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0-周易集注-明-来知德

《周易集注》 明 来知德   周易集注   来瞿唐先生易注自序   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故上经首乾坤。下经首男女。乾坤男女相为对待。气行乎其间。有往有来。有进有退。有常有变。有吉有凶。不可为典要。此易所由名也。盈天地间莫非男女。则盈天地间莫非易矣。伏羲象男女之形以画卦。文王系卦下之辞。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错有综。以明阴阳变化之理。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右。阴左而阳右也。综者高低织综之名。阳上而阴下。阴上而阳下也。虽六十四卦止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相错。其余五十六卦皆相综而为二十八卦。并相错八卦共三十六卦。如屯蒙之类。虽屯综乎离。蒙综乎坎。本是二卦。然一上一下皆二阳四阴之卦。乃一卦也。故孔子杂卦曰。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是也。故上经止十八卦。下经止十八卦。周公立爻辞。虽曰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亦以阴阳之气皆极于六。天地间穷上反下。循环无端者不过此六而已。此立六爻之意也。孔子见男女有象即有数。有数即有理。其中之理神妙莫测。立言不一而足。故所系之辞多于前圣。孔子没后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藏于序卦错综之中。止以序卦为上下经之次序。乃将说卦执图求骏。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   本朝纂修易经性理大全。虽会诸儒众注成书。然不过以理言之而已。均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杂卦。不知后儒卦变之非。于此四者既不知。则易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门而入。则其注疏之所言者乃门外之粗浅。非门内之奥妙。是自孔子没而易亡已至今日矣。四圣之易如长夜者二千余年。其不可长叹也哉。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曰像者乃事理之彷佛近似可以想象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理也。若以事论。金岂可为车。玉岂可为铉。若以理论。虎尾岂可履。左腹岂可入。易与诸经不同者全在于此。如禹谟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是真有此理也。如泰誓曰。惟十有三季春。大会于孟津。是真有此事也。若易则无此事。无此理。惟有此象而已。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已。何以弥纶。故象犹镜也。有镜则万物毕照。若舍其镜。是无镜而索照矣。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又如以某卦自某卦变者。此虞翻之说也。后儒信而从之。如讼卦刚来而得中乃以为自遯卦来。不知乃综卦也。需讼相综。乃坎之阳爻来于内而得中也。孔子赞其为天下之至变。正在于此。盖乾所属综乎坤。坎所属综乎离。艮所属综乎巽。震所属综乎兑。乃伏羲之八卦一顺一逆自然之对待也。非文王之安排也。惟需讼相综。故杂卦曰需不进也。讼不亲也。若遯则综大壮。故杂卦曰。大壮则止。遯则退也。见于孔子杂卦传昭昭如此。而乃曰讼自遯来。失之千里矣。此所以谓四圣之易如长夜者此也。德生去孔子二千余季。且赋性愚劣。又居僻地无人传授。因父母病侍养未仕。乃取易读于釡山草堂。六季不能窥其毫髪。遂远客万县求溪深山之中。沈潜反复。忘寝忘食有季。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数季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数季而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又数季而悟卦变之非。始于隆庆四季庚午。终于万厯二十六季戊戌。二十九季而后成书。正所谓困而知之也。既悟之后。始知易非前圣安排穿凿。