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49-奉天录-唐-赵元一

序 缅寻太古之初,真源一味,自然朴略,不同浮华,虽垂不载。至轩辕征蚩尤, 而廓清四海;帝舜黜有苗,而绥定万邦。逮乎三王则吊人伐罪,暴秦则兼并天下。 汉高夷凶静难,光武讨叛惩奸;魏武破袁绍,晋武灭苻坚。宇文氏破高欢,普六 茹平陈国;太宗擒王、窦,肃宗定安史。故曰:乱者,理之源;失者,得之府。 法令施而逆子诛,《春秋》书而贼臣惧。建中四祀,朱泚作乱,居我凤巢。忠臣 义士,身死王事,可得而言者,咸悉载之,使后来英杰贵风义而企慕。乘危伺隙 与时浮?沈者,其徒非一。正史备书,故不复赘录,志怀问鼎者不敢漏网,失简 书。直笔直言,无矫无妄,欲使朱蓝各色清浊分流,质而不文,焉敢润色,恐史 笔遗漏,故备阙也。李忠臣三朝名将,忽为叛主之臣;洪经纶累代通儒,乃作趋 时之士。其余源休、蒋镇之辈,敬忠、日月之徒,盖屑屑者,何足道哉!每思南 史之笔,班马之作,莫不废食仰叹,且洪流壤堤犹可塞也,烈火燎原尚可扑也, 逆臣贼子难可迩也。睹此妖孽,摇动中原,莫不痛心疾首。是用书之简素,使好 我者慕,恶我者惧。元一代居关右,世业三秦,亲睹欃枪,媸妍必记。虽形阙奉 亲,而内怀其孝;身乖事主,而心荷圣恩。每览嵇绍、纪信之高义,感千载而仰 慕;寻淖齿、王敦之遗迹,思奋剑而誓心。疾恶之志,不忘寤寐。起自建中四祀 孟冬月上旬三日,泾原叛命,终兴元元年孟秋月中旬有八日,皇帝再复神都。于 中可否,总纪其事也。夫史官之笔,才、识、学也;苟无三端,难以措其手足。 元一不敏,敢窃凤皇之一毛,以效麒麟之千里。独学而无知,孤陋而寡闻,迹不 践于邱门,文有惭于先哲。轻尘罕增于巨岳,坠露无益于广川。辄中萤烛之光, 将助太阳之照。述而不作,有愧老彭。冀革前非,用警来祀云尔。 卷一 建中四祀,先是,襄阳节度使检校右仆射梁崇义自阻兵不朝二十年矣。上在 春宫,情深愤惋,及登宝位,有诛四凶之志焉,诏剑南节度检校工部尚书张延赏、 东川节度御史大夫王邕、梁洋节度御史大夫贾耽、江陵节度检校工部尚书张伯仪、 淮扬节度司徒陈少游、淮宁节度同平章事汉南汉北招讨使李希烈,充都统诸军平 襄大总管。王命颁行,分路齐进,兽奋龙骧,谋臣盈幕,武族云萃,旗鼓才施, 凶徒瓦解。乘胜逐北,如巨海之沃荧光;汉水浮尸,似秋风之吹落叶。崇义之首 悬于朝矣。世祖昆阳,谢安淝水,各一时也。《诗》云:“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斯之谓矣。 都统李希烈自谓有克敌之功名,居然有都襄之志。有诏勒归本镇,然生不 譓之心,乃劫其郡,席卷而归淮宁。凡掠良家子姓,悉为贱隶;六畜资财,扫 地而尽。昔太武瓜步,回师六州,无鸡犬之响;游子望舍,不识旧庐。元凶之拔 襄阳,甚于斯酷。遂纵师陷我汝州,河南尹郑叔则表奏之。上命工商尚书兼右仆 射哥舒曜,总禁兵五万而讨之。师谋士锐,所向莫敢有争衡者,长驱筑垒于襄城 县焉。 时国家多故,河北幽冀,猥毛蜂起;三辅两畿,征兵日继。皇赫斯怒,爰整 其族。诏河阳节度御史大夫李芃、太原节度检校工部尚书马燧、泽潞节度检校工 部尚书李抱真、朔方节度太子少师李怀光、神策制将御史大夫异姓王李公晟、华 原镇遏使御史大夫赵令珍,分路长驱,深入贼境。