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141-昌平山水记-明-顾炎武

又西六里为居庸关南口,有城,南北二门,魏书谓之下口。常景傅:都督元谭据居庸下口。北齐书谓之夏口,文宣纪,天保六年,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是也。元史谓之南口。自南口以上,两山壁立,中通一轨,凡四十里,始得平地,而其旁皆重岭迭嶂,蔽亏天日。水经注所谓山岫层深,侧道褊峡,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者也。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其一。而金史言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山自太行山迤北至此数百里不绝。自麓至脊,皆陡峻不可登,中间为径者八,名之曰陉,居庸其第八陉也。设关于此,不知始于何代。而后汉书,建武十五年徙雁门、代、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居庸关以东。元初五年,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则自汉有之矣。亦谓之西关。三国志,田畴乃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趋朔方,是也。亦谓之军都关。魏书,杜洛周反于燕州,敕都督元谭西至军都关,北从卢龙塞,据此二险,以杜贼出入之路,是也。亦谓之纳款关。唐书,幽州昌平县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故关。通典,古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齐改为纳款,是也。其南北口之戍,则自元始。北口千户所属上都路龙庆州,南口千户所属大都路昌平县。史言睿宗于居庸关立南北口屯军,徼巡盗贼,各设千户所。至大四年,枢密院奏居庸关古道四十有三,军吏防守之处仅十有三,旧置千户,位轻责重,于是改千户所为万户府,分钦察、唐兀、贵赤、西域、左右、阿速诸卫军三千人,并南北口、大和岭旧隘汉军六百九十三人屯驻,东西四十三处,立十千户所,置隆镇上万户府以统之。皇庆元年,始改为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佑二年,又以哈儿鲁军千户所隶焉。故此关自古称为绝险。然辽之亡也,天祚以劲兵守居庸,及金兵临关,厓石自崩,戍卒压死,不战而溃。金之亡也,冶铁锢重门,布鹿角蒺藜百余里,守以精锐,元太祖问计于札八儿,对曰:『从此而北,黑树林中有间道,骑行可一人,臣尝过之,若勒兵衔枚以出,终夕可至。』太祖乃令札八儿轻骑前导,自暮入谷,黎明诸军已在平地,疾趋南口,金鼓之声若自天下,金人遂溃。其后元有天下,不及百年,而王禅兵入之,秃坚帖木儿兵入之,孛罗帖木儿兵入之。顷者李自成之犯阙也,下宣府,历怀来,入居庸,薄都下,曾无藩篱之限。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而道出其上。十五里为关城,跨水筑之。有南北二门,以参将一人、通判一人、掌印指挥一人守之。又设巡关御史一人,往来居庸、紫荆二关按视焉。有水门,宣德三年八月,命行在工部侍郎许廓修居庸关城及水门者也。城之中有过街塔,临南北大路,累石为台如谯楼,而窽其下以通车马。上有寺名曰泰安,正统十二年赐名。下窽处刻佛像及经,有汉字,有番字。元史,泰定三年五月,遣指挥使兀都蛮镌西番咒语于居庸关厓石,今其刻甚多,非一时笔。而元葛逻禄乃贤诗序言,关北五里有敕建永明宝相寺,宫殿甚壮丽,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者,今亡其二矣。又八里为上关,有小城,南北二门。又七里有弹琴峡,水流石罅,声如弹琴,上有佛阁。又七里为青龙桥,道东有小堡。又三里至八达岭,有城,南北二门,元人所谓北口者是也,以守备一人守之。口外地稍平衍,五里至岔道,乃有二路。一自怀来卫、保安州,历榆河、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北路。