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搜佛说
商城
商城
经藏
搜索
后退
前进
四库全书
/
论
/
此土著述
/
肇论新疏
/
肇论新疏卷第一
/
09-肇论新疏卷第八
而存称谓者。封名。志器象者耽形 由言封名志器耽象。所以双亡。楞伽云。名相常相随而生于妄想。 名也极于题目。形也尽于方圆。方圆有所不象。题目有所不传。焉可以名于无名。而形于无形者哉 初二句彰名相所尽。世间物象非方则圆。次二句正明妙体。非象故方圆何能象。非名故题目何所传。大钞象是写字。后二句正显不可。名但名于可名。象但象于可象。无名无象之体。焉可强名强象哉。题云涅槃无名。 难序云。有余无余者。信是权寂致(立)教之本意。亦是如来隐显之诚迹也 初句牒前名家叙有余无余之文。信是下纵是权宜。纵有二意。一权寂是无余。随宜方便。故云权也。立教是有余。皆如来化生之本意。二隐显之实迹。隐为无余。显为有余。 但未是玄寂绝言之幽致。又非至人环中之妙术(道)耳 夺也。前是权寂立教之意。未是玄寂绝言之致。无相故玄。无名故寂。前是隐显之迹。亦非环中之妙。环中之妙岂容隐显。 子徒不闻正观之说欤。维摩诘言。我观如来无始无终。六入已过三界已出。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无言无说心行处灭。以此观者乃名正观。以他观者非见佛也。放光云。佛如虚空无去无来应缘而现。无有方所 初句告问者。经说正观。子独未闻耶。维摩下亦约义引之。无始下三句显超。生相已尽故云无始。灭相又亡故云无终。又三际已断故。六入六根也。根境相入故名六入。已过者无漏净色不入尘故。三界下界系已亡故。不在下四句遮表同时。不可下四句显体深玄。以此下结拣邪正。皆古译之经与今经少殊。放光下即义。引彼经第三十卷法上菩萨答萨陀波仑所问之意。大疏云。若有方所此现彼无。无方所故感处即形。此前皆示自性涅槃。下示无住。亦应化涅槃也。 然则圣人之在天下也。寂寞虚无无执无竞。导而弗先。感而后应 承前经意以辨。前云。佛如虚空随缘而现。故云在天下。谓应无不周与体同遍。寂寞下显非声色。身非执受故。二执永无故竟诤也。无诤是涅槃故。导而下因感而导。疾前无药故。 譬犹幽谷之响明镜之像。对之弗知其所以来。随之罔识其所以往。恍焉而有。惚焉而亡。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冥变化无常 显无住也。初四句喻说。后六句法喻皆通。谷镜皆喻无名之体。对镜之质。呼谷之人皆喻能感之机。若响若像皆喻于应。于中像喻应身。响喻说法。感之而来谓之有余。来实非来。虽对之而不知所从。不住有余也。感谢而往谓之无余。往实非往。欲随之而不知所向。不住无余也。喻意可知。动即有也。隐即无也。机见去来圣无所住。故云动而等。出幽下释成出无入有弃有入无。变化权宜理非常准。无名之道。譬月印空亏盈不迁出入常湛。 其为称也(二名)因应而作。显迹为生。息迹为灭。生名有余。灭名无余 生灭因乎显息。有无复由生灭。随迹而起。非假名何。 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名。无名之道于何不名 有无迹也。末也无名。实也。本也迹从。实现末自本名。 是以至人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天而天。处人而人 承前于何不名。以示用也。逐器应形无不能也。方圆喻殊机。应天为天。应人名人。同类摄生无择鹿马居士宰官等。如本经广示。 原(穷)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 是天是人之定报。岂能应天应人而现形。正由非天非人。所以能应天人。有体方用。 其为治(化)也。应而不为因而不施。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广。应而不为故。为莫之大 现身名应。感而后应。圣不为也。现通说法名施。因机而作。