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446-藏书纪事诗-清-叶昌炽

卷一 一、毋昭裔守素 蜀本九经最先出,后来孳乳到长兴。 蒲津毋氏家钱造,海内通行价倍增。 《宋史》:“毋守素性好藏书。在成都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镂板。守素赍至中朝,行于世。” 《焦氏笔乘》:“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而已。蜀毋昭裔请刻板印《九经》,蜀主从之。自是始用木板摹刻《六经》。景德中,又摹印司马、班、范诸史,并传于世。”又云:“蜀相毋公,蒲津人。先为布衣,尝从人借《文选》、《初学记》,多有难色。公叹曰:恨余贫不能力致,他日稍达,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学者。后公果显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因命工日夜雕板,印成二书。复雕《九经》、诸史,两蜀文字由此大兴。洎蜀归宋,豪族以财贿祸其家者什八九。会艺祖好书,命使尽取蜀文籍诸印本归阙。忽见卷尾有毋氏姓名,以问欧阳炯。炯曰:此毋氏家钱自造。艺祖甚悦,即命以板还毋氏。是时,其书遍于海内。初在蜀雕印之日,众嗤笑。后家累千金,子孙禄食,嗤笑者往往从而假贷焉。左拾遗孙逢吉详言其事如此。”昌炽案:《挥麈余话》亦载此事,云:“唐明宗平蜀,命太学博士李锷书《五经》,仿其制作,刊板于国子监。监中印书之始,今则盛行于天下,蜀中为最。明清家有锷书印本,后题长兴二年。”又按:王氏以母昭裔为母丘俭,则大误。母丘,三国时人。 [校勘记]王欣夫先生《补正》云,据《宋史》卷179《毋守素传》及《十国春秋毋昭裔传》,知毋昭裔、毋守素为父子,并非一人。叶氏误将二人合为一人也。 二、孙光宪孟文 丁顗 孙长孺 突兀书楼世姓孙,悍然竟夺谢公墩。 纳楹谁共陵川富,大室居然驷马门。 《宋史荆南高氏世家》:“孙光宪字孟文,陵川贵平人。高从诲署为从事,历保融、继冲,三世皆在幕府。太祖授黄州刺史。乾德六年卒。光宪博通经史,尤勤学。聚书数千卷,或自钞写,孜孜雠校,老而不废,自号葆光子。” 《宋史丁度传》:“其先恩州清河人。祖顗,后唐清泰初陷契丹,逃归,徒居祥符。父逢吉,以医术事真宗藩邸。然好聚书,与儒者游。” 《涑水纪闻》:“丁度祖顗,尽其家资,聚书至八千卷。为大室以贮之,曰:吾聚书多,虽不能读,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矣。”昌炽按:据此,则丁氏聚书不自逢吉始也。 《郡斋读书志》:“《孙文懿集》三十卷。皇朝孙抃,安梦得,眉山人。六世祖长孺,喜藏书,贮以楼,蜀人号书楼孙家。抃,天圣中进士,谥文懿。” 三、徐锴楚金 王锴鱣祥 道家藏室几蓬莱,建业文房与蜀才。 想见锦城朝罢日,白藤担子相公来。 陆游《南唐书》:“徐锴字楚金,会稽人,与兄铉号二徐。酷嗜读书,隆冬烈暑,未尝少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答,无所遗忘,其博记如此。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锴力居多。” 《焦氏笔乘》:“蜀相王锴,名同楚金,字鱣祥。藏书数千卷,一一皆亲札,并写藏经。每趋朝,于白藤担子内写书,书法精谨,二人风尚相似如此。” 《无事为福斋随笔》:“潼川城外有琴泉寺,即杜诗之慧义寺也。昔有塔,于乾隆年间为雷震圮。内贮《法华经》全部。皆鱣祥所书,笔法娟秀,真墨宝也。” 吴省钦《白华诗稿》:“蜀王锴书《妙法莲华经》第一卷残叶,三台郑尹出自琴泉寺圮塔下,同鱼门、璞函作。‘墨华香簇莲花青,伪朝平章工写经。教圆义正树功德,梓州窣堵牢藏扃。丙寅未月倒霹雳,梵夹灰烬啼刹零。令君好事拾残叶,纸色黯淡光晶荧。’”又云:“想当蚤朝暮归第,白藤担子平头拎。霞光百番出天府,眉砚安傍朱窗棂。毒恼已蠲苾刍佩,妙明顿见琉璃屏。伏梁暗槛庋藏永,谓仗白业贻欢宁。” 四、江正元叔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