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670-藤阴杂记-清-戴璐

  藤阴杂记   清 戴璐   ●序余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尝阅王渔洋《偶谈》、《笔记》等书,思欲续辑。   于是目见耳闻,随手漫笔。及巡视东城,六街踏遍,凡琳宫梵宇,贤踪名迹,停车咨访,笔之于书。甲寅,读礼闲居,重加芟削。见《旧闻考》、《宸垣识略》已载者,悉去之。汇存十二卷,固不若说鬼谈狐令人听而忘倦也。寓移槐市斜街,固昔贤寄迹著书地。院有新藤四本,渐次成阴,恒与客婆娑其下。爰仿渔洋《香祖》之例,即以名之。嘉庆丙辰阳月,吟梅居士戴璐。   ●卷一王州及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俱记有明盛事,王渔洋《池北偶谈》、《香祖笔记》,载止康熙中叶。今将本朝盛事,续录于左:父子大拜:桐城张文端公英,次子文和公廷玉。常熟蒋文肃公廷锡,子文恪公溥。无锡嵇文敏公曾筠,子文恭公璜。   父子一品:商邱宋文康公权大拜,子荦吏部尚书。海宁陈清恪公诜礼部尚书,子文勤公世倌大拜。钱塘徐文敬公潮吏部尚书,子文穆公本大拜。诸城刘文正公统勋大拜,子墉今吏部尚书大拜。富阳董文恪公邦达礼部尚书,子诰今户部尚书大拜。   父子兄弟九列:桐城张文和公弟廷璐戊戌榜眼、礼部侍郎,廷彖工部侍郎;文和子若霭、若澄俱内阁学士,若氵亭刑部侍郎。静海励文端公杜讷刑部侍郎。   子文恭公廷仪刑部尚书,孙宗万刑部侍郎。钱塘徐文穆公弟已甘肃巡抚,子以ピ礼部侍郎。武进刘文定公纶大拜,子跃云礼部侍郎。休宁汪文端公由敦吏部尚书,子承霈户部侍郎。嘉兴钱文端公陈群刑部侍郎加尚书衔,子汝诚户部侍郎。   溧阳史文靖公贻直大拜,子奕昂兵部侍郎。蔚州李旭升吏部侍郎,子周望礼部尚书。阳城田文端公从典大拜,子懋吏部侍郎。钱塘梁文庄公诗正大拜,子敦书工部侍郎。临川李绂户部侍郎,孙友棠工部侍郎。安溪李文贞光地大拜,孙清植礼部侍郎,曾孙宗文工部侍郎。南昌熊一潇工部尚书,孙学鹏兵部侍郎。广昌魏方泰刑部侍郎,子定国吏部侍郎。常熟蒋文恪公子鼎兵部侍郎,赐户部侍郎。   大兴黄叔琳吏部侍郎,子登贤漕运总督。海丰吴绍诗礼部尚书,子垣吏部侍郎,坛同时为刑部侍郎,涪州周文恭公煌兵部尚书,子兴岱礼部侍郎。光州胡文良公煦礼部侍郎,子季堂刑部尚书。桐城方恪敏公观承直隶总督。子维甸副都御史。   若八旗名臣硕辅,恒出一门,史不胜书,未敢率记。   兄弟翰林同时九列:前则昆山三徐、华亭三王,已见《池北偶谈》。今则南汇吴省钦工部侍郎、省兰内阁学士,满洲铁保礼部侍郎、玉保吏部侍郎。   同胞三及第:昆山徐氏而后,惟武进庄存与乙丑榜眼,弟培因甲戌状元。   同邑一榜及第:康熙己未榜眼孙卓、探花茆荐馨,俱宣城人。壬辰状元王世琛、探花徐葆光,俱长州人。乙未状元徐陶章、榜眼缪曰藻、会元传胪李锦,俱苏州人。雍正庚戌状元周{澍}、探花梁诗正,俱钱塘人。乾隆壬戌榜眼杨述曾、探花汤大绅,俱武进人。乙丑状元钱维城、榜眼庄存与,俱武进人。   翁婿状元:鼓大司马启丰丁未状元,婿庄培因甲戌状元。金少宗伯壬戌会状,外孙汪如洋庚子会状。   鼎甲三人同时八座:康熙癸丑状元韩大宗伯,榜眼王大司农鸿绪,探花徐侍郎秉义。乾隆乙丑状元钱少司寇,榜眼庄少宗伯存与,探花王大司农。越十余年,会元蒋少司马元益,以侍御历侍郎。一时称盛。文敏未几卒于家,文庄师卒于位,庄公休归即卒。独蒋少司马年八十余。   乾隆丙辰榜眼黄孙懋,五年即擢阁学而卒。探花秦大司寇,状元金总宪德瑛,传胪蔡中堂新,二甲二名曹大宗伯俱官一品。金、秦俱六十外卒,漳浦以宰辅致仕。十年,重宴鹿鸣,年已九十。   祖孙父子同科:江西奉新甘庄恪汝来,官巡抚时,父万达、弟汝逢、子禾,雍正丙午同举于乡。封公后官知县,不受冢宰封诰,亦奇。   父子同登进士:乾隆己未,乌程费瀛,子兰先。甲戌,嘉善周翼洙,子升桓。   辛己,大兴邵自镇,子庾曾。前此未查。若父子同科及同胞同举尚多,不及录。   同胞同登进士:顺治丙戌,胶州法若真、若贞。己丑,乌程姚延启、延著。   康熙丁未,宜兴储方庆、善庆。庚戌,福山鹿廷瑛、廷。丙辰,归安沈涵、三曾。联名入翰林:己丑,长洲张学庠、学贤。大兴黄叔琬、叔敬。乙未,长洲李锦、文锐。乾隆丁巳。归安潘汝诚、汝龙。戊辰,涿州刘湘、洵。己丑,山阴沈诗李、诗杜。壬辰,咸宁贾策安、策治。戊戌,大兴邵自昌、自悦。丁未,灵石何元良、道生。乙卯,吾郡王以钅吾中会元,第二名即胞兄以衔。廷对状元,则前此所未有。嘉庆丙辰,南昌许庭椿、应喈。   同胞三同甲:康熙辛丑,宜兴储大文会元,弟郁文、雄文同榜。   同胞五登甲科:大兴金澍、溶、潢、洪、浚,门县“五子登科”额。同年邵楚帆侍御自昌,弟自华、自悦、自本、自和、自巽、自彭,则六正榜一副榜。代州冯履咸、履泰、履谦、履豫、履丰,亦同胞。   祖孙会状:康熙丙辰彭定求,雍正丁未彭启丰。亦无继者。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