宣德五年十月戊 ,上巡边,驻跸岔道。己卯,猎于岔道。自南口至岔道,皆延庆卫地也。自洪武三年徙山后诸州之民于关内,而于居庸关立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立隆庆卫、隆庆左卫,十二年始于岔道北二十里立隆庆州,州东三十里立永宁县,十三年于岔道西一百二十里立保安州。宣德元年,徙隆庆左卫于永宁县,而关独有隆庆卫,隆庆元年,改延庆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若建瓴,若窥井,故昔人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而岔道又八达岭之藩篱。元人于北口设兵,其得地形之便者与! 此山古为军都山,后汉卢植隐居昌平军都山中,昭烈修弟子礼事之。晋段匹磾欲拥其众,徙保上谷,阻军都之险以拒未波。魏道武伐燕,遣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袭幽州,即此山也。汉立军都县于山之南,胡骑经军都,耿舒袭破其众,斩匈奴两王,是也。亦作浑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屠浑都,是也。后徙,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村,亦曰故县址。 州境之山,其名者曰银山,在州东北六十里,石梯而上五六里名中峯,唐僧邓隐峯之所居也。山半有壁,其色似铁,世称银山铁壁云。下有法华寺,有隐峰十诗,曰白银峰,曰佛顶峰,曰古佛岩,曰说法台,曰佛觉塔,曰懿行塔,曰雪堂,曰云堂,曰茶亭,曰蒙泉。金大定六年立石。 曰驻跸山,在州西二十五里,其山长而北袤凡二十里,石皆壁立,高可十余丈,其顶皆白。山之南有栖云啸台,高二丈许,正北有石梯可上。金章宗建亭于此。旧傅山下有石床石釜,今亡。 曰白浮山,在州东南一十里,有二龙潭,潭上有龙神祠。 曰汤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有温泉可浴。水经注,湿水又东温泉水注之,疑即此也。 其水则出自居庸关,为湿余河,至旧县之西而伏。水经注云,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潜伏十许里,是也。又南复出,亦谓之榆河,今涸。元史,燕铁木儿与王禅军遇于榆河北,奋击败之,追至红桥北,因据红桥,两军阻水而阵。今州西南十二里有红桥,桥亡而名尚存。文宗为燕铁木儿建生祠于桥南,立碑纪功者也。 州西南三十里为双塔河,东流过双塔店入榆河,出州东神岭山下为神山泉,出白浮山为白浮泉。元史,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水利,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经瓮山泊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首事于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通惠河。 先是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以守敬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长五十余里,以障诸水入于都城。永乐初两修之,岁久湮废。成化七年十月,议开通惠河,命户部尚书杨鼎、工部侍郎乔毅相度,言元人旧引昌平东南山白浮泉水,往西逆流,经过山陵,恐于地理不宜。及一亩泉水经过白洋口山沟,两水冲截,俱难导引,遂止不用。其双塔、榆河之水,今皆入于沙河。 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有水,出芹城北,南流入于沙河。水经注,芹城水出北山南,径芹城东南注湿余水。以此知沙河之为古湿余水也。傅写之讹,或为温水。后汉书,王霸为上谷太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运之劳,事皆施行。 榆河驿初设于榆河,嘉靖中改附州城。