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搜佛说
商城
商城
经藏
搜索
后退
前进
四库全书
/
论
/
此土著述
/
宗镜录(第081卷~第100卷)
/
21-宗镜录卷第一百
东国义相法师。释华严经云。当知此一部华严经。虽七处九会。而唯在十地品。所以者何。以根本摄法尽故。虽在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一地中虽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何以故。三世九世。即一念故。一切即一故。如一念。多念亦如是。一即是一切。一念即多念。陀罗尼法。主伴相成。一即为主。一切为伴。随举一法。尽摄一切。乃至一文一句。尽摄一切。何以故。若无此。彼不成故。陀罗尼法。法如是故。经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出无边契经海。 复礼法师云。观业义者。夫业因心起。心为业用。业引心而受形。心随业而作境。然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作境。境复生心。若影随形而曲直。犹响随声而大小矣。 慧集法师悟道颂云。普光初学道。无边世界动。回天复转地。并入一毛孔。 弘沇法师云。若人执众生心外别有无情。佛性不遍。皆违如来藏遍法界义。唯识论云。根身器世间。即是赖耶相分。相分不离见分。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离二取相故。真实住唯识。如第六识缘现在心。唯一刹那。谁为能所。设缘三世。亦现在心。妄分能所。若得此意。三界唯心。法界一相。亦何不适。 神锴法师云。一念净心微细。如芥子。森罗万像。犹若须弥。万像虽复众多。要从一心变起。离心之外。毕竟无法。是则摄相从心。云内须弥于芥子也。 元康法师云。明悟入者。如来说法八万四千。所明至理。更无异道。华严经云。一道出生死。涅槃经云。一道清净。大品经云。一相无相。净名经云。不二法门。论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乃群贤所趣众义同归。咸指一心之实道矣。 智者大师与陈宣帝书云。夫学道之法。必须先识根原。求道由心。又须识心之体性。分明无惑。功业可成。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心无形相。内外不居。境起心生。境亡心灭。色大心广。色小心微。乃至知心空寂。即入空寂法门。知心无缚。即入解脱法门。知心无相。即入无相法门。觉心无心。即入真如法门。若能知心如是者。即入智慧法门。圆觉疏序云。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铄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住持圆觉而具足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大事出现。盖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释曰。心之一法。名为普法。欲照此心。应须普眼虚鉴。寂照灵知。非偏小而可穷。以圆满而能觉。故曰圆觉。此约能证也。真如妙性。寂灭无为。具足周遍。无有缺减。故曰圆觉。此约所证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为一切万法之性。又能现三乘六道之相。摄相归性。曾无异辙。则世出世间。升降虽殊。凡有种种施为。莫不皆为此也。离此则上无三宝一乘。下无四生九有。 台山释[目*蓋]楞伽经诀云。佛法大旨。举要言之。不出心为大旨。所以楞伽经。以心为正宗。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言心者。谓佛语心。所言宗者。谓心实处。又云。迷则万惑累心。解则真照法界。迷则生死纷纭。解则涅槃常寂。迷解虽殊。莫不皆是一心隐显。三藏法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验此六识。即究竟果处。而惑者终日作迷解。 跋陀三藏云。理心者。心非理外。理非心外。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心理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觉。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会实性者。不见生死涅槃有别。凡圣无异。境智一如。理事俱融。真俗齐观。圆通无碍。名修大道。 释道世云。四禅无像。三达皆空。