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422-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

予治平初,同判尚书礼部,掌诸处纳到废印极多,率皆无用。按唐旧说,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南宫舍人”,百日内须知制诰。王元之《与宋给事诗》云:“须知百日掌丝纶。”又谓员外郎为“瑞锦窠”。员外郎厅前有大石,诸州府送到废印,皆于石上碎之。又图写祥瑞,亦员外郎厅所掌。令狐楚元和初任礼部员外郎,有诗曰:“移石几回敲废印,开箱何处送新图”是也。今之废印,宜准故事碎之。 唐内人墓,谓之“宫人斜”,四仲遣使者祭之。(见唐人文集) 京师街衢置鼓于小楼之上,以警昏晓。太宗时命张公洎制坊名,列牌于楼上。按唐马周始建议置冬冬鼓,惟两京有之,后北都亦有冬冬鼓,是则京都之制也。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 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而礼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缛,别建礼仪院,辅臣主判,而两制为知院。天禧末,罢知院。天圣中,省礼仪院。而寺与礼院事旧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并兼礼仪事。近有至六七人者。按唐太常置卿一员,少卿二员,博士四员。祥符中,置博士二员,后加至四员。今若置判寺一员,同判寺二员,则合唐之卿数矣(天圣元年,改同判院为同知院,即博士也)。 太常寺旧在兴国坊,今三班院是也。景初,燕侍郎肃判寺,厅事画寒林屏风,时称绝笔。其后为判寺好事者窃取之。嘉八年,徙寺于福善坊,其地本开封府纳税所,英宗在藩邸,判宗正寺,建为廨舍。既成而已立为皇子,遂为太常所请焉。 端拱中,两掖六舍人,既而田锡罢职,知陈州。顷之,宋贬均州团练副使,王元之商州团练副使。熙宁二年,阁老钱君倚守江宁。明年,予自请出院,李才元、苏子容皆落职,惟吴冲卿权三司使,不供职,阁下无人草制,遂命二直院焉。 开宝二年,李文正(正字犯仁宗嫌名)以中书舍人、卢相以知制诰,并命直学士院。六年,知制诰张公澹直学士院。太平兴国元年,汤率更悦、徐骑省铉直学士院,王梓州克正、张侍郎洎直舍人院,四人公皆江南文士也。至熙宁二年,复置旧官。 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正字犯宣祖庙讳)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赵令初拜,止独相,领集贤殿大学士,续兼修国史。久之,方迁昭文馆。薛文惠与沈恭惠并相,薛自参政领监修,拜相仍旧,而沈领集贤。毕文简与寇忠愍并相,而毕领监修,寇领集贤。王太尉独相,亦止领集贤。近时王章惠、庞庄敏初拜及独相,悉兼昭文、修史二职,非旧制也。 文臣自使相除枢相,罢节而还旧官。景元年,王沂公自使相带检校官,复为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庆历七年,夏郑公自使相入枢,仍带节度使,亦非旧制也。 太祖、太宗时,文臣为使相,惟赵令一人。真宗时,寇莱公、王冀公二人,节度使李南阳一人。乾兴后,难遽数矣。 唐文武参用,袁滋自尚书右丞出华州刺史,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如是者数人。本朝颇循其制,工部侍郎王公明兼黄州刺史,给事中乔公维岳换海州刺史,三司使、尚书左丞李公士衡换同州观察使,学士承旨、刑部尚书李公维换相州观察使,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陈公尧咨换宿州观察使。如钱邓州及庆历初韩、范、庞、王四公,皆换观察使,以用兵擢之也。龙图阁直学士马公季良换秦州防御使,非美迁也。 武臣换文资者,太宗时,白州刺史钱昱换秘书监,迁工部侍郎,复换观察使。 