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126-陆九渊文选-宋-陆九渊

  卷十九,【敬斋记】:   古之人自其身达之家国天下而无愧焉者茄本心而已。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是心或几乎泯,吾为惧矣。天地鬼神不可诬也,愚夫愚妇不可欺也。是心或几乎泯,吾为惧矣。黄锺大吕施宣于内,能生之物莫不萌芽。奏以大簇,助以夹锺,则虽瓦石所压,重屋所蔽,犹将必逢。是心之存,茍得其养,势岂能遏之哉?   ………   其闻文诸父兄师友,道未有外乎其心者。自可欲之善,至于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心之所为犹之能生之物得黄锺大吕之气能养之至于必达,使瓦石有所不能压,重屋有所不能蔽,则自有诸己,至于大而化之者,敬其本也。……   虽然,不可以不知其害也。是心之稂莠萌于交物之初。有滋而无芟,根固于怠忽,末蔓于驰骛。深蒙密覆,良苗为之不殖。实著者易拔,形潜者难察,从事于敬者尤不可不致其辨。……      卷二十,【格矫斋说】:   格、至也,与穷字究义同义,皆研磨考索以求其至耳。学者孰不曰我将求至理?顾未知其所知果至与否耳。所当辨、所当察者此也。﹙下释矫字,略。﹚      卷二十一,【学说】:   古者十五入大学。【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此言大学指归。「欲明明德于天下」,是入大学标的。格物致知是下手处。【中庸】言「博学、审问、谨思、明辨」是格物之方。读书、亲师友是学。思则在己,问与辨皆须在人。﹙案若辨是明辨,而非辩论,则辨亦在己。﹚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况非圣人,岂有自任私智而能进学者?      语录选录: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先生常言之。   ○道在宇宙间,何尝有病?千古圣贤只去人病,如何增损德道?   ○道理只是眼前道理。虽见到圣人田地,亦只是眼前道理。   ○【论语】中多有无头柄的说话。如「智及之,仁不能守之」之类,不知所及所守者何事;如「学而时习之」,不知时习者何事。非学有本领,未易读也。茍学有本领,则智之所及者及「此」也,仁之所守者守「此」也,「时习之」习「此」也,悦者悦「此」,乐者乐「此」。如高屋之上见瓴水矣。学茍知本,六经皆我脚注。   ○近来学者言「扩而充之」,须于四端上逐一充,焉以此理?孟子当来只是发出人有是四端,以明人性之善,不可自暴自弃。茍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自能辨之。又云:当宽裕温吽自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自发强刚毅,所谓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天下之理无穷。若以吾平生所经历者言之,真所谓伐南山之竹,不足以受我辞。然其会归总在此。   ○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   ○此道与溺于利欲之人言犹易,与溺于意见之人言却难。   ○傅子渊自此归其家,陈正己问之曰: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正己复礼。问曰:何辨?对曰:义理之辨。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   ○居象山,多告学者云: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缺,不必他求,在自立而已。   ○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   ○释氏立教本欲脱离生死,惟主于成其私耳,此其病根也。且如世界如此,忽然生一个谓之禅,已自是无风起浪,平地起土堆了。   ○或问先生之学当来自处入,曰:不过切己自反,改过迁善。   ○人品在宇宙间迥然不同。诸处方哓哓然谈学问时,吾在此多与后生说人品。   ○朱元晦曾作书与学者云:「陆子静专以尊德性诲人,故游其门者多践履之士,然于道问学处欠了。某教人岂不是道学问处多了,故游某之门者践履多不及之。」观此,则是元晦欲去两短,合两长,然吾以为不考。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   ○吾之学问与诸处异者,只是在我全无杜撰。虽千言万语,只是觉得他底在我不曾添一些。