乃造化自然之妙。一阴一阳。内之外之。横之纵之。顺之逆之。莫非易也。始知至精者易也。至变者易也。至神者易也。始知系辞所谓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错综其数非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三与五同功数语。反作说卦序卦杂卦于十翼之末。孔子教后之学易者亦明白亲切。但人自不察。惟笃信诸儒之注。而不留心详审孔子十翼之言。宜乎长夜至今日也。注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以见圣人作易之原。又画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画八卦所属相错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文王序卦正综图。又画八卦四正四隅相综文王序卦杂综图。又发明八卦正位及上下经篇。义并各字义。又发明六十四卦启蒙。又考定系辞上下传。又补定说卦传以广八卦之象。又改正集注分卷。又发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后加一圈方训释本卦本爻正意。象数言于前。义理言于后。其百家注易诸儒虽不知其象。不知序卦杂卦及卦变之非。止言其理。若于言理之中间有不悖于经者。虽一字半句亦必采而集之。名曰周易集注。庶读易者开卷豁然。可以少窥四圣宗庙百官于万一矣。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贤立言不自任类如此。德因四圣之易千载长夜。乃将纂修性理大全去取于其间。要附以数季所悟之象数。以成盛时一代之书。是以忘其愚陋。改正先儒注疏之僭妄。未暇论及云。    万厯戊戌春三月二日梁山后学来知德序      来瞿堂先生易学六十四卦启蒙说   易自孔子没而亡至今矣。易亡者何。以象失其传也。故先之以象。此则六爻大象也。诸象则详见易经字义。伏羲之卦主于错。文王之卦主于综。故次之以错综。文王周公系辞。皆不遗中爻。至孔子始发明之。故次之以中爻同体者。文王之序卦皆同体也。一卦有一卦之情性。一爻有一爻之情性。如乾性健坤性顺。此一定不移者也。若有一爻之变。则其情性皆移矣。如乾初爻变则为姤。姤之情性。与乾之情性。相去千里。故情性之后。继之以六爻之变。六爻既变。则即有错综中爻矣。故六爻变之下。复注错综中爻。六爻变后。犹有错综中爻何也。盖天地间万物。独阴独阳。不能生成。故必有错。而阴阳循环之理。阳上则阴下。阴上则阳下。故必有综。则错综二字。不论六爻变与不变。皆不能离者也。若无错综。不成易矣。故六爻变后。复注错综。而中爻者亦阴阳也。故继之。若地位人位天位者乃三才也。故又继之。四圣千古不传之秘尽泄于此。学者能于此而熟玩之。则辞变象占。犁然明白。四圣之易不在四圣。而在我矣。    万厯丁酉秋八月念五日书于釡山草堂   来瞿唐先生上下经篇义      上经首乾坤者。阴阳之定位。万物之男女也。易之数也。对待不移者也。自乾坤厯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址矣。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乾坤变矣。故坤综乾而为泰。乾综坤而为否。否泰者。乾坤上下相综之卦也。乾坤既迭相否泰。则其间万物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自同人以下至大畜。无非否泰之相推无否无泰非易矣。水火者乾坤所有之物。皆天道也体也。无水火则乾坤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乾坤之水火可交。颐大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颐有离象。大过有坎象。故上经首乾坤必乾坤厯否泰至颐大过。而后终之以坎离。下经首咸恒者。阴阳之交感。一物之乾坤也。易之气也。流行不已者也。自咸恒厯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十矣。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男女变矣。故咸之男女。综而为损。恒之男女。综而为益。损益者男女上下相综之卦也。男女既迭相损益。则其间万事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自夬以下至节无非损益之相推。无损无益。非易矣。既济未济者。男女所交之事。皆人道也用也。无既济未济。