一切法中。皆有安乐性。以隐覆此性故。随所知境。应其情量。现种种境界。若以空明。即有空现。若以色明。即有色现。但随处发明。即随处现。所现种种。皆妄心生。相不可得。唯一味真心。湛然不动。 不空罥索经云。持真言者。以心置心。观自心心。作于一切诸佛如来。广大出生殊胜尊妙。 菩萨地经云。迷圣道者。不知理道。从自心生。唯常苦身。以求解脱。如犬逐块。不知寻本。所以大庄严论释云。譬如师子打射时。而彼师子寻逐人来。譬如痴犬。被人打掷。便逐瓦石。不知寻本。言师子者。喻智慧人。解求其本。而灭烦恼。然痴犬者。即是外道。五热炙身。不识心本。 法集经云。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为心自在。于其掌中出诸珍宝。亦以虚空而为库藏。名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业。以智为本。名智自在。又云。观世音白佛言。菩萨。若受持一法。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谓大悲。释曰。此是同体大悲。此悲性遍一切众生界故。能一雨普润。兰艾齐荣。一念咸收。邪正俱济。 大灌顶经云。禅思比丘。无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后见真。释曰。一法为宗。诸尘无寄。他缘自绝。妙性显然。志当归一。而何智不明。寻流得源。而何疑不释。撮要之旨斯莫大焉。 宝云经云。一切诸法。心为上首。若知于心。则能得知一切诸法。 般舟三昧经偈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净。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释曰。五道由心。心体常净。虽遍五道。不受彼色。则沦五趣而不坠。居一相而非升。展法界而不周。入微尘而非缩。以真如一心。本性清净无增减故。以此一法。能收一切。似滥觞一滴之水。与四海水润性无差。如芥子孔中之空。等十方空包容匪别。故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今得一而道成。又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即此宗镜。作禅门之法式也。 大方等陀罗尼经云。舍利弗问文殊言。受记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言。当于如如性中求。释曰。如如性。即是一切众生真心之性。 思益经云。众生如。即是漏尽解脱如。以一切法。悉入于如。无有体性。即是诸佛解脱。于众生心行中求。
下一页
语音功能并不成熟。如果语音播放不了,请使用“火狐浏览器”、Chrome浏览器、edge浏览器等相关内核浏览器。
联系:
©2019/11/11-
搜佛说
(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