圣不施也。施作也。平声。起信论示用大云。第一义谛无有世谛。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等。莫之者。含具二意。一最大最广故。如众生界一时皆感。亦一时普应。此应之大更无大于此者。施例之。二忘广大之相。亦云莫之。如下云。 为莫之大。故乃返于小成。施莫之广。故乃归乎无名 莫之者。亦忘乎至大至广之相也。由忘乎大。故曰小成。但寄小以遣大。岂住小成。由忘乎广故归无名。总前意云。谓依体起用即用恒体。非体时不用用时不体。体用无住无不住也。 经曰。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 经即太子本起瑞应经也。菩提秘藏中般若故。图度思虑也。何故不可耶。以高而无上等。谓高深有际可思。上下无穷故不可也。天地至大智又包含。无间至小智复入中无间。如子微极细无中间也。以证涅槃体大用广。 然则涅槃之道。不可以有无得之明矣。 而惑者睹神变因谓之有。见灭度便谓之无。有无之境妄想之域。岂足以标榜玄道。而语圣心者乎 执迹迷本。亦犹逐派而亡源。且略标涅槃。令其知有。而于正位犹为剩名。计迹为实空花结果。 意谓至人寂怕无兆隐显同源。存不为有亡不为无 至人法身德也。正位之中有无几微。亦不形兆。故云寂怕。余可了。 何则佛言。吾无生不生。虽生不生无形不形。虽形不形以知存不为有 初句放光。即彼二十六中文。无形下亦义。引放光涅槃等经。以知下论断。生谓四生。无生不生者。犹云无一生而不生。形谓六道万类之形。犹云无一形而不形。何者。如忍辱太子等胎生也。雁王鹦鹉卵生也。顶生手生湿生也。为天为鬼化生也。四生摄于万类。如涅槃三十二云。菩萨摩诃萨受罴身乃至鹿兔龙蛇等身。然但由感起即应而真故。复云不生不形。即不为有也。 经云。菩萨入无尽三昧。尽见过去灭度诸佛。又云。入于涅槃而不般涅槃。以知亡不为无 初引晋华严。即安住长者。成就法门名不灭度。所得三昧名无尽佛性。唐译名佛种无尽。梵云三昧。此云正思亦云正受。无尽者。以佛性无尽。故入此三昧见三世佛亦无尽。又此宗中三世互现故。现在中见过未佛也。广示如经。后引义同。即本经二十一中之义。是知栴檀塔下胜观元存。灵鹫山中释迦常在。莫随妄想见有去来。 亡不为无。故虽无而有。存不为有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 蹑前以显二非之中。无住涅槃。迹不可执。 然则涅槃之道果出有无之域。绝言象之迳断矣 四法皆非。真应莫羁。有无不住言象何及。教明如镜理直似弦。喻合符契义皎白昼断然超绝。无袭前惑。 子乃云。圣人患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无乃乖乎神极。伤于玄旨者也 此非答前正问。以前名家叙入无余。所以云。身为大患。智为杂毒。此见浅近过患良深。故答问已。兼破此(计初叙计)无乃下责非。神极者。神妙至理。玄旨者。幽玄经旨。 经曰。法身无相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 晋经三十二略云。清净法身非有非无。随众生所应。悉能示现。下对即诸部般若之意。无身而形。非心而照。引此意明。身心尚无劳患何起。 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乎 般若无知也。初四句法说万机大数也。不挠有二。一由机感故。如水澄月现。二由无思故如摩尼出生。千难例同。次二句喻明有余名动。如行云无余名静。犹谷神也。谷神出道经。彼云。谷神不死。后二句正明无心。 既无心于动静。亦无相于去来 法身无相也。初句蹑前。后句例身。以释前文法身无相。去为无余。来为有余。
开头
上一页
下一页
语音功能并不成熟。如果语音播放不了,请使用“火狐浏览器”、Chrome浏览器、edge浏览器等相关内核浏览器。
联系:
©2019/11/11-
搜佛说
(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