其未附也,道出州城之西南,距州四十五里,有唐家岭店者,亦车驾所驻也。往者车驾北征,徐行则次唐家岭。宣德九年九月癸未,上巡边,驻跸唐家岭。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上亲征,驻跸唐家岭,皆以明日至龙虎台。永乐十二年三月庚寅,上亲征,次清河,辛卯,次沙河,以三日至龙虎台。二十二年四月己酉,上亲征,驻跸唐家岭,以四日至居庸关。其疾行则一日而至榆林,榆林在岔道西二十五里。永乐二十年三月戊寅,上亲征,晚次榆林,是也。而英宗皇帝回銮,以景泰元年八月乙酉,至居庸关,丙戌,自安定门入居南宫。中朝迎候之礼,但遣礼部左侍郎储懋至龙虎台,锦衣卫指挥佥事宗铎领轿马至居庸关,刘敬领丹陛驾至安定门内,上自迎于东安门而已。 州西四十里为白羊口城,二门,距居庸南口二十里,有水伏流。元史,白羊口千户所于昌平县东口置司。景泰元年,调涿鹿中卫后千户所官军守御,后以守备一人守之。其西南有小城曰白羊新城。 白羊北四十里为长峪城,二门,其西有小城,曰长峪新城。 长峪北二十里为横岭城,二门,守备一人守之。 长峪西北二十里为镇边城,三门,正德中建,设守御千户所,后以参将一人守之。自镇边西南二十五里至横中山为紫荆关,辖沿河口界。 州北八十里为黄花镇城,三门。元史,黄花镇千户所于昌平县东口置司者也。以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守之,景泰中,又设内官守备,嘉靖四十年革。黄花镇城直天寿山之后,为长陵元武,为京师北门,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而北连四海冶,昔人所谓拥护山陵,势若肩背者也。其水曰黄花镇川,河出塞外,自二道关入口,径渤海所、怀柔至顺义界入白河。其流九曲,俗谓之九渡河。城北有碧霞元君庙,其殿西有二松,相去四五尺,而上枝樛曲相穿,遂合为一,名曰交松。其地多鼠,色如鼦而毛浅,初冬掇榛实贮穴中,为岐洞贮之,多至二三斗,美好倍于人所收者。土人每掘取之,鼠失榛,乃槁死树上,累累相望。因并取而食之,京师人以为美味。国史言,洪熙元年闰七月,守居庸关都督佥事沈清献黄鼠,上曰:『卿受命守关,当练士卒,利器械,而献鼠何邪?其却之。』城西有垣一重,曰头道关,再重曰二道关。关之西撞道口堡、鹞子峪堡、西水峪堡,堡西为八达岭。 城东三十里为渤海守御千户所,城三门,距州一百里。城北而西有擦石口堡、磨石口堡、驴鞍岭堡、大榛峪堡、南冶口堡、大长峪堡、小长峪堡。有矿洞,嘉靖三十六年封闭。 又东五里为慕田峪城,三门,守备一人守之。其东北有慕田峪堡,西有贾儿岭堡、田仙峪堡,又东为亓连口,石塘路辖,自此以西皆重边,自此以东皆单边。 昌平山水记卷上终 昌平山水记卷下 州东南九十里为顺义县。隋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厥稽部长突地稽率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落内附,置顺州以处之。唐武德初改燕州,会昌中改归顺州,唐末仍为顺州。统县一,曰怀柔。贞观六年置,治五柳城,改顺义县。开元四年置松汉府弹汗州,天宝元年改归化县。干元元年复名怀柔。辽为顺州归化军,金明昌六年,改县名曰温阳。元废县,但为顺州,洪武元年改顺义县。然则今之顺义,昔之怀柔也。城周六里一百一十一步四尺,四门。唐贞观四年,以突厥突利为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以其部落置顺州都督府,拜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众治营州南之五柳戍。后唐周德威攻刘守光,拔其顺州,盖此地也。元王恽言,有唐大历五年试太子洗马郑宣力撰开元寺碑,今亡。又言,金节使刚忠王公守此州,距大元兵死节。按金史,王晦,字子明,泽州高平人。贞佑初,中都戒严,以户部郎中募兵得万余人,卫送通州,粟入中都有功,以部兵守顺州,通州围急,晦攻牛栏山以解通州之围,迁翰林侍读学士。及顺州受兵,晦誓死不去,将士缒城出降,被执不屈以死。谓其爱将牛斗曰:『若能死乎?』曰:『斗蒙公见知,安忍独生?』并见杀,赠荣禄大夫枢密副使,命有司立碑,岁时致祭,录其子汝霖为笔砚承奉。而碑已不存,今亦无知之者矣。