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吾闻曰:诚然。   ○后世言学问者须要立个门户。此理所在,安有门户可立?学者又要各护门户,此尤鄙陋。   ○今之论学者只务添人底,自家是减他底,此所以不同。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此数语自曾子胸中流出。   ○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   ○一学者自晦翁处来,其拜跪语言颇怪;每日出斋,此学者必有陈论,应之亦无他语。至四日,此学者所言已罄,力请诲语。答曰:吾亦未暇详论,然此间大纲有一个规模说与人:今世人浅之为声色臭味,进之为富贵利达,又进之为文章技艺,又有一般人都不理会,却谈学问,吾总以一言断之曰胜心。此学者默然。后数日,其举动语言颇复常。   ○先生云:后世言道理者,终是粘牙嚼舌。吾之言道,坦然明白,全无粘牙嚼舌处,五所以易知易行。或问:先生如此谈道,恐人将意见来会,不及释子谈禅,使人无所措其意见。先生云:吾虽如此谈道,然凡有虚见虚说,皆来这里使不得,所谓德行恒易以知险,恒简以知阻也。今之谈禅者,虽为艰难之说,其实反可寄托其意见。吾于百众人前,开口见胆。   ○或有讥先生之教人专欲管归一路者,先生曰:吾亦只有此一路。   ○吾于践履未能纯一,然纔自警策,便与天地相似。   ○有士人上诗云:「手抉浮翳开东明」。先生颇取其语,因云:吾与学者言,真所谓取日虞渊,洗光咸池。   〔以上见卷三十四,傅子云季鲁编录,选录其中二十六条。〕   ○或谓先生之学是道德性命,形而上者,晦翁之学是名物度数,形而下者,学者当兼二先生之学。先生云:足下如此说晦翁,晦翁未伏。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终不足以一贯耳。吾尝与晦翁书云:「揣量模写之工,依放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节目足以自妄。」﹙案此见辩【太极图说】书﹚。此言切中晦翁之膏肓。   ○先生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孟子就四端上指示人,岂是人心只有者四端而已?又说「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端指示人,又得此心昭然。但能充此心足矣。乃诵:「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云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临川一学者初见,问曰:每日如何观书?学者曰:守规矩。欢然问曰:如何守规矩?学者曰:伊川易传,胡氏春秋,上蔡论语,范式唐鉴。忽呵之曰:陋说。良久复问曰:何者为规?又顷,问曰:何者为矩?学者但唯唯。次日复来,方对学者诵:「干知大始,坤做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一章毕,乃言曰:干文言云「大哉干元」,坤文言云「至哉坤元」。圣人赞易,却只是个简易字道了。遍目学者曰:又却不是道难知也。又曰:「道再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顾学者曰:这方唤作规矩。公昨日来道甚规矩?   〔以上见卷三十四,严松松年所录,选录其中三条。〕   ○伯敏问云:以今年较之去年,殊无寸进。先生云:如何要长进?若当为者,有时而不能为,不当为者有时乎为之,这个却是不长进。不恁地理会,泛然求长进,不过欲以己先人,此是胜心。伯敏曰:无个下手处。先生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下手处。伯敏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伯敏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然理不解自明,须是隆师亲友。伯敏云:此问赖有季绎时相勉励。先生云:季绎与显道一般,所至皆勉励人,但无根者多。其意似欲私立门户,其学为外不为己。世之人所以攻道学者,亦未可全责他。盖自家骄其声色,立门户与之为敌,哓哓胜口,实有所未孚、自然起人不平之心。某平日未尝为流俗所攻,攻者却是读语录精义者。程士南最攻道学。人或语之以某,程云:道学如陆某,无可攻者。又如学中诸公,义均骨肉。盖某初无胜心,日用常行自有使他一个敬信处。某旧日,伊洛文字不曾看,近日方看,见其间多有不是。今人读书,平易处不理会,有可以起人羡慕者则着力研究。古先圣人何尝有起人羡慕者?只此道不行,见有奇特处,便生羡慕。自周末文弊,便有此风。如唐虞之时,人人如此,又何羡慕?