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65-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38至卷242-痰门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苦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朮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朮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圆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动痰饮。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痰论   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水在于肺,其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于脾,其人少气身体尽重;水在于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于肾,心下悸。   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耳。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气,其脉平也。留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烦满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瘈瘲状。夫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也。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膈上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恶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病人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此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荣卫气不周故也。冬自瘥。[冬自差 据《千金》卷十八痰饮,此下,尚有「一本作久久自差」七字。]   十枣汤治病悬饮者,若下后不可与也。凡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十枣汤……为饮也 《千金》卷十八痰饮所载,本段原为:「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方在咳嗽篇中。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十枣汤主之。若下后,不可与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范汪》用大青龙汤。     活人书 【宋 朱肱】      痰饮   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塞,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耳。余常见湿痰郁于项背,或麻或强,脉浮滑但不浮紧耳。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痰饮   饮凡有六,即悬饮、溢饮、支饮、痰饮、留饮、伏饮,巢氏载之详矣。庞安常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诚哉斯言!以此思之,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腑,结而成痰。其为病也,证状非一,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运心嘈怔忡,为愪(忄蒦)寒热疼痛,为肿满挛躃,为癃闭痞隔,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诊其脉,偏弦为饮,浮而滑亦为饮也。观夫治饮之法,或下或汗,或温或利,此固定法。愚者之见,温利之差,可以无害,汗下之错,为病不浅矣。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中出。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亦有意焉。王叔和云:肾寒多唾。盖肾为水之官,肾能摄水,肾气温和则水液运下,肾气虚寒则邪水溢上。其间用山茱萸、山药辈取其补,附子、肉桂取其温,茯苓、泽泻取其利,理亦当矣。临病之际,又加详审焉。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