营州左屯卫本属大宁,永乐元年移于此,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与县同城而居。城内四逵之中,有白石幢,下方上锐,每方广二丈,高三尺,又上重之八角,各高二尺余,刻狮象海马之形,又上为十二栏干,为千叶莲座,又上渐狭渐圆,中石心一圜刻佛像千尊,外石柱六各盘螭虎四距,又上竹节小棁可三尺余,又上荷叶宝盖二尺余。四门城楼仅与幢墓址平,遥望之,层层如云中麾幢也。 县北二十里为牛栏山,山上有洞,俗言有金牛出焉,至今洞前石壁为小槽形,名曰饮牛池也。山北里许有一小山,昔有仙人骑牛来游,因名灵迹山。宋王曾上契丹事曰,顺州至檀州渐入山,牛栏当其要路也。山之东麓,潮、白二河合焉,有龙王庙。山之东南为潮河营,有城二门,把总一人守之。 东北二十五里为狐奴山,水经注,水不流曰奴,盖以山前潴泽名也。其北麓鸟道而上里许,渐阔渐平,有寺。寺后有小石城,山下有龙潭,今涸。山西南百步有汉狐奴县址。后汉王梁传,太守彭宠以梁守狐奴令。张堪传,拜渔阳太守,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邓训传,上谷太守任兴欲诛赤沙乌桓,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即此县也。魏文帝黄初二年省。 西北三十里有石槽三,曰东石槽、南石槽、北石槽。元史,上都兵入古北口,其知枢密院事竹温台以兵掠石槽,燕铁木儿遣撒敦为先驱,以大军继其后,至石槽,敌军方炊,掩其不备,直蹂之,大军并进,追击四十里至牛头山,余兵奔窜,夜遣撒敦袭之,逐出古北口。牛头山盖即牛栏山也。 西北三十五里为桃山,有五峰如桃花瓣。巨石错落,横亘敷亩,元上都兵进战处也。 凡山陵大工所用白石黝垩,皆取于顺义西北诸山。白河则源出塞外,自石塘岭西北入,经密云城下,历怀柔、顺义界,至灵迹山,黄花镇川河入之,至牛栏山龙王庙潮河会之,状如燕尾。金斡离不入顺州,郭药师迎战于自河败绩,即此地也。又南二十里过县东门下,至通州,为潞河,东南至直沽入海。嘉靖末,总督侍郎刘寿以密云兵将岁用粮米十五万石,悉繇通州陆运至牛栏山,费多,乃疏此河下达通州,更驾小舟转粟直抵密云,省费什七。上闻赐金币。其后河流日盛,用同知卫重鉴言,自通州径运至密云。 温榆河即昌平之榆河,下流为沙河,入顺义西南界,下至通州入潞河。顺义谓之西河,而金人名县曰温阳以此,辽史作温榆河,本水经之湿余河,以字相似而讹也。 大水峪河源出塞外,历怀柔、顺义界至孙家庄东北合黄花镇川河。 县境内泉源不一,皆入于白河。元至正十二年,丞相脱脱言,京畿近水地,召募江南人耕种,岁可收粟麦百万余石,不烦海运,京师足食,从之。于是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抵檀、顺,东至迁民镇,凡官地及元管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法佃种,合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给钞五百万锭,命悟良哈台乌古、孙良祯并为大司农卿。又于江南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围堰之人各一千名为农师,降空名添设职事敕牒十二道,募农夫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正八品,三百名从七品,就令管领所募之人,农夫人给钞十锭,岁乃大稔。此京东水田之利已行于元人者也。然近京之地参错不一,有京卫屯地有陵卫屯地,有外卫屯地,有马房地,有良牧署地。而县西北板桥村有钞没太监曹吉祥地一十顷一十三亩,天顺八年十月奉旨拨为宫中庄田,皇庄之设自此始。先是洪武中诏北平、山东、河南荒闲地土听民开垦,永不起科。久之则有无籍之徒指为空地,投献内官权要请为庄业者。小民失业,无所控诉。成化七年十二月,彗出天田,言者以为天田畿内之田也,宜罢庄田还之百姓。事寝不行, 县西南二十里有天柱村,二十里有苇沟村,村东临温榆河渡,渡南有长城遗迹。辽史,顺州南有齐长城,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建凉殿,春赏花,夏纳凉者也。齐长城,天保中所筑。宋沈括曰,幽州东北三十里有望京馆,东行少北十里余,出古长城。