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327-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419至卷421-小儿诸热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十九 小儿诸热门     黄帝素问      通评虚实论篇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注 夫病热者,皆伤寒之类也。凡伤于寒,借阳气以化热,热虽盛不死。然阳气生于精水之中,男子八岁、女子七岁,肾气始实。乳子天癸未至,肾气未盛,故帝有此问焉。夫心主脉而资生于肾,心肾水火之气,上下时交,肾气不能上资于心,则心悬如病饥,而寸口之脉悬绝小者,肾气未盛也。】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注 伯答乳子之生阳,借后天之气也,四肢皆禀气于胃,故阳受气于四末,是以手足温者,胃气尚盛,故生;寒则胃气已绝,故死。夫水谷入于胃,津液各走其道。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是先天之精,犹借后天之所资益者也。又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名曰宗气,积于胸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是四肢之原俞,又受资于胃府所生之营卫宗气。是以手足温者生,寒者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注 此复论后天所生之宗气而亦不可伤也。宗气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宗始,故曰宗气。肩息者,呼吸摇肩也。风热之邪,始伤皮毛,喘鸣肩息,是风热盛而内干肺气宗气,故脉实大也。夫脉之所以和缓者,得阳明之胃气也。急则胃气已绝,故死。】     小儿直诀 【宋 钱乙】      诸经发热证治   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依时而发,此欲发惊也。   壮热者,常热不已,甚则发惊癎也。   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乃风邪外感也。   温壮者,肢体微热也。   发热而不欲饮水者,胃气虚热也,用白朮散。   发热而饮水作渴,喜冷饮食者,胃气实热也,用泻黄散。    【注 按《秘藏保婴集》云:小儿潮热,或壮热不退,多是变蒸及五脏相胜,不必用药。又多食积郁热,由中发外,见于肌表,只理其中,清阳明之热,而表热自除,不可认作外感,用小柴胡轻利等药重伤其内。又潮热不退,恐是出痘,亦当审察,勿便用药。窃谓发热饮水者热在内,不饮水者热在外也,又当以此辨之。其诸热证说见各类。】      黄疸   若大病后身目皆黄者,黄病也。   身痛背强,大小便濇,一身尽黄,小便黄赤,此黄疸也。泻者难治。   若百日或半年,不因病而身黄者,胃热胎疸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也。    【注 按大病后身目皆黄,或肢体黄胖者,脾气亏损而真脏为病,宜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朮散,调补元气。病后发渴者,脾气虚而津液少也,用七味白朮散。若脾经湿热壅滞,二便秘,腠理不得疏泄而为患者,名为黄疸,用茵陈汤。初生身黄壮热,不乳便秘,此为胎热,用地黄汤。若二便赤濇,腹胀面赤,饮水,用茵陈汤,调五苓散。若清便自调,四肢并冷,用益黄散;淡黄白,用调中丸。】     卫生宝鉴 【元 罗天益】      小儿季夏身热痿黄治验   小儿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溃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热加以湿令而蒸热薄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平,故脾逆乘心,湿热相合而成此疾也。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胸膈烦满,脾湿胜则皮肤如溃橘之黄,有余之气必乘己所胜而侮不胜,是肾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内经》言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又言湿热成痿,信哉斯言也!此所谓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若脾土退其本位,肾水得复,心火自平矣。又《内经》曰:治痿独取于阳明,正谓此也。予用加减泻黄散主之。     幼科全书 【元 朱震亨】      发热   凡小儿有病皆热,证既不同,治亦当异,须明虚实,不可妄自汗下。   凡伤风发热,其证汗出身热,呵欠面赤,目濇多肿,恶风喘气。此因解脱受风所致,宜疏风解肌退热,先服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俟热之时再服凉惊丸以防内热。   凡伤寒发热,其证无汗身热,呵欠烦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热气。此因解脱受寒所致。宜发散寒邪,退热镇惊,先服惺惺散,发去寒邪,后服凉惊丸以防内热。   二证,如小儿禀赋厚者可用凉惊丸,虚怯者用胃苓丸,甚效。   如伤风发热,又吐又泻者,不可发散,此脾家虚怯也,以五苓散吞理中汤最效。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