则男女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男女之水火相交。中孚小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中孚有离象。小过有坎象。故下经首咸恒。必咸恒厯损益至中孚小过而后终之以既济未济。要之天道之体。虽以否泰为主。而未必无人道。人道之用。虽以损益为主而未必无天道。上下经之篇义蕴蓄。其妙至此。若以卦爻言之。上经阳爻八十六。阴爻九十四。阴多于阳者凡八。下经阳爻一百有六。阴爻九十有八。阳多于阴者亦八。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八焉。是卦爻之阴阳均平也。若以综卦两卦作一卦论之。上经十八卦。成三十卦。阳爻五十二。阴爻五十六。阴多于阳者凡四。下经十八卦成三十四卦。阳爻五十六。阴爻五十二。阳多于阴者亦四。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四焉。是综卦之阴阳均平也。上下经之篇义卦爻。其精至此。孔子赞其至精于变至神。厥有由矣。            来瞿唐先生易经字义         象      卦中立象。有不拘说卦乾马坤牛。乾首坤腹之类者。有自卦情而立象者。如乾卦本马而言龙。以乾道变化。龙乃变化之物。故以龙言之。朱子语录。或问卦之象。朱子曰。便是理会不得。如乾为马而说龙。如此之类。皆不通。殊不知以卦情立象也。且荀九家。亦有乾为龙。又如咸卦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男女相咸之情。莫如季之少者。故周公立爻象。曰拇曰腓曰股曰憧曰脢曰辅颊舌。一身皆感焉。盖艮止则感之专。兑悦则应之至。是以四体百骸。从拇而上。自舌而下。无往而非感矣。此则以男女相感之至情而立象也。又如豚鱼知风。鹤知秋。鸡知旦。三物皆有信。故中孚取之。亦以卦情立象也。又以渐取鸿者。以鸿至有时。而群有序。不失其时。不失其序。于渐之义为切。且鸿又不再偶。于文王卦辞女归之义为切。此亦以卦情立象也。有以卦画之形取象者。如剥言宅言床言庐者。因五阴在下。列于两旁。一阳覆于其上。如宅如床如庐。此以画之形立象也。鼎与小过亦然。又有卦体大象之象。凡阳在上者。皆象艮巽。阳在下者。皆象震兑。阳在上下者皆象离。阴在上下者皆象坎。如益象离。故言龟。大过象坎。故言栋。颐亦象离。故亦言龟。又如中孚。君子以义狱缓死。亦取噬嗑火雷之意。以中孚大象离。而中爻则雷也。故凡阳在下者动之象。在中者陷之象。在上者止之象。凡阴在下者入之象。在中者丽之象。在上者说之象。又有以中爻取象者。如渐卦九三媍孕不育。以中爻二四合坎中满也。九五三岁不孕。以中爻三五合离中虚也。有将错卦立象者。如履卦言虎。以下卦兑错艮也。有因综卦立象者。如井与困相综。巽为市邑。在困为兑。在井为巽。则改为邑矣。有即阴阳而取象者。如乾为马本象也。坎与震皆得乾之一画。亦言马。坤为牛。本象也。离得坤之一画。亦言牛。皆其类也。有相因而取象者。如革卦九五言虎者。以兑错艮。艮为虎也。上六即以豹言之。豹次于虎。故相因而言豹也。故其象多是无此事此理。而止立其象。如金车玉铉之类。金岂可为车。玉岂可为铉。盖虽无此事此理。而爻内有此象也。朱子语录云。卦要看得亲切。须是兼象看。但象失其传了。殊不知圣人立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画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错卦之象。有综卦之象。有爻变这象。有占中之象。正如释卦名义。有以卦德释者。有以卦体释者。有以卦综释者。皆言象也。所以说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但形容物宜可拟可象。即是象矣。自王弼不知文王序卦之妙。扫除其象。后儒泥滞说卦。所以说象失其传。而不知未失其传也。善乎蔡氏曰。圣人拟诸其形容而立象。至织至悉。无所不有。所谓其道甚大。百物不废者此也。其在上古。尚此以制器。其在中古。观此以系辞。而后世之言易者。乃曰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一切指为鱼兔筌蹄。殆非圣人作易前民用以教天下之意矣。此言盖有所指而发也。         错      错者。阴与阳相对也。父与母错。长男与长女错。中男与中女错。少男与少女错。八卦相错。六十四卦。皆不外此错也。天地造化之理。独阴阳不能生成。故有刚必有柔。有男必有女。所以八卦相错。八卦既相错。所以象即寓于错之中。如乾错坤。乾为马。坤即利牝马之贞。履卦兑错艮。艮为虎。文王即以虎言之。革卦上体乃兑。周公九五爻。亦以虎言之。又睽卦上九纯用错卦。师卦王三锡命。纯用天火同人之错。皆其证也。又有以中爻之错言者。如小畜言云。