所以庄周云:臧与谷共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曰:博塞以游。问谷奚事?曰:挟策读书。其为亡羊一也。某读书只看古注。圣人之言自明白。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檐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檐,只此便是格物。……   ○问伯敏曰:……吾友之志要如何?伯敏云:所望成人。目今未尝敢废防闲。先生云:如何样防闲?伯敏云:为其所当为。先生云:虽圣人不过如是。但吾友近来精神都死却,无向来亹亹之意,不是懈怠,便是被异说坏了。夫人学问当有日新之功,死却便不是。邵尧夫诗云:「当锻炼时分劲挺,到磨砻处发光耀。」磨砻锻炼,方得此理明。如川之增,如木之茂,自然日进无已。今吾友死守定,如何会为所当为?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笃行,博学在先,力行在后。吾友学未博,焉知所行者是当为?是不当为?防闲,古人亦有之。但他底防闲与吾友别。吾友是硬把捉。告子硬把捉,直到不动心处,岂非难事?只是依旧不是。某平日与兄说话,从天而下,从肝肺中流出,是自家有底物事,何尝硬把捉?吾兄中间亦云有快活时,如今何故如此?伯敏云:固有适意时,亦知自家固有根本元不待把捉,只是不能久。防闲稍宽,便为物欲所害。先生云:此则罪在不常久上,却如何硬把捉?种种费力便是有时得意,亦是偶然。伯敏云:却常思量不把捉,无下手处。先生云:何不早问?只此一事是当为不当为。当为底一件大事不肯做,更说甚底?某平日与老兄说底话,想都忘了。伯敏云:先生常语以求放心,立志,皆历历可记。先生云:如今正是放其心而不知求也。若果能立,如何到这般田地?白敏云:如何立?先生云:立是你立,却问我如何立!若立得住,何须把捉?吾友分明是先曾知此理来,后更异端坏了。异端非佛老之谓。异乎此理,如季绎之徒,便是异端。孔门惟颜曾传道,他未有闻。盖颜曾从里面出来,他人外面入去。今所传者,乃子夏子张之徒外入之学。曾子所传,至孟子不复传矣。吾友却不理会根本,只理会文字。实大声宏。若根本壮,怕不会做文字?今吾友文字自文字、学问自学问。若此不已,岂旨两段?将百碎!问近日日用常行,觉精健否?胸中快活否?伯敏云:近日别事不管,只理会我,亦有适意时。先生云:此便是学问根源也。若能无懈怠,暗室屋漏亦如此,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何患不成?故云「君子以自昭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之学者为己,所以自昭明德。己之得已明,然后推其明以及天下。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在我者既尽,亦自不能掩。今之学者只用心于枝叶,不求实处。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玵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何尝腾口说?伯敏云:如何是尽心?性、才、心、情如何分别?先生云:如吾友此言又是枝叶。虽然,此非吾友之过,盖举世之弊。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伯敏云:莫是同出而异名否?先生曰:不须得说,说着便不是,将来只是腾口说,为人不为己。若理会自家实处,他日自明。若必欲说时,则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此盖随吾友而言。其实不须如此。只是要尽去为心之累者。如吾友适意时,即今便是。牛山之木一段,血脉只在仁义上。「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此哉人之情也哉」,是偶然说及,初不须分别。所以令吾友读此者,盖欲吾友知斧斤之害其材,有以警戒其心。「日夜之所息」,息者歇也,又曰生息。盖人之良心为斧斤所害,夜间方得休息。若夜间得息时,则 旦好恶与常人甚相近。惟旦所昼所为,梏亡不止,到后来夜间亦不能得息,梦寐颠倒,思虑纷乱,以致沦为禽兽。人见其如此,以为未尝有才焉,此岂人之情也哉?只与理会实处,就心上理会。俗谚云:痴人面前不得说梦。又曰:狮子咬人,狂狗逐块。以土打狮子,便径来咬人,若狂打狗,只去理会土。圣贤急于教人,故以情、以、以心、以才说与人,如何泥得?若老兄与别人说,定是说如何样是心,如何样是性、情与才。如此分明,说得好铲地,不干我事。须是血脉骨髓理会实处始得。凡读书皆如此。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