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30-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093至卷105-脏腑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九十三 脏腑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注 四时之气,风寒暑湿也,言四时之邪匪只病阳阴之气化,而更伤五脏之有形,盖病久则传化也。】      金匮真言论   夏气者病在脏。    【注 夏时阳气发越在外,脏气内虚,故风气乘虚而内薄。】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注 夫人之始生也,负阳而抱阴,是以背为阳,腹为阴。督脉循于背,总督一身之阳;任脉循于腹,统任一身之阴。夫外为阳而有腹背之阴阳者,阳中有阴阳也;内为阴而有脏腑之阴阳者,阴中有阴阳也。】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注经脉生于地之五行,而上应天之六气,故凡论经脉先配合五脏五行,而后论及于六腑。】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注 夫心为阳脏,位处上焦,以阳居阳,故谓阳中之阳。肺为阴脏,位处上焦,以阴居阳,故谓阳中之阴。肾为阴脏,位处下焦,以阴居阴,故谓阴中之阴。肝为阳脏,位处下焦,以阳居阴,故谓阴中之阳。脾为阴脏,位处中焦,以太阴居阴,故谓阴中之至阴也。】      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注 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言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阴浊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浑浊者归于六腑也。夫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阴独受其浊,盖浊中之清者,由脾之转输而充实于四肢,浊中之浊者归于六腑也。】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注 化五气者,化五行之气也。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悲,肺志为忧,肾志为恐,以五气而生五脏之志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注 天之邪气,由形层而入于里阴,故感则害人。五脏水谷入胃,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害于六腑。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感则害皮肉筋脉。夫脏为阴,腑为阳,筋脉血分为阴,皮肉气分为阳。天地之邪有阴有阳,水谷之气有热有寒,而病人之形身脏腑,亦有阴阳之别也。】      阴阳别论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注 夫肝脉传肺,肺传大肠,大肠传胃,胃传脾,脾传心,心传小肠,小肠传膀胱,膀胱传肾,肾传心包络,包络传三焦,三焦传胆,胆传肝,一脏一腑,一雌一雄,阴阳相间,循环无端。如肝之心,心之肺,肺之肾,肾之脾,此皆经气绝而死不治者也。如肺之肾,亦生阳之属,因肺肾为牝脏,以阴传阴,故名重阴。以水脏而反传所不胜之脾土,故谓之辟阴。此皆不治之死候也。】      六节脏象论   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注 形脏者,藏有形之物也。神脏者,藏无形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无形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盖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津液藏于膀胱,以养五脏之神气。故以形脏神脏合而为九脏,以配地之九野九州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注 五气,臊焦香腥腐也。在天为气,故食人以五气。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食人以五味也。天位居高而包乎地之外,故五气从外窍而内入心肺,心肺居上为阳也。心荣色而华于面,故使五色修明。肺主声故音声能彰也。地位居下而处乎天之内,故五味藏于肠胃以养五脏之气,气得味养,则阴阳和而相生矣。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气和津成而五脏之神乃自生矣。】      五脏生成篇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注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脏气,故五味为五脏之所欲,无有偏胜则津液相成而神自生矣。】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注 色味之应五脏者,色外而味内也。故曰:白当肺辛,言辛生肺,而肺生白也。】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