因中爻离错坎故也。六四言血者。坎为血也。言惕者。坎为加忧也。又如艮卦九三中爻坎。爻辞曰。熏心。坎水安得熏心。以错离有火烟也。      综      综字之义。即织布帛之综。或上或下。颠之倒之者也。如乾坤坎离四正之卦。则或上或下。巽兑艮震四隅之卦。则巽即为兑。艮即为震。其卦名则不同。如屯蒙相综。在屯则为雷。在蒙则为山是也。如履小畜相综。在履则为泽。在小畜则为风是也。如损益相综。损之六五。即益之六二。特倒转耳。故其象皆十朋之龟。夬之九四。即姤之九三。故其象皆臀无肤。综卦之妙如此。非山中研究三十季。安能知之。宜乎诸儒以象失其传也。然文王序卦有正综。有杂综。如乾初爻变姤。坤逆行。五爻变夬与姤相综。所以姤综夬。遯综大壮。否综泰。观综临。剥综复。所谓乾坤之正综也。八卦通是初与五综。二与四综。三与三综。虽一定之数。不容安排。然阳顺行而阴逆行。与之相综。造化之玄妙可见矣。文王之序卦。不其神哉。即阳本顺行。生亥死午。阴本逆行。生午死亥之意。若乾坤所属尾二卦。晋大有需比之卦。类术家所谓游魂归魂。出于乾坤之外者。非乾坤五爻之正变。故谓之杂综。然乾坤水火四正之卦。四正与四正相综。艮巽震兑四隅之卦。四隅与四隅相综。虽杂亦不杂也。八卦既相综。所以象即寓于综之中。如噬嗑利用狱。贲乃相综之卦。亦以狱言之。旅丰二卦。亦以狱言者。皆以其相综也。有以上六下初而综者。则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是也。有以二五而综者。柔得中而上行是也。盖易以道阴阳。阴阳之理流行不常。原非死物胶固一定者。故颠之倒之。可上可下者。以其流行不常耳。故读易者不能悟文王序卦之妙。则易不得其门而入。既不入门。而宫墙外望。则攻邑不改井之玄辞。其人天且劓之险语。不知何自而来也。噫。文王不其继伏羲而神哉。         变      变者。阳变阴阴变阳也。如乾卦初变即为姤。是就于本卦变之。宋儒不知文王序卦如屯蒙相综之卦。本是一卦。向上成一卦。向下成一卦。详见前伏羲文王错综图。如讼之刚来而得中。乃卦综也。非卦变也。以为自遯卦变来非矣。如姤方是变。卦变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盖爻一动即变。如渐卦九三以三为夫。以坎中满为妇孕。及三爻一变则阳死成坤。离绝夫位。故有夫征不复之象。既成坤。则并坎中满通不见矣。故有妇孕不育之象。又如归妹九四中爻。坎月离日。期之象也。四一变。则纯坤而日月不见矣。故愆期。岂不玄妙。      中爻      中爻者。二三四五所合之卦也。系辞第九章。孔子言之详矣。大抵错者阴阳横相对也。综者阴阳上下相颠倒也。变者阳变阴阴变阳也。中爻者。阴阳内外相连属也。周公作爻辞。不过此错综变中爻。四者而已。如离卦居三同人曰三岁。未济曰三季。既济曰三季。明夷曰三日。皆以本卦三言也。若坎之三岁困之三岁。解之三品。皆离之错也。渐之三岁。巽之三品皆以中爻合离也。丰之三岁。以上六变而为离也。即离而诸爻用四者可知矣。孔子韦编三绝。于阴阳之理。悦心研虑已久。故于圆图看出错字。于序卦看出综字。所以说错综其数。又恐后人将序卦一连。不知有错综二体。故杂乱其卦。唯令二体之卦相连。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是也。又说出中爻。宋儒不知乎此。将孔子系辞所居而安者。文王之序卦。所乐而翫者。周公之爻辞。认序字为卦爻所著事理当然之次第。故自孔子没而易已亡至今日矣。   新刻来瞿唐先生易注卷之一      永川凌夫惇厚子甫圈点   庐陵高奣映雪君甫校雠         周易上经。周代名。易书名。卦则伏羲所画也。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耦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耦以象阴。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又于八卦之上。各变八卦。以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皆重而为六画者。以阴阳皆极于六。故圣人作易。六画而成卦。六变而成爻。兼三才而两之。皆因天地自然之数也。以易名书者。易字有交易变易两义。交易以对待言。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也。变易以流行言。如阳极变阴。阴极变阳也。阴阳之理。非交易则变易。故以易名之。夏易名连山。首艮。商易名归藏。首坤。曰周者。以其辞成于文王周公。故以周名之。而分为上下二篇云。      乾。乾下乾上。乾刚。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