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初两偈明声闻之善为乐因

初两偈明声闻之善为乐因。次一偈明菩萨之善为乐因。三一偈重结小乘。四一偈重结大乘。明菩萨毕竟不得同佛毕竟。乃是分毕竟。世尊如诸经下三结非。诸经即指昔教如佛今说故指此教无乐唯苦。佛告迦葉下。第二如来答大分为二。初叹其所问。次善男子一切众生下正答。答又二。初总答。后别答。总答中二。初答。后论义。初文者。昔随他意以下苦为乐。今随自意。故一切皆苦。前迦葉作五难相次而来。世尊一答五难玄解。今昔两说不复相违。实非是乐谬情所计横生乐想。迦葉白佛下。第二论义。还难佛解下苦之义。又为两。初正难。后领解。就初为三。一谬领难。二颠倒难。三据事难。谬难者佛意以轻为下苦。难意以重为下苦。故成谬领难。迦葉列八苦皆为三品。下受三涂。中人上天。若下苦有乐者三涂之中应有乐相。若复有人下。次倒难。若下苦生乐想者。亦应下乐生于苦想。何者下乐且就世间歌姬舞女为上乐。中庸之欢为下乐。于此下乐应生苦想。就其谬领作此谬。并世尊若下苦中下。三据事难。如人受千罚。初受一鞭应生乐耶。佛告下答又二。初且然问后正答然其第三一罚之意。明实于下苦而生乐想。若得免多罚于一罚甘受亦以为乐。从以是义故下正答。但答其第三据事难时。前谬领倒难自然悬去。我实不云下是重苦。下是轻苦。汝何谬领故不答。并亦不然。其下乐而生苦想故不须答。正答第三。应受千罚初得一下即闻放脱宁非下苦生乐想耶。如人应刑闻百鞭放亦是于下苦中而生乐想(云云)。次番领解。先领后述。或谓此文是一难。谓言此人不于一罚而生乐想。但于脱多生乐想耳。此是得意领解不名为难。佛述言实不虚者随情之说。昔云有乐此是随情。今言无者道理如然。迦葉有三受三苦下。第二别答五难。但有三文。第一答前第二乐体之问。第二答前第三第五乐因两问。第三答第一第四乐缘之问。此初答前第二乐体问者。又三。第一出两教。第二点三受。第三结虚实。此初先出两教。一三受教。二三苦教可见。善男子苦受下。是第二点三受者。但昔教亦点三受。谓苦苦点苦受。坏苦点乐受。行苦点舍受。此乃小乘之教其义未极。止是单点即成论人所用。今此极教则复点此初苦受具三苦。苦苦者心缘苦境苦境逼心。心境合举故是苦苦。乐不长有暂时而住。乐缘既谢即是坏苦。无常所侵即是行苦。余二受各二苦。

联系:
©2019/11/11-搜佛说(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