真宗优待王冀公,景德中,罢参知政事,始置资政殿学士以命之。宰相寇莱公颇抑之,令班翰林之下,乃命为大学士。冀公请铸印,不许,遂领尚书都省,以都省自有印也。 后唐明宗以枢密使安重诲不通文义,置端明殿学士,以翰林学士冯道、赵凤为之,班枢密使之后,食于其院。端明殿即西京正衙殿也。本朝程侍郎羽为之,后随殿名改为文明殿学士,李司空尝为之。庆历中,以同永定谥号,改为紫宸殿学士,丁文简罢参知政事为之,何右丞郯时为御史,言“紫宸”非人臣所称,又改为观文殿学士。未几,贾魏公以使相换仆射,因置大学士处之,仍诏非历宰相不除。明道中,改承明殿为端明殿。会先公自南都召归,特置学士,班翰林、资政之下,与旧职名同,而立位异矣。 唐姚南仲不历尚书、侍郎,而入省便为仆射。近世郑文肃、刘丞相、张尚书方平、王宣徽拱辰、滕侍读甫,皆不历郎中、员外,而便为谏议大夫,吕给事惠卿、邓中丞润甫亦然。 尚书省二十四司,唐世以事简者兼学士、舍人。本朝唯重左曹,馆职、提点刑狱例得名曹,省府判官、转运使得名曹,又迁左曹。学士、舍人、待制迁二资,带史撰,更得优迁。如苏仪甫自刑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王原叔自工部郎中迁吏部郎中是也。朝官带史撰亦得优迁,李邯郸自博士为礼部员外郎,贾魏公自司封员外郎为礼部郎中是也。景中,宋景文修乐书成,迁工部员外郎。庆历中,吕仲裕、王原叔修《崇文总目》成,并为工部员外郎。予预修《唐书》,亦忝此官。又朝选久不磨勘者,郭谏议申锡迁右司员外郎、祖择之工部员外郎、张修撰问礼部郎中。 迩英阁,讲讽之所也。阁后有隆儒殿,在丛竹中,制度特小。王原叔久在讲筵而身品短,同列戏之曰:“宜为隆儒殿学士。” 孙之翰言:太祖一日召对赵中令,出取幽州图以示之。赵令详观,称叹曰:“是必曹翰所为也。”帝曰:“何以知之?”普对:“方今将帅材谋无出于翰,此图非翰,他人不可为也。翰往,必可得幽州。然既得幽州,陛下遣何人代翰?”帝默然,持图归内。 杨庶几孜言:胡秘监旦退居襄阳,大砚以著《汉春秋》。书成,瘗其砚。每闻大臣名士薨卒,必作传以纪其善恶,然世不传。庶几亦自有所述。 杜甫终於耒阳,藁葬之。至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元微之为志。而郑刑部文宝谪官衡州,有《经耒阳杜子美墓诗》,岂但为志而不克迁,或已迁而故冢尚存耶? 唐官有定员,阙则补之。后唐长兴二年,诏诸州得替节度、防御、团练使、刺史,并令随常朝官逐日立班。二年,敕免常朝,令五日赴起居。国初尚多前资官,今《阁门仪制》尚有见任、前任节度、防御、团练使。 太宗时,始置磨勘差遣院,后改为审官。真宗时,京朝官四年乃得迁。天圣中,方有三年之制,而在外任者不得迁,须至京引对,乃得改秩。明道中,始许外任岁满亦迁。时恭谢天地覃恩,不隔磨勘,有并迁者,于是朝士始多。皇明堂覃恩,隔磨勘,人情苦其不均。英宗与上即位,故复用恭谢之例。 建隆至天禧,每朝廷大礼,二府必进宫。天圣二年南郊,吕许公恳言之,乃止。自是加恩而已。 每大礼,两府加恩,功臣、阶勋、食邑、实封,内得三种;学士至待制,大两省得阶勋而下二种,大卿监至少卿监一种,得加食邑;郎中而下至朝、京官一种,阶勋而已。 凡加食邑,宰相千户,实封四百户;余降麻官,食邑七百户,实封三百户;直学士以上,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舍人、待制、散尚书至少卿监以上,食邑三百户,实封一百户。 凡食邑三百户,封县开国男,五百户封子,七百户封伯,千户封郡侯,二千户封公,千五百户以上始加实封。 唐大帝时,始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时中书令、侍中皆正三品,大历中并升为二品。晋天福五年,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国初,枢密使吴廷祚以父讳璋,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用升品也。 