虽王师频胜,而寇亦未衰;胜 负相参,杀伤万计。时军用既多,不遑远略。户部侍郎赵赞上封事,请税三辅、 两畿居宇间架,及取两市富商大贾,于西明、慈恩二寺置院检纳。贪吏深文,怨 及社稷。太史奏曰:“窑门出天子。”有诏“去城七里内诸窑尽废之”。及泚称 兵,乃是泾原节度姚令言为谋主也。 时哥舒曜孤军无援,粮储不继。贼得其便,重围数周,甲士日惟半菽,马淘 墙皮而刍焉。潜表请济师。诏神策制将行营兵马使御史大夫刘德信、御史大夫高 秉哲,各马步共一十万,来救襄城。敕大梁节度司徒李公勉发师,犄角而攻之。 军书往来,同会于汝州之薛店。军令不严,为伏兵所败,三将之师望旗大溃,戎 器委数百里,铁马一万蹄没焉。洛阳士庶惶骇,北走河阳,西奔崤黾,东都尹郑 叔则入保西苑。唐汉臣奔于大梁,高秉哲、刘德信收离集散,驻军于汝州。 诏泾原节度姚令言赴援,总师五千,东至浐水。时京兆尹王翃属吏置顿,牛 酒俭薄,将士色厉,遂传箭而回。十月三日巳时也。 令言尚在紫宸殿,授以枢密,并赐赍金帛。时御史壶左巡奏云:“泾原士马, 违命回戈。”令言星驰至长乐坂,逢之。有引弓射令言者,遂拥令言而回。上又 使使劳问,贼已列方阵于通化门,门卫欲拒使者,强之而未及。宣旨言加不顺。 上又诏普王及诸王侍书等宣尉劳之,许以重赏。又载金银帛绣等二十余车,普王 才出禁城门,贼已至于丹凤门。诏召六军,久无至者。 时关东、河北频战不利,屡发禁兵相次东征,警卫遂虚。上乃出白苑北门, 六军羽卫才数十骑。或曰:“朱泚是失意之臣,恐怀侥幸,不如遣十骑捕之,使 陪銮辂。若脱于泉,为害滋甚。不然,以卒诛之。养兽招祸,立可俟矣。”上与 储官经略不遑,而贼已犯禁门,遂以普王为先驱,皇太子为殿,韦淑妃、唐安公 主、亲王、贵妃等一百余人,策骑而去。乘舆次于咸阳,咸阳令李衡俯集其妻亲 奉御膳。上命贵妃以下接以恩礼,传食而过,神策军使御史大夫白志贞等十数人 扈従,门下侍郎平章事卢杞、中书侍郎平章事关播、御史中丞刘従一、户部侍郎 赵赞、右领军使御史大夫令狐建、京兆尹王翃、驾部郎中郭雄、翰林学士陆贽、 吴通微等,悉于咸阳而及焉。 郭曙与家仆数十人于苑中猎射,闻跸,伏谒道左。上宣劳之,志愿翊従,上 従之。 驸马郭暧先与公主失意,上收公主在内,隔绝经年。及此,暧驰往觅得公主, 策骑俱赴行在。三日夜四更,至骆驿,奔及乘舆。 四日平明,至于奉天,丞、尉惶惧,拜舞于县门。其日,上幸县令宅,宰臣、 近侍各居廨署。时右金吾将军御史大夫浑公瑊讨贼之回戈也。浑公与家仆数十骑 自夹城入北门,收集后殿与敢死之士欲击贼。乘舆既出,遂奔行在。上以浑公为 工部尚书、行在兵马使。浑公有胆略,泚素惮之,既而乘舆乃安。时奉天备御防 守皆浑公之谋也。君子曰:“高祖困于彭城,而用陈平之策,汉祚兴焉。晋武得 谢安石,晋室无替。古之君子,亦有是夫!” 浑公虽武勇绝伦,而谦让无匹,乃以令狐建为行在中军鼓角使,嗣滕王湛然 为金吾大将军,嗣郇王寓为右卫大将军,前神策军京西都虞候侯仲庄为金吾卫将 军兼御史中丞、奉天防城使兼右厢兵马使。仲庄有刚勇,善谋略,保卫之功,次 瑊之勋也。 初,建中之始,卫士桑道茂奏云:“国家不出三年,暂有离宫之象。臣望奉 天有天子气,宜制度为垒,以备非常。”上以道茂言事数验,遂令京兆尹严郢充 筑城使,具畚锸,抽六军之士督策之。