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63-雅言-清-连横

  一二   「方言」之作,昉于子云。子云当西汉之末,郡国上计绎络都门,怀铅握錾记其殊语;退而诂之,以成此书,说者谓可与「尔雅」并行。而汉之方言至今不泯,则子云之功也。清杭世骏氏有「续方言」二卷,采摭注疏「说文」、「释名」诸书以补其阙;引据典核极有根柢,亦可以知古今方言之变易也。   一三   自是以来,代有作者。若张慎仪氏之「蜀方言」、吴文英氏之「吴下方言」、茹敦和氏之「越言释」、全祖望氏之「勾余土音」以及「直音补正」、「广东新语」等,皆为一隅保存其语。而晋江庄俊元氏有「里言征」二卷,可为闽南方言之书;惜其捃摭不多、流传未广,故知者亦少耳。   一四   章太炎先生为现代通儒,博闻强识,著述极多;而「新方言」一书尤为杰作。太炎之自序曰:『方今国闻日陵夷,士大夫厌古学弗讲;独语言犹不违其雅素,殊言绝代之语尚有存者。世人学欧罗巴语,多寻其语根,溯之希腊、罗马;今于国语,顾不欲推见本始。此尚不足齿于冠带之伦,何有于学问乎』?又曰:『读吾书者,虽身在陇亩与夫市井贩夫,当知今之殊言不违姬汉,既陟升于皇之赫戏』。案以临瞻故国,其恻怆可知也。盖太炎此书,作于有清之季;痛黄冑之不昌、振夏声于未绝,光复之志见乎辞矣!   一五   余之研究台湾语,始于「查甫」二字。台人谓男子为「查甫」,呼「查埔」,余颇疑之;询诸故老,亦不能明。及读钱大昕氏「恒言录」,谓『古无轻唇音,读甫为圃』。「诗」「车攻」:『东有甫草』。笺:『甫草,甫田也;则圃田』。因悟「埔」字为「甫」之转音。「说文」:『甫为男子之美称』。「仪礼」:『伯某甫、仲、叔、季以次进』。是「甫」之为男子也明矣。顾「甫」何以呼「埔」?试就闽、粤之音而据之,则可以知其例。福建莆田县呼蒲田县、广州十八甫呼十八铺,是甫之为圃、圃之为埔,一音之转耳。章太炎「新方言」谓从「甫」之字,古音皆读「铺」或若「逋」。查,此也,为「者」之转音;「者个」则此个。所谓「查甫」,犹言「此男子」也。   一六   「里言征」所载方言,如鏖糟、汉、謰漫、謱、奊■〈奊,吉代圭〉,与余「语典」所收相同。而「查某」一条,引「封氏闻见录」谓:『妇人放纵不拘礼度者呼为查,发声之辞也』。余不以为然。夫「查」为发声辞,其引可用;然「查某」一语,重在「某」字。女子有氏而无名,故曰「某」;如曰某人之女某氏、某人之妻某氏,此例多见于「左传」。查,此也,说见前;所谓「查某」,则曰「此女」,犹「诗」「召南」之称「之子」也。   一七   台湾语之高尚典雅,有妇女辈能言而士大夫不能书者,试以灶下之语言之,曰「饙飰」、曰「煮糜」、曰「渧泔」、曰「倒潘」、曰「馏粿」、曰「芼面」、曰「■〈备灬〉肉」、曰「刉鱼」;凡此八语,闻之甚熟,而读书十年者恐不能知其出处。然则,台湾语为鄙俗乎?为典雅乎?   一八   「日台大辞典」为督府所编辑,错谬之多,不遑枚举。台湾有「白若雪」一语为形容之辞,「若」呼「惹」、「雪」呼「薛」,正音也;而辞典以为「白白白」三字之变音,不知其何所据?夫中国文学之形容辞,多至迭字成双,如山之「峨峨」、水之「浩浩」、风之「瑟瑟」、雨之「潇潇」,未尝有用三字者;而编者不知其为正音,遂有此误。   一九   台湾之语各有来历,昧者不察,随便乱书,以讹传讹,至今未改。台人谓宰杀曰「刉」,而俗作「刣」字;谓不明曰「普」,而俗作「氆」字;谓缓行曰「徐」,而俗作「趖」字。考「集韵」:『刣,音钟,刔削物也』;非宰杀之义。『氆,音榜,西夷织绒也』;非不明之义。而「广韵」:『趖,音梭,疾行也』;与缓相反。盖因小儒市侩不知「说文」、不明经传,故有此谬。而读书不求甚解者亦沿其谬,无怪俗子辈奉「日台大辞典」为金科玉津也。   二○   台湾之语既有古音古义,又有中土正音,如「纪纲」之呼「起江」、「彭亨」之呼「掽风」、「高兴」之呼「交兴」、「都好」之呼「诛好」,则其明著者也。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土。晋、唐之际,闽南渐启,中土人士之宦游者日多,则其语言必有存者。以今考之,且有各地方言,若关中语、若蜀中语、若河朔语、若沅湘语,尚杂于台湾语中;特无人为之分析耳。野史谓郑氏居台之时,中土士大夫奉冠裳而渡鹿耳者,盖七百余人。是此七百余人之子孙,必有尚居台湾;而台湾语中之有正音,固其宜也。   二一   台湾语中之正音,余既详载「语典」;又有转音、有变音,非研究音韵学者不能知。台人谓「阿谀」曰「阿老」、谓「庶羞」曰「庶秀」,此自然之语调也。今之提倡台湾语者,将用「阿老」、「庶秀」之音而舍其本义,则台湾语之范围狭矣。   二二   迭韵连语之字,必有其义而后可通。台人谓拾曰「却」,而通用「拾」字;然则,「却拾」将为「拾拾」乎?谓「迾」曰遮,而通用「遮」字;然则「迾遮」将为「遮遮」乎?盖「拾」字、「遮」字为习见之字,用之较易;而「却」字出于张说「虬须客传」、「迾」字出于「汉书」「舆服志」,非读书有得者不知其义。   二三   发语之辞,有音无义,自古已然。「史记」之「伊优亚」、「乐府」之「妃呼豨」,则其类也。台湾之语亦有此类,然甚少;有之,则就其音而写之,所以存方言之本色。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