又二十里至中顿,又踰孙侯河,行二十里至顺州,其北平斥土厚宜稼。又东北行七十里至檀州,即此。辽史又言有曹王山,曹操驻军之地,今不得其处。而县西三十里有燕王冡。或曰,水经注所谓湿余河在燕王陵南者也。有太子念头,而昌平东有燕丹村,年祀绵邈,罕能究焉。后魏安乐郡故城在县西北六里。延和元年置交州,太平真君二年,罢州置郡。领县二:土垠、安市。北齐废土垠入安市,后周废安市入密云县。隋开皇初,郡废。今为安乐庄。永乐间拨给良牧署。按水经注言,湿余水又东南流径安乐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拜吴汉为安乐令,即此城也。晋书地道记曰,魏封刘禅为安乐公国。土垠县有二,一在县北门外里许,一在密云县东一百里陈宫山下。又有唐南河县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而军都县故城在县西三十里,盖军都之别徙者也。 州东八十里为怀柔县,洪武十三年分密云、昌平二县地立焉。城大民少,宏治中乃截其东徧而筑之,故县治在西门也。城周四里六十步,三门。嘉靖末尝设兵备佥事于此,寻罢,后以守备一人驻焉。 县东四十里为黍谷山。刘向别录,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邹子名衍,燕昭王所师,号谈天衍者也。亦谓之寒谷。吴越春秋,北过塞谷,是也。山有风洞,洞口风气凛烈,盛夏人不敢入,后人遂名之邹子祭风台。昔有庙,今毁。 东南三十里为丫髻山,二峰高耸,上有碧霞元君祠。天启七年,巡按御史倪文焕请建太监魏忠贤生祠于此,赐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贤败。 北二十里为红螺山,山下有潭,相传潭中有二红螺,大如斗,出则光焰烛林,今不见也。辽史,檀州有螺山。金史,顺州有螺山。 西三里为石塘山,有大工则采石焉,有工部厂。 县东七里为白河,又东十五里为潮河。 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为密云县,汉白檀县也。三国志,曹公历白檀,破乌丸于柳城。后魏皇始二年,置密云郡,治提携城,领密云、要阳、白檀三县。北齐废密云郡,反要阳、白檀二县入密云县。隋开皇十八年,以密云、燕乐二县置檀州。唐天宝元年,改密云郡,干元元年,复为檀州。辽为檀州武威军,领密云、行唐二县,金以密云县属顺州,元复为檀州,洪武初改密云县。城周九里二百三十八步,三门。密云中卫领左右中前四千户所,与县同城而居。有总督军务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一人,整饬兵备山西按察司副使若佥事一人,户部郎中若员外若主事一人,密云左掖营、密云右掖营、密云中营、密云前营、密云后营、振武营游击各一人,密云城守备一人。万唇四年,于城东复筑一城,周六里一百九十八步,是曰新城,两端连之,总督府居其中,三门。县南至京师一百三十里,而北以一垣为界,外接旃裘引弓之民,故称重地。白河偪城下,善决,而军民错居,为吏者难之。昔唐显庆中,韦机为檀州刺史,边州素无学校,机敦劝生徒,创立孔子庙,图七十二子及自古贤达,皆为之赞述。今则师儒虽设,弦诵之音无闻焉尔。 县南一十五里为密云山,一名横山,郡所以名也。石虎伐段辽,辽弃令支奔密云山,遣使诈降,而阴与慕容皝为约,皝遣其子恪扶精骑七千于密云山,虎将麻秋率众三万迎辽,为恪所袭,死者十六七。 南二十里为白檀山,县所以名也。 南三十里为隗山。唐书,密云有隗山。 东北八里为冶山,上有塔,有石洞深邃,水四时不竭。东有丱洞,昔人淘金址尚存。 北四十里为黑城川。唐书,檀州有镇远军,故黑城川也。 昔苏秦说燕文公以其北有枣栗之利,谓之天府。而今密云多枣,小而坚致,北人重之。正统二年,镇守都指挥陈亭以占所部枣树八百株,被劾夺俸。 自新城东北六十里为石匣城,城周四里二百六十四步三尺,四门。城西平地有石如匣,深不可斸,故以名。其驿自会同馆东北六十里为顺义驿,七十里为密云驿,六十里为石匣驿。先置在今城南一里许,宣德四年,密云中卫奏为河水所啮,徙焉。宏洽十七年筑城。隆庆三年,设协守西路副总兵一人,驻石匣,六年,设统领西路南兵游击一人,万历四年,设石匣车营游击一人。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