时上初即位,刑清俗泰,盛夏而士功大兴, 远近不知其旨,及此都焉。 上初幸凤翔,依都府而谋克复。或曰:“张镒虽陛下信臣,莅职日浅,所管 劲卒皆朱泚部曲,本渔阳突骑凶众。城中既立朱泚,本军必生大变,以臣度之, 非万全之计也。敢以死请!”上亦悟道茂之言,遂改幸奉天。至其月六日,李楚 琳杀张镒而归朱泚。 初,令言阵于五门,禁兵不出,百姓观者巨亿,遂整旗吹角入含元殿。前先 锋自龙尾道上,于中间周呼,曰:“天子已出,今日共取富贵!”凶徒大呼。有 顷,入宜春院及诸宫。时仓忙之际,本朝禁卫骑士及坊市百姓担负财帛,填街塞 陌,连日竟夜。既而群盗与令言谋议,虑难持久,或曰:“太尉朱泚久囚,必生 异志,若迎而为主,事可捷矣。”遂于招国里,以礼迎之。泚畜奸伺隙,久怀非 望,群盗既至,伪让不従,而命为使者设食。久之,以观众心。于是火烛星罗, 观者万计。 泚人居含元殿,四日平晨出榜,榜曰:“太尉权临六军,国家有事东郊,征 泾原师旅衔命赴难。将士久处边陲,不闲朝礼,军惊御驾,乘舆已出。应定见神 策六军、金吾、威远、英武并百司食粮者,三日内并赴行在。不去者,即于本司 著到。如三日后移牒勘,彼此无名,当按军令,义无容贷。” 泚移居白华殿,朝臣见者悉劝迎驾,泚顾望错愕,知未得众心。源休入,移 时筹之,言多不顺,劝以僭伪。泚甚悦之,犹尚未决。 上初巡幸京城,朝官莫知上所在,分路探候,然后乃知。源休既陈矫计,切 勒十城门不许出入。时六日夜也。 上初入奉天,有上封事言叛兵共立朱泚,凶徒必来攻城,请为备御。门下侍 郎卢杞切齿言曰:“太尉忠贞,朝野共知,奈何有此,伤大臣之心!安可令泚闻 之,请以百口,保泚不反。”后三日,泚变枭獍,至于城下。 上料近藩兵马可以赴难者,颁下手诏谕之,皆如期至。帝尚以忠臣待泚,又 知公卿劝迎,且令诸道军士三十里下营。时京兆府功曹姜公辅赴行在,拜门下侍 郎平章事,俯伏而奏曰:“王者不严卫,无以重威灵。今禁旅单寡,翊卫未备, 若泚忠孝奉国,固不以兵多为虑;若狼心已变,则有备无患。今士马在外,深为 陛下危之。”即日召兵入城,逮泚攻城,已戒严矣。 朱泚既纳源休僭伪之说,又得幽陇三千人与哥舒曜。救援者行至渑池县,闻 朱泚僭伪,返旆投泚。泚自谓众望所集,于是以源休为京兆尹,判度支李忠臣为 皇城留后。 泚以段秀实为心膂,发锐卒三千奉迎乘舆,阴起逆谋。秀实潜谓刘海宾曰: “朱泚是蓟门一卒,去逆效顺。先帝嘉之,位登台辅,不能见危授命,而乃宴安 凶丑。吾位历司会,策名九寺,雪国之耻,虽死犹生。尔能従乎?”海宾曰: “忠臣节义,死而不亡,敢不惟命是听!”因择能行者追贼兵,曰:“城中有变。” 使者六日一更行,及骆驿,虏劫而回,验符乃秀实诈为贼帅姚令言帖,用司农寺 之印也。 贼泚用仇敬忠为同华等州节度、拓东王以御王师,用异姓王李日月为西道诸 军事先锋经略使。 上初至奉天,用御史中丞高重杰为平虏使,屯兵于梁山之西隅也。时与李日 月频战,官军大捷,后被伏兵死于锋刃。朱泚出榜两市及置两坊门,曰:“奉天 残党,蚁聚京畿。重杰等仍敢执迷,拒我天命,朕使偏师小将,果复败亡。观此 孤城,不日当破。云罗布网,无路鸟飞;铁釜盘鱼,未过瞬息。宣布遐迩,各使 闻知。”伪兵部员外古之奇词也。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