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30-昭君艳史演义--佚名

昭君艳史演义 佚名 著   第一章 总论和亲   第二章 深宫选妃   第三章 拒谏点绣   第四章 隐居课女   第五章 闻信惊惶   第六章 威逼应选   第七章 馆驿献美   第八章 忍痛长行   第九章 旅邸思亲   第十章 摹写艳影   第十一章 画工索贿   第十二章 改图倾陷   第十三章 病榻哀吟   第十四章 愿为胡妇   第十五章 饯行惊美   第十六章 诛奸出塞   第十七章 琵琶诉怨   第十八章 青冢流芳    第一章 总论和亲   飒飒寒风和标篥,紫台青坟吞声泣。   庙堂战胜仗蛾眉,讵曰佳人倾城国。   肉食者鄙谋帷幄,画工之贱操黜陟。   长抱琵琶镇玉门,呜呼佳人难再得。   黄沙搅地翼天飞,不改冢草青青色。   呜呼佳人难再得,徒杀画工亦何益!   这首诗,是咏汉代用昭君和亲的故事,其意归咎汉皇。说是堂堂中华,对于单于之强横,竟无勇将精兵,保守边疆,谋臣策士,设计退敌。只把个女子,送往塞外,使之身冒寒风,耳听□篥,忍泣吞声,苦不堪言。这不是要仗着女子,决胜于庙堂之上么?况且身为一国之主,大邦之君,理宜英明果断,不受蒙蔽,方可谓之中华之主;如今反任用一般食肉鄙夫,使之上立朝廷,执掌国政,以致退敌无方,筹边鲜策,乞怜于儿女,以保国家,岂不可耻!并且待信画工之言,使朝廷黜陟之权,为最卑最贱之画工所操,把个倾国倾城,绝世难得的佳人,生生葬送于匈奴,使之长抱琵琶,悲吟浩叹于玉门关外!   汉皇虽有四海之富,万乘之尊,要保一个心爱的美人,也不可得。便该自怨自艾,倍加修省,力改前辙,才是人君之度。   又复不知己过,因为可惜佳人,迁怒画工,把个毛延寿,拿来 杀了。但是佳人已去,倾国倾城,不可再得。徒杀画工,有何益处呢?   以上所言,便是这首咏昭君诗的大意。但是以我看来,汉皇固然昏庸暗昧,咎所难辞,那昭君却于不幸之中,获得大幸。   为什么说昭君于不幸之中获得大幸呢?因为昭君生成一副花容月貌,美丽无双,又复知书识字,能诗善赋,真可算是仕女班头,美人魁首,理应在汉宫为妃为后,享受富贵荣华,方不负他这一副美貌花容,和他这锦心绣口的才调。   如今只以不行贿赂,遂为画工改窜图形,非但困守深宫,而且赐婚单于,去到黄沙扑面,紫塞伤心的匈奴国中,受那酷浆毳帐的风味,领略背井离乡的苦处,岂非是不幸么?   但是昭君应诏入宫,若不是画工索贿不遂,改窜图形,以他的美貌容光,必定合得汉皇之心;既合汉皇之心,不过在宫中做个才人或是封为贵妃,也难免身归黄土,化为异物,安能千载留名,传为美谈呢?   今昭君虽为画工所误,身归匈奴,殁葬异域,而汉室赖其一人之力量,得免数世之边患,至今冢草青青,播为佳话,传之史册。文人韵士,且形诸吟咏,作为诗歌。甚至倾倒昭君者,恨不能驮黄金至千万里外,市骏骨而返诸汉土。   使昭君而不下嫁单于,老死汉宫,不过一白首无名之宫人,芳名能这样的流传,历千万年而不磨灭么?昔蔡中郎之女蔡文姬,沦于胡域,作胡笳十八拍,以表其哀怨之思,曹孟德怜之,使人赍金帛赎回汉土,重行婚嫁。   后人有咏文姬诗讥之道:宁为湘瑟声中死,不作胡笳拍里生。 同一沦于胡也,而文姬之声名,与昭君比较,相去不啻有霄壤之隔者,因文姬无裨于汉,且回国之后,重行婚嫁也。   昭君则箝制单于,使其不侵汉室边疆,其利及于数世,且身入胡地,不随胡俗转移节操,竟以子婚其母之俗习,仰药而死。使胡人之陋俗,从此改革。   汉人之礼教,被于沙漠,是昭君不但为汉之功臣,且为匈奴之烈妇矣。身死之后,一灵不泯,犹令冢草皆青,以表其心向汉室,到死靡他之意。所以千古芳名,至今不灭也。   但是推究昭君得名之由,在於下嫁匈奴。昭君之下嫁匈奴,在于画工之改窜图形,不令汉皇知其为美貌佳人。照此言来,画工毛延寿,又为昭君之功臣了。在下这番议论,并非过于推崇昭君,阅书的若明白了昭君历史,就知道在下说昭君在不幸之中,获得大幸这句话,并不是无因而发了。   要知昭君历史,请看下文自然明白。    第二章 深宫选妃   话说汉朝,自高祖刘邦手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灭暴秦,平西楚,统一中国,虽有匈奴屡为边患,而国内平安,民物丰阜。历代相传,直至第十一代,孝元皇帝之时。   这位元帝天资英明,政清刑简,上承历圣之遗谟,下赖文武之协济,治得闾阎安静,四境清平,又加屡岁丰稔,兵甲全消,民间十分富庶,百姓讴颂太平。   真个是府库之财朽贯,太仓之粟红腐。廊庙之上,毫无缺事。深宫之中,自然不用宵旰勤劳,可以垂拱而治了。那知晏安为鸩毒之媒,欢乐实忧患之基。   这位孝元皇帝因为朝廷无事,政治清简,便觉得日长无事,难以消遣这闲中岁月,未免辜负了大好韶华,意欲在宫娥绣女之中,挑选几个美貌佳人,轻年丽姝,封作妃嫔,可以朝夕盘桓,不致长宵寂寞。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