千佛异迹。一智心同。澄观和尚华严疏云。上来诸门。乃至无尽。不离一心。一心即法界。故起信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心体即大。心之本智即方广。观心起行即华严。觉心性相即是佛。觉非外来。全同所觉故。理智不殊。理智形夺。双亡寂照。则念念皆是华严性海。则物我皆如。泯同平等。为未了者。令了自心。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然今法学之者。多弃内而外求。习禅之者。好亡缘而内照。并为偏执。俱滞二边。既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昔曾莹两面镜。鉴一盏灯。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佛无尽。见夫心境互照。本智双入。心中悟无尽之境。境上了难思之心。心境重重。智照斯在。又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见唯心如来。心佛重重。而本觉性一。皆取之不可得。则心境两亡。照之不可穷。则理智交彻。心境既尔。境境相望。心心互研。万化纷纶。皆一致也。唯证相应。名佛华严矣。释云。今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今明以如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以心收境。则心中见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境中见佛。是唯心如来。华严锦冠云。观心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者。若约教诠义。则有多门。若不摄归一心。于我何预。夫言大者。即是心体。心体无边。故名为大。方是心相。相具德相之法。故名方。广。是心用。心。有称体之用。佛是心果。心解脱处名佛。华是心因。心所引行。喻之以华。严是心功。心能善巧严饰。目之为严。经是心教。心起名言。诠显此理。故名为经。然心之一字。虽非一切。能为一切。观者。以三大中。具四法界。对彼四界。故成四观。法本如是。故依法而观。若依此悟解。念念即是华严法界。念念即是毗卢遮那法界也。 肇论注云。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者。尚书云。天生万物。唯人之灵。有情无情。为万物也。灵是心之性。亦即万物之性也。即物之性空。目击而非遥。虽近而不可知也。故论云。远不可见。如空中鸟迹。近不可见。如眼中之药。远喻三祇至道。近喻即真不见也。 如上所引祖教。委细披陈。可以永断纤疑。圆成大信。若神珠在掌。宝印当心。诸佛常现目前。法界不离言下。是以从初标宗。于一心演出无量名义。无量名义。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无智。非智不理。故智外无理。亦摄智从理。离体无用。摄用归体。体性自离。故体即非体。即一切法。如虚空性。空性亦空。毕竟寂灭。斯灭亦灭。不知以何言故。强名之无尽真心耳。今还摄无量义海。总归一句。乃至无句。一字一点。卷舒自在。不动一心。究竟指归。言思绝矣。又此乃是内证自心。真性。绝待。无依平等法门。如华严疏钞云。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入于诸法真实之性故。谓真实性中。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无量相。万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实性。依何立故。复次明灯无依法。所谓不依于色。不依于空。若万法依空。空无所依。今万法依真。真无所依。即无依印法门。故舍离世间。世间即有种种差别。斯则性尚不立。何况于相。亦不依空立色。亦不依色立空。亦无异无不异。无即无不即。斯见即绝。强名内证尔。 问。如上解释引证。皆是祖佛之言。何不自语。 答。我若自语。一切茫然。罔措津涯。岂有申问之处。设祖佛之教。皆是随他意语。曲顺时机。是以世尊言。三世诸佛所说之法。吾四十九年不加一字。又经云。先佛己说。后佛随顺。若能如是了达。则知佛语是自语。自语是佛语。故本师云。一切外道经书。皆是佛说。非外道说。又云。释迦如来语。提婆达多语。无二无别。若于此不信不明。皆成二见。常萦分别凡圣之想。恒生取舍自他之情。欲绍吾宗。无有是处。 问。前标宗章。已广说唯心之旨。何故十帙之中。卷卷委曲重说。 答。此是秘要之门。难信之法。转深转细。难解难知。悉抱疑情。尽居惑地。夫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善品为业故。疑有多种。