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61-众善行法篇第四十八

迦楼那。此云悲。净觉记云。悲曰愍伤。观音玄义云。以观性德恶毒恻怆怜愍。起大悲心。欲拔其苦。悲亦三种。名同三慈。观音玄义云。若就言说为便。初慈后悲。亦是就菩萨本怀。欲大慈与乐。既不得乐。次大悲拔苦。故初慈后悲。若从用次第者。初以大悲拔苦。方以大慈与乐。又就行者先脱苦后蒙乐。故先悲后慈。 阿檀。或阿捺摩。此云无我。说文云。我施身自谓也。华严云。凡夫无智执着于我。智论明二种。一者邪我。二者慢我。言邪我者。如辅行云。未得禅来。纵起宿习所有烦恼。及因现阴。起于我见。仍属钝使。初果所断。此推理见。及发得见。皆名邪我。二慢我者。如止观云。如诸蠕动实不推理。而举[虫*敖]张鬐怒目自大。底下凡劣。何尝执见。行住坐卧。恒起我心。此是慢我。大宝积经佛言。迦葉。譬如咽塞病即能断命。如是迦葉。一切见中。唯有我见。即时能断于智慧命。地持经云。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若离着我则无世间受生身处。无著论云。取自体相续为我想。我所取为众生想。谓我乃至寿住为命想。展转趣于余趣为人想。大论云。我者于阴界入计我我所若即若离。人者谓于阴界入中。谓我是行人。众生者。于阴界入和合之中。计有我生。寿者于阴界入中。计一期报。若长若短。辅行云。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以续前为义。寿者以趣后为能。凡夫既执我倒。佛为二乘说无我法。故智论号名字我。如大乘入楞伽云。自心所现。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井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大论云。但于五众取相故。计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悉由吾我故作福德为我后当得。亦修助道法。我当得解脱。初取相故名为想众。因吾我起结使及诸善行。是名行众。是二众则是法念处。于想行众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是诸法皆从因缘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无实我法。行如芭蕉叶叶求之中无有坚。想如远见野马无水有水想。但诳惑于眼。我本空寂。二乘既执四枯故。佛于无我中而示真我。故涅槃经明八自在。一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以尘身满大千界。三以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国。五者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穷。 阿兰那。肇翻无诤。又云寂静。坐禅三昧经云。无诤者将护众生。不令起诤也。什注净名。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 驮那演那。此云静虑。婆沙论此定定慧平等。余定缺少。不名静虑。静即定也。虑即慧也。 末陀摩。本经注云。末者莫义。陀摩者中义。莫着中道也。 毗怛迦。此云寻。 毗遮罗。此云伺。藏疏云。寻谓寻求。伺谓伺察。心之粗性名之为寻。心之细性名之为伺。论云。入三摩地有三种。一有寻伺。谓初禅及未至定也。二无寻唯伺。谓中间禅也。大梵六天。即中间定力所感。三无寻无伺。谓二禅近分。乃至非非想天。寻伺亦名觉观。智论问。有觉有观。为一法。为是二法耶。答二法。粗心初念。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譬如撞钟。初声大时名为觉。后声细微名为观。问曰。如何毗昙说欲界乃至初禅一心中觉观相应。今云何言粗心初念名为觉。细心分别名为观。答曰。二法虽在一心。二相不俱。觉时观不明了。观时觉不明了。譬如日出众星不现。一切心心数法随时受名。亦复如是。 三跋罗。此翻护。即是。无表思。第六识相应善思也。又名无表色。有止恶防非功能故云护。故金刚钞。明戒体克出体性即无表思一法也。 三跋致。晋言发趣。或云至奏。奏为也进也。 达嚫。尊婆须密论。作檀嚫。此云财施。解言。报施之法。名曰达嚫。导引福地亦名达嚫。字或从手。西域记正云达嚫拏者右也。或云驮器尼。以用右手受人所施为其生福故。肇云。夫以方会人。不可以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以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不易而普覆。 周罗。立世毗昙云。阎浮人衣服庄严不同。或有顶留一髻余髻皆除名周罗髻。应法师云。此译为小。谓小髻也。弘明集云。削发毁容。事存高素。辞亲革爱。意趣圣方。祛嗜欲于始心。忘形骸于终果。何眷恋于三界。岂留连于六道哉。萨婆多云。剃发剪爪是佛所制。律云。半月一剃。此是恒式。涅槃云。恶比丘相。头须爪发悉皆长利。是破戒之相。式观应世。广说万行之网目。缅想契理。唯唱四句之网要。故十二年略教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妙玄释曰。诸恶即七支过罪。轻重非违。如是等恶。戒所防止(戒分性遮。亦名主客。又号新旧)诸善乃善三业。若散若静。前后方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称为善。自净其意者。破诸邪倒。了知世间出世因果正助法门能除心垢。净诸瑕秽。岂过于慧佛法旷海。此三摄尽。但由观机乐欲为善不同。应物随宜。示行有异。或辨根性。则分信法之殊。或陈行相。则列别圆之异。且根性信法者。萨婆多云。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昙无德云。位在方便自见法少。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法得悟。名为信行。凭闻力少。自见法多。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为法行。天台远讨根源。久劫听学。久劫坐禅。得为信法种子。其次行相别圆。若妙玄引涅槃明五行。一圣行。谓戒定慧。为自行因。二梵行。谓慈悲喜舍为因中化他。此二是地前修因行也。垂裕记问。诸文或云圣梵是因。今何以梵行在果。答圣梵二行并通因果。对于天行。以二为因。今云在果。何所疑也。三天行。谓初地已上。证第一义天。天然之理。由理成行。故名天行。垂裕记问。天既是证。何名为行。答从天起行。故名天行。故天行位在于地住。四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也。五病行。谓示同九道之身。现为三障之相。此二皆是从果起应之行。净名疏云。婴儿行从大慈善根而起。病行从大悲善根而起。四教义云。同生善边名婴儿行。同烦恼边。名为病行。然此五行。若会三谛。圣行是真谛。梵行。婴儿。病行。是俗谛。天行是中谛。又依法华。释圆五行。经云。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圆圣行。如来室。即圆梵行。如来座。即圆天行。如来衣有二种。柔和即圆婴儿行。忍辱即圆病行。大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此示行法之纲要也。

联系:
©2019/11/11-搜佛说(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