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80-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元-曾坚

四明洞天丹山間詠集   經名: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元代曾堅、危素等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記傳類。   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序   滄海逸史臨川曾堅撰   四明山在東海上,山有四穴通,光晷天宇。澄霽望之,一如戶牖。土人名之日石窗,故山以名。唐置州治今餘姚,又因以明名郡。宋改慶元舊治,更置縣。本朝陞州而山屬餘姚,在州南百里。圖則山麓祠宇觀所刻也。其一日元建觀之圖,其二日唐遷觀之圖,槃言之則日四明山也。木玄虛云: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其號日丹山赤水是也午按.山接大蘭山,形勢蟠結,周回三百八十里,有二百八十峰,高二百一十丈。常有雲氣覆冒於中,凡二十里不絕。二十里問名日過雲,南曰雲南,北日雲北,山隴行三十里有峰日三台山,日屏風,日石屋,日雲根。石屋,雲根間有瀑布,如懸河旁,日潺湲洞。三台之側有龍漱,後漢下那劉綱為上虞令,棄官同妻樊氏雲翹居潺湲洞偶,從白君得仙衛,其上有洗藥溪,學成會交友,登大蘭山頂,攀巨杉升其上,一畢手別呼夫人,次之俱仙去,遣復山下,化為臥虎。後人名其山曰以奉其杞。榭日樊榭,梁隱者孔祐仍居之。嘗視山谷中錢數百斛,樵者爭取之,化為瓦礫。有鹿中矢來投祐,祐為牧豢,癥。可復去。故祠側建鹿亭。陳永定中,有放一建觀,因其舊祠,故日柯宇云。唐天寶亡一年;遣使檮祠,病其險遠,勁道土奮街、、處士李建移置潺湲洞外,一市油水官。宋龍虎山=一華院昊君真陽,號混朴子,從一虛靜張天師學,游歷勵此止一焉。徽宗一以凝神殿校籍,召不起。政和六年,韶大其觀,建玉皇殿,書其榜而門日:丹山赤水洞天,封劉綱昇玄明議真君,樊氏昇真妙化元君,而混朴子授丹林郎。禁樵採,鐲租賦。高宗丞相張魏公知其徒孔容,因表混朴子為真人,許歲度道士一人,以甲乙傳次。嘉熙初元,理宗檮嗣於會稽之龍瑞官,竣事分金龍玉簡藏焉。"今毛尊師永貞由三華嗣主之。山之木曰青櫺樹,其實味甘而不可伴破。山之獸曰鞠猴。唐咸通中謝遺塵隱此。陸龜蒙、皮日休時時往還,各賦詩九首,取以為題。宋陸游記之:余再以使事航海,出慶元洋,掠餘姚,竟上者四,西望縹渺如輕雲,插入天末。舟師指以相告日:大蘭山也。至京師,適薛君毅夫由毛尊師所來,示予二圖,想見其山川奇秀,思欲得相羊上下,從一二瀟灑士,坐鹿亭,酌潺湲;呼鞠猴,一洗其塵土之累而吏役驅迫。昔者舟行,徒悵.望咨嗟而已。一近世士大夫汨於利達,上之不能效劉網脫屨簪紱,次之不能如皮陸忘形賦詠件宜乎,高世之士,椰榆哂唾而目其地曰洞天也。余故詳其本末,使有志物外者,得以覽觀焉。   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   唐木玄虛僎 唐賀知章注   四明山名赤水天,靈蹤聖跡自天然。   二百八十峰相接,其問窟宅多神仙。   按《記》云此山四面各有七十峰,計二百八十峰,相連如屏也。   其山束面如驚浪,七十高峰列姻蟑。   一條流水入勾章,二仙聖德彰玆養。   二仙者,是董黯、鮑全。全有聖德之行,黯有孝道之功記云此乃四明山地仙俱出後漢時。   秦皇神將有王鄞,驅山塞海溺其身。   葬於水底不填築,號作鄞江今見存。   四明山名勾章,其江因鄞江,此通大洋也。   大雷山前靜水洞,謝眺曾居玆讀誦。   因名大慈屬慈溪,泉源水脈皆相統。   大雷山昔多禽獸,每有獵人常污觸其洞問。後有神仙偶為大雷雨阻之,因而為名。晉漢時多有賢人得道之士,皆隱此山中。內亦有金鷂洞。   數峰狀似蓮花葉,葉勢與梨洲洞接。   一派清泉下小溪,數百餘家安活業。   內有芙蓉峰與梨洲洞相近。晉時有興子孫公戊進此山,見道邊梨熟,因喫三兩顆,便覺飽。再來尋,已失其所。後因名之。   傍聳高峰形突兀,頂頭石匣盛仙蜜。   下有龍潭湛百尋,藏書石室深牢密。   名蜜岩峰,上有石匣盛仙蜜。曾動星象,下有龍潭公私禱祀。向下更有一潭,名石質。潭內有石室,貯藏神仙秘典。禹時有逸士王真親曾開看,甚奇異也。   其山西南如奔牛,當燒次第相連鉤。   大峰小峰計七十,山足兩岐通越洲。   山腳下便是餘姚、上虞兩縣,屬趙洲,水陸皆通。   伏龜山如鸚子狀,隱岫嵯峨百般樣。   山中三朵五朵峰,仙人日日遊其上。   西南山多異狀,兼有三五朵奇峰出沒山嵐中。   漢時曾有張平子,駐前割木呈其仗。   板木餘殘三五堆,紫金聲色真神異。   四角仞雕獅子守,塵劫雖移終不朽。   毛竹千叢生澗邊,藥苗仙果般般有。   漢時張子平曾割木於此山。有板木三五堆,作紫金色,常有雲霞覆之。昔時張充曾見此板,得五寸,往見會稽太守令,割作蝴蝶,其木充天去也。   翠岩中問有石壁,礙石遮雲數千尺。   內生異果能飽人,兼有澗泉通海脈。   晉時葛仙翁到此山,澗中有魚,長六七尺,仙倉以杖擊之,勿見山神日:勿恰綠,澗水通大洋,此魚常從海而來也。   魏時有人楊德祖,路傍曾與山仙語。   二仙把火覓金刀,像形刻字因玆起。   楊德祖遊此山,忽見一老人,云前行見二仙把火覓刀。可詳之。德祖果見之,乃言兩火是炎字,更覓金刀是到字,因名刻漢也。   其山南面如驅羊,七十峰巒形列張。   漢時劉阮迷七日,人間六代子孫亡。   有劉阮二人同行探藥,到仙家七日卻回,人問已過三百年矣。歸家猶見第七代子孫也。   中有大池數畝地,穴內仙蛇常吐氣。   化為雲雨作樓臺,水應簞溪入數處。   因水流出仙葷,故老人相傳名葷漢是也。   白巖瀑布如飛練,俱入紫溪流汗漫。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