略说具三。一疑自。谓己不能入理。二疑师。谓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谓于所学。为令出离。为不出离。况如有病之人。疑自疑医。疑药。病终不愈。若具前三疑。终不能决定信入。今宗镜所录。皆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随闻一法。尽合圆宗。实可以断深疑。成大信。如清凉记云。谓闻空莫疑断。是即事之空。非断灭故。闻有莫疑常。非定性有。从缘有故。闻双是莫疑两分。但双照二谛。无二体故。闻双非莫疑无据。以但遮过。令不着故。又闻空莫疑有。是即有之空故。闻有莫疑空。是即空之有故。闻双是莫疑双非。是即非有无。为有无故。闻双非莫疑双是。是即有无。方是非有无故。是知谛了一心。群疑顿断。则有不能有。空不能空。凡不能凡。圣不能圣。岂世间言语是非之所惑哉。如佛藏经云。佛告舍利弗。须弥山王。为高大不。高大。世尊。舍利弗。四天下中。普雨大石。皆如须弥。有人以手承接此石。无有遗落如芥子者。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舍利弗。譬如有人。以一切众生。置左手中。右手接举三千世界。山河草木。皆能令是一切众生。同心喜乐。其意不异。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此宗镜文。所以前后广引者。只为此心深奥故难信。秘密故难知。乃至菩萨大智。尚须佛力所加。岂况浅劣而能知者。如宝雨经云。佛言。云何菩萨深信如来意业秘密。若诸菩萨。闻于如来意之秘密。谓如来所有意乐法义。依止于心。依心而住。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及诸有情。无能知者。唯除如来之所加持。是以虽前引后证。文广义繁。则语语内而利益根机。闻闻中而惊新耳目。何厌重说。起此慢心。所以本师云。行住坐卧。常说妙法。又云。我于得道夜。及涅槃夜。是二夜中间。常说般若。是以机多生熟。信有浅深。前闻熏而未坚。后闻熏而方入。如大智度论云。譬如摇树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须后摇。又如捕鱼。前网不尽。后网乃得。又云。复次是般若波罗蜜相。甚深难解难知。佛知众生心。根有利钝。钝根者少智。为其重说。若利根者。一说二说便悟。不须种种说。譬如駃马。下一鞭便走。驽马多鞭乃去。如是等种种因缘故。经中重说无咎。 又问曰。上来数说。是般若波罗蜜甚深因缘。今何以复重说。 答曰。处处说甚深。多有所利益。凡人不知。谓为重说。譬如大国王。未有嫡子。求祷神祇。积年无应。时王出行。夫人产子男。遣信告王。大夫人产男。王闻喜而不答。乃至十反。使者白王。向所白者。王不闻也。王曰。我即闻之。久来。愿满故喜。心内悦乐。闻不已耳。即敕有司。赐此人百万两金。一语十万两。王闻使者言。语语中有利益。非是重说。不知者谓为重。处处说甚深亦如是。佛与菩萨须菩提。知大有利益。须菩提闻佛说深般若。不能得底。转觉甚深。听者处处闻甚深。得禅定智慧利益等。凡夫人谓为重说。且如国王闻于一语。有多利益。赐十万两金。此乃增生死根。成于识乐。今闻宗镜。卷卷之中。文文之内。重重唱道。一一标宗。长菩提根。成于法乐。尽大地为黄金。未酬一字。请不生怠厌于频闻。令已达者。重坚信心。使未入者。速发闻慧。 问。此宗镜门。还受习学不。 答。学则不无。略有二义。一者。若论大宗。根本正智。不从心学。非在意思。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故台教云。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音。遍诵众典。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此论上上根器。闻而顿悟。亲自证时。二者。若未省达。亦有助发之力。印可之功。或机思迟回。乃至中根下品。及学差别智门。须依明师以辩邪正。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须得物物圆通。事事无滞。方乃逢缘。对境。不失旨迷宗。故云。会万物为自己者。其唯圣人乎。又若约大纲。应须自省。设有相助。亦指自知。 如有学人问先德。如何是禅。 答。悟自理为禅。 问。如理心性。但是假名。何者是实。 答。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但假施设。实相无相如虚空。须自反悟。
下一页
语音功能并不成熟。如果语音播放不了,请使用“火狐浏览器”、Chrome浏览器、edge浏览器等相关内核浏览器。
联系:
©2019/11/11-
搜佛说
(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