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10-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六

⊙(己丑) 安息国沙门。安清字世高。本世子当嗣位。让之叔父舍国出家。既至洛京译经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绝笔于灵帝建宁三年。因附舟浮游次庐山之[邱-丘+共]亭庙。舣舟祠下庙神灵甚。能分风送往来之舟。有乞神竹者。未许而斫。神怒覆其舟致竹斫处。过者雀息汗下。高之舟人奉牲请福。神辄降语曰。舟有沙门。乃不与俱来耶。高至庙下神复降与高语奋。因泣曰。弟子家此湖。千里皆所辖。坐宿多嗔今报形极丑。又旦夕且死必入地狱。有缣千段并杂宝玩。当为建寺塔为冥福。高许之。徐曰。能出形相劳苦乎。神曰。形恶奈何。高曰。第出之。于是出其首帐中。盖巨蟒也。高梵语咒之。蟒若雨泪俄不见。高舟未发。有少年跪前。高又咒之乃去。舟人问谁氏子。高曰。庙神已脱蟒形。故来谢耳。高至豫章建寺。即今大安是也。由高而名盖江淮寺塔之始。 (庚寅) 改和平。是年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云支谶。至洛阳。少时习语大通华言。遂译经。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永兴元年桓帝于宫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覆以百宝华盖。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弥盛。 (辛卯) 改元嘉。 世尊示灭一千一百年矣。 (癸巳) 改永兴。 (乙未) 改永寿。 (戊戌) 改延熹。 ⊙(乙巳) 第二十二祖摩拏罗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种族。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尊者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能辨。尊者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阿育王造塔此不繁录)今之出现。王福力之所致也。王闻是说。乃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证四果。尊者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化令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邪。尊者曰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教导鹤众。道果将证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度传佛心印祖师摩拏罗将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师神力何如。答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宣玄化。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尊者知已即辞得度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后鹤勒那问尊者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土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尊者曰。此子于第五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旃檀施于佛宇作槌撞钟。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尊者曰。汝第四劫中。尝为比丘。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从。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子曰。师常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汝即令赴会。自汝舍生趣生转化诸国。其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今感汝之惠故。为鹤众相随。鹤勒那闻语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尊者曰。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时鹤众闻偈飞鸣而去。尊者跏趺寂然奄化。鹤勒那与宝印王起塔。当后汉桓帝十九年乙巳岁也。 (丁未) 改永康。 大教至东夏一百年矣。 ⊙(戊申) 灵帝宏改建宁(章帝玄孙。渎亭侯苌之子。十二即位。己巳四月崩南宫。寿三十四。葬文陵)在位二十二年(宝武立之) (壬子) 改熹平。 ⊙(癸丑) 是年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道行般若经。弃文存质深得经意。至光和中同支谶译般舟三昧经共三卷。是岁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立至洛邑。同清信士严佛调译经七部。于时复有沙门支曜康巨康猛详昙果竺大力。皆善方言。终汉世译经凡三百余部。 (丙辰) 诏刻五经文字。立于太学门外。 (戊午) 改光和。 ⊙(甲子 四八) 改中平○道始黄巾作叛(初钜鹿张角假术治病谋反。自称大贤良师。又称黄天。不数年结三十六万人。皆着黄巾。以甲子年同起杀人。建安癸未焚燎郡县。内外太恐。举左中郎将皇甫嵩讨灭之张角病死。斩其尸。二弟皆战败。俱斩而尽。传首京师) (戊辰) ○(綦稠自称天子起兵作乱) (己巳) ○(益州黄巾马相自称天子○黄巾贼起。鬻狱卖官。宦者卜常侍弄权。天下大乱) 洪农王辩(灵帝子即位。改元光熹○袁术收阉人无少长斩之。又改昭宁。太原牧董卓入朝。因废帝为洪农王。寻又杀之。立陈留王为少帝矣)在位一百七十日。 ⊙(庚午) 献帝协改初平(灵帝中子。昭宁九年九月。董卓废皇子辩立之。九岁即位)在位三十年(董卓自称太师。劫土迁都长安。三年王允吕布共诛卓灭其族矣) ⊙(癸酉) 帝初平中。牟子未详名字。世称牟子。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虽不乐兵法。然犹读焉。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会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先是牟子将母辟世。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太守闻其守学。谒请署吏。时年方盛志精于学。又见世乱无仕宦意。竟不就。是时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以其博学多识。使致敬荆州。牟子以为荣爵易让使命难辞。会牧弟豫章太守为中郎将笮融所杀。牧遣骑都尉刘彦将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进。乃谓牟子曰。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尝遣刘都尉行。恐界外疑难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备有专对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阳假涂于通路何如。牟子重违其意诺之。适其母卒。遂不果行。久之叹曰。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可贵也。于是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舍玄妙为酒浆。玩五经为琴篁。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欲争则非道。欲默则不能。遂以笔墨之间。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牟子曰。佛者觉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者。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不行而到。无作而光。故号为佛也。 问曰。何谓之为道。道何类也。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 问曰。孔子以五经为道教。可拱而诵履而行之。今子说道虚无恍惚。不见其意不指其事。何与圣人言异乎。牟子曰。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惑于外类失于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犹调弦不失宫商。天道法四时。人道法五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之为物。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废而不用消而不离。子不解之。何异之有乎。问曰。夫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异于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于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前说亿载之事。却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兴。其微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虽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其余哉。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余。直说其实而除其华。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絺绤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之备。复作春秋孝经者。欲博道术恣人意耳。佛经虽多。其归为一也。犹七典虽异。其贵道德仁义亦一也。孝所以说多者。随人行而与之。若子张子游俱问一孝。而仲尼答之各异。攻其短也。何弃之有哉。 问曰。佛道至尊至大。尧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经之中不见其辞。子既耽诗书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喜异术。岂能踰经传美圣业哉。窃为吾子不取也。牟子曰。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云。夫子何常师之有乎。尧事尹寿。舜事务成。旦学吕望。丘学老聃。亦俱不见于七经也。四师虽圣。比之于佛。犹白鹿之与麒麟。燕鸟之与凤凰也。尧舜周孔。且犹与之。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五经事义或有所阙。佛不见记何足怪疑哉。

联系:
©2019/11/11-搜佛说(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