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191-医脉摘要--萧廉泉

  风气客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减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使人R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往来寒热少阳证。寒热相因,小柴胡。如疟,寒热三五发,太阳麻桂等汤除。   伤寒伤风辨   (原注:风伤卫,卫主气,阳也。寒伤荣,荣主血,阴也。)   伤寒郁而后发热,伤风初起热即发。伤寒肢冷脉浮紧,伤风肢温浮缓脉。伤寒恶食汗涕无,伤风能食汗涕出。(原注: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寒相因相离少,三阳俱有恶寒风,恶风属阳法从表,三阴恶寒不恶风。   自汗   (原注;汗出而表不解者,或为风邪未尽,或为风湿相搏。)   自汗在太阳,为风邪,桂枝汤证也;在阳明,为热越,白虎承气汤证也。若表虚自汗者,宜玉屏风散;阴虚盗汗者,宜当归六黄汤。   头汗   (原注:邪盛则汗,必热。阳脱则汗,必冷。)   头为诸阳之会,瘀热在里,不能发越,故热蒸于头,但头汗出也。有发热而头汗者,宜清理湿热。有水结而头汗者,宜温散水气。若火邪疫邪而头汗者,或白虎汤清之,或承气汤下之。惟虚阳上脱,汗出如珠者,不治。   手足汗   四肢者,诸阳之本,胃主四肢。今热聚胃中,逼其津液旁达于四肢,故手足濈濈然汗出也,宜急下之。若虚寒已极,手足出冷汗者,宜四逆汤。   发汗有二法,湿邪用香燥药发汗,即以去湿燥病,用滋润药滋水,即以作汗。凡脉微,汗冷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润者,亡阳也,宜温药救阳;脉洪,汗热不黏,手足温和而舌干者,亡阴也,宜凉药救阴。(原注:止热汗,用浮小麦一两、大枣七枚,水煎服。)   头痛   头痛少阳盛两边,太阳连项厥阴巅,阳明在额眼眶甚,太少二阴痛亦连。   三阴经皆有头痛、身必发热,各随其经治之。若无热,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厥阴经证也,宜吴茱萸汤;若疫证头胀痛如破者,胃家邪实,气不下降也,宜承气汤;若痰厥头痛者,时重时轻,宜半夏白术天麻汤。   外感头痛,痛甚不休;内伤头痛,乍痛乍止。昼痛暮止者,气虚也;暮痛昼止者,血虚也。   身痛   身痛而发热无汗者,表实也,宜麻黄汤。身痛而不能转侧者,风湿也,宜桂枝加附子汤。身痛如被杖者,阴证也,宜四逆汤。身痛而脉迟者,血虚也,宜黄耆建中汤。若劳伤,身痛、脉虚、体倦者,宜补中益气汤。   头重   (原注:浊阴寒湿之邪,上干清阳之位,故使人头重。)   太阳项强恶寒,而头重不能举者,表邪也,宜汗之。若阴阳易病,眼中生花者,宜烧军散。若杂病,百节解散者,宜补剂。若湿痰随气上升而头重者,宜涤痰利湿。   头眩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