每南郊大礼,循唐制命五使:宰相为大礼使,学士为礼仪使、卤簿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知开封府为桥道顿递使。而礼仪使本太常卿事。尚书兵部主字图,卤簿使是其职也。仪仗使排列之,而卤簿使督摄之,其职事颇相通。真宗时,东封西祀,奉祀皆辅臣为五使,南郊则用学士而下。仁宗藉田,恭谢大飨明堂,袷飨、上大飨,并循真庙之制。 ●卷中 予尝判官告院、知制诰,时又提举兵、吏、司封,官告院而不白司勋,恐遗之也。凡文臣及节度观察防团刺史、诸司使副、内殿承制崇班,皆用吏部印。管军至军校环卫官,用兵部印。封爵命妇用司封印。加勋用司勋印。 凡官告之制:后妃,销金云龙罗纸十七张,销金衤票袋、宝装轴、红丝网、金{分巾}沓;公主,销金大凤罗纸十七张、销金衤票袋、毒瑁轴、红丝网、涂金银{分巾}沓;(按皇后,当降制诞告,不装告身而用册。本朝诸后皆止用告。景元年,立后,始用册。治平、熙宁皆循之);亲王、宰相、使相,背五色金花绫纸十七张,晕锦衤票袋,犀轴,色带,紫丝网,银{分巾}沓;枢密使、三师、三公、前宰相至仆射、东宫三师,嗣王、郡王、节度使,白背五色金花绫纸十七张,晕锦衤票袋,犀轴,色带;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知院、同知院、签书院事、宣徽使、仆射、东宫三师、御史大夫、宗室率府副率以上,白背五色绫纸十七张,晕锦衤票袋,牙轴,色带;尚书、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东宫三少、六统军、上将军、留后、观察使同上,惟用法锦衤票(近者用翠毛狮子锦,以代晕锦,非旧制也);三司使、翰林学士承旨至直学士、待制、丞郎、御史中丞、大两省宾客、大卿监、祭酒、詹事、庶子、大将军、防团刺史、横行使、内诸司使、军职遥郡、枢密都承旨、初除驸马都尉,白绫大纸七张,法锦衤票,大牙轴,色带;三司副使、少卿监、司业、起居郎至正言、知杂至监察御使、郎中、员外郎、四赤令、谕德、少詹事、家令、率更令、太子仆、太常博士、节度行军司马、副使、横行副使、诸司副使、枢密副承旨、军职都指挥使、忠佐马军步军都军头以上、藩方马步军都指挥使,并不遥郡者,白绫大纸七张,大锦衤票,牙轴,青带;国子博士至洗马、通事舍人、诸王友、六尚奉御、诸卫将军、承制、崇班、阁门祗候、五官正、诸州别驾、枢密院诸房承旨(如官至将军以上,用大绫纸,大锦衤票,大牙轴)、两使判官、防团副使、率府率副率、京官馆职、堂后官、中书枢密院主事、诸军职都虞候、忠佐马军步军副都军头、诸班指挥使、藩方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内供奉官至内品,白绫中纸五张,中锦衤票,中牙轴,青带;秘书郎至将作监主簿,白绫小纸五张,黄锦衤票,角轴,青带;幕职州县官、灵台郎、保章正、诸州长史司马、中书录事、主书守当官、枢密院令史、书令史、诸军指挥使、内品、待诏、书,白绫小纸五张,小锦衤票,木轴,青带;诸蕃蛮子大将军司、阶司、戈司候郎将以上,并白绫大纸,法锦,大牙轴,色带;凡修仪、婉容、才人、贵人、美人,销金小凤罗纸七张,销金衤票袋,毒瑁轴,红丝网,涂金银{分巾}沓;司言、司正、尚衣、尚食、典宝常使,金花罗纸七张,法锦衤票袋;内降夫人、郡君,团窠罗纸七张,晕锦衤票袋;宗室妇常使,金花罗纸七张,法锦衤票袋;宗室女,素罗纸七张,法锦衤票袋;国夫人,销金团窠五色罗纸七张,晕锦衤票袋;郡夫人、常使,金花罗纸七张(见任两府母、妻使团窠),法锦衤票袋(以上至司言、司正等,皆用毒瑁紫丝网、{分巾}沓);郡君、县太君、遥郡刺史、正郎以上妻并销金,常使罗纸七张;余命妇并素罗纸七张。 凡封赠父祖为降麻官,用白背五色绫纸,法锦衤票、大牙轴,余虽极品,止给大绫纸,法锦衤票、大牙轴。 凡朝士,父在,经大礼推恩得致仕官,不给奉。父任升朝官以上致仕,自得奉。旧制,若因其子更加秩,则不给奉。 凡宰相、使相,母封国太夫人,妻封国夫人。枢密使、副使、参知政事、尚书、节度使,母封郡太夫人,妻封郡夫人(枢密、参政母,经南郊封国大夫人)。直学士以上给谏、大卿监、观察使,母封郡太君,妻封郡君(旧制,学士官至谏议大夫以上,方得郡封,天禧中,诏改之)。少卿监、防团以下至升朝官,母封县太君,妻封县君。 凡辅臣、宣徽使初入,封三代,为东宫三少(曾祖为少保,祖为少傅,父为少师),因进宫或遇大礼,进加至太师。两令、国公、使相、节度使,亦封三代。尚书、资政殿大学士、三司使,封二代,至太尉(大学士自如两府例)。学士至待制,封一代,至太尉。余升朝官以上至吏部尚书(父历两府,赠至师、令、国公。历两制、大两省,赠至太尉)。唐相止赠一代,权德舆罢相,为检校吏部尚书、兴元节度使,自润州改葬其父于东都亡祖之域。其祖亻垂,终右羽林军录事参军,因表纳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请回赠祖一官。诏不许纳官,特赠亻垂尚书、礼部郎中(德舆在迁式假内,公事皆差官句当,有敕使及别奉诏命,即令权服惨服承进止)。 唐制,宰相不兼尚书左、右丞,盖仆射常为宰相,而丞辖留省中领事。元和中,韦贯之为右丞、平章事,不久而迁中书侍郎。又仆射、给谏,皆不为致仕官。然杨于陵为左仆射致仕。(本朝沈相伦亦以仆射致仕) 唐节度使除仆射、尚书侍郎,谓之“纳节”,皆不降麻,止舍人院出制。天禧中,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除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先公在西阁当制。至和中,韩魏公自武康军节度使除工部尚书、三司使,降麻,非故事也。 皇中,宗衮请置家庙,下两制、礼官议,以为庙室当灵长,若身没而子孙官微,即庙随毁。请以其子孙袭三品阶勋及爵,庶常得奉祀,不报。 秘府有唐孟诜家祭礼、孙氏《仲飨仪》数种,大抵以士人家用台卓享祀,类几筵,乃是凶祭;其四仲吉祭,当用平面毡条屏风而已。 汉乾中,除枢密使始降麻,如将相之制,本朝循之。石元懿罢为仆射,亦降麻,高文庄、田宣简、吕宝臣罢,止舍人院出告。 天圣中修《国史》,王安简、谢阳夏、李邯郸、黄唐卿为编修官,安简神情冲澹,唐卿刻意篇什,谢、李尝戏为句曰:“王貌闲如鹤,黄吟苦似猿。” 天圣中,钱文僖留守西都,而应天院有三圣御像,去府仅十里,朔望集众官朝拜,未晓而往,朝拜毕,三杯而退。文僖戏为句曰:“正好睡时行十里,不交谈处饮三杯。”又有人送驴肉,复曰:“厅前捉到须依法,合内盛来定付厨。” 宗衮尝赏黄子温诗。子温名孝恭,天圣八年登进士第,为大理寺丞,失官。其从兄子思亦善诗,《咏怀》曰:“日者未知裴令贵,世人争笑祢生狂。”《重午》曰:“风檐燕引五六子,露井榴开三四花。”子思名孝先,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终太常博士。 治平三年,予为知制诰,夏六月,梦丞相遣朱衣吏召,命草某人为邃清殿学士制。既寤,不能记其姓名及其文词也。明年五月甲辰,丞相遣朱衣吏召当制舍人吕缙叔草制,除邵不疑为宝文阁学士。后数日,得承旨张公所作诏云:“规层宇(正字犯御名),邃在西清。”恍然记去岁之梦,与诏文离合,其名若符契焉。 尊号起于唐,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后明皇称开元神武皇帝,自后率如之。陆贽尝以谏德宗。宗衮著《尊号录》一篇,系以赞云:“损之又损,天下归仁。”盖托讽焉。上即位,群臣凡再上尊号,率不许。 李尚书维有三兄,文靖丞相,贽尚书虞部员外郎,源太子中舍,皆五十八而终。尚书亦是岁大病,恳言于朝,乃罢翰林学士,换集贤院学士,出知许州。王给事博文与其子景彝皆贰枢,然并逾月而终。 欧阳少师言:为河北都转运使,冬月,按部至沧、景,间于野亭,夜半闻车旗兵马之声,几达旦不绝。问宿彼处人,云:“此海神移徙,五七年间一有之。” 致政王侍郎子融言,天圣中,归其乡里青州时,滕给事涉为守。盛冬浓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状,以纸摹之,其家尚余数幅。 凡节度州为三品,刺史州为五品。唐内臣为中尉,惟赠大都督。国初,曹翰以观察使判颍州,是以四品临五品州也。品同为“知”,隔品为“判”。自后惟辅臣、宣徽使、太子太保、仆射为判,余并为知州。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