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390-外科精要-宋-陈自明

  节推王器之,背患疽,疮头如黍,痛背重,脉沉而实,此毒在内。服黄连内汤二剂少退,更与仙方活命饮而愈。   举人刘华甫,肿作痛,脉浮而数,此毒蓄于经络。用内托复煎散二剂而肿减,用仙方活命饮四剂而肿痛止,更用托里药而痊。   一儒者患背疽,肿痛甚,此热毒蕴结而炽盛。用隔蒜灸而痛止,服仙方活命饮而肿消,更与托里药而溃愈。   一男子,背患疽,腐肉虽溃而新肉不生,此毒瓦斯解而脾胃之气虚也。用六君子加芎、归、五味、黄渐愈,用十全大补汤全愈。   一男子,背患疽,肉腐脓清,肌肉不生,此邪去而气血俱虚也。用十全大补汤,月余而敛。   一男子,背患疽,肿痛,赤晕尺余,背如负石。其势当峻攻,其脉又不宜。遂砭赤处,出紫血碗许,肿痛顿退。更用神功散及仙方活命饮二剂,疮口及砭处出血水而消。   儒者周在鲁,怀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脉弦洪,脾脉浮大,按之微细。以补中益气加桔梗、贝母,少用银花、白芷,二剂,肝脉顿退,脾脉顿复。乃以活命饮二剂,脓溃肿消,肝脉仍弦。此毒虽去,而胃气复伤。仍用前汤加半夏、茯苓而愈。用银花、白芷,非为治疮,乃解患者之疑耳。   [卷上]痈疽备论第二   初虞世云:凡痈疽始作,须以大黄等药亟转利之,勿以困苦为念。若与其溃烂而死,不若利之而死,况有生道哉。古人立法,率用五香、连翘、漏芦等药,贫乏者单煎大黄汤以利之。至于脓溃,乃服黄等药以排脓,《千金》、《外台》备矣。世以疮发于外,不行转利而死者多矣,悲夫!   愚按:   前症若肿高痛,脏腑闭结,属内外俱实,当用前药泻之。若漫肿微痛,脏腑不实,属内外俱虚,当用内托补之。若患肿无头,肉色不变,当助胃壮气,令其内消。若疼痛不止,肿不消,当用人参黄散以托里排脓。若饮食少思,肌肉不生,当用参托里散以补养脾胃。丹溪云: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次以行经活血药佐之,参以经络时令,使毒瓦斯外泄。治之早者,可以内消,此内托之旨也。又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用大黄,宁无孟浪之非;溃疡内外皆虚,宜以补接为主,如用香散,未免虚虚之失。此盖古今气禀不同,治宜审之。   [卷上]痈疽灸法论第三   陈无择云:痈则皮薄肿高,疽则皮浓肿坚,初发并宜灼艾。惟痈脓成则宜针,疽脓成则宜烙,当审察其症,利其毒,补托其里。然痈疽冠于杂病之首,治失次序,多致枉夭,故集得效灸法,以贻学人,庶不致妄投也。   愚按:   前症若发热烦渴,大便秘结者,由邪蓄于内,宜黄连内汤,以泄内毒。若头痛拘急,发热恶寒者,由邪客于外,宜人参败毒散,以散表邪。若肿痛赤,发热作渴,此毒气凝于肉里,宜仙方活命饮,解散其毒。若食少体倦,发热恶寒,此中气虚弱,宜六君子汤,以补脾胃。   [卷上]骑竹马灸法第四   治一切疮疡,即用此法,无有不愈。其法令病患以肘凭几,竖臂腕要直,用篾一条自臂腕中曲处横纹,男左女右,贴肉量起,直至中指尖尽处截断为则,不量指甲。却用竹杠一条,令病患脱衣,正身骑定,前后用两人扛起,令病者脚不着地,又令二人扶之,勿令伛偻。却将前所量臂篾,从竹杠坐处,尾骨尽处,直贴脊背,量至篾尽处为则,用墨笔点定,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却用薄篾作则子,量病患中指节,相去两横纹为则,男左女右,截为一则,就前所点记处两边,各量一则,尽处即是灸穴。两穴各灸五七壮。疽发于左则灸右;疽发于右则灸左;甚则左右皆灸。盖此二穴,心脉所过之处,凡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灸此则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屡试屡验。   愚按:   前症若毒既解,而肌肉不生,当求其属而补之。   男以左手,女以右手,先屈中指,用薄篾量取中一节,两横纹尽处为同身一寸为则子。   先从男左女右臂腕中曲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指爪为则,剪断。   先令病患脱去衣服,以大竹杠一条跨定,令两人徐徐扛起,足要离地五寸许,两傍更以两人扶   定,毋令动摇不稳。却以第一图则子贴定竹杠,从尾闾起,贴脊量至则子尽,以墨点定记之,非   灸穴也,此是取中穴止处。却以第二图取同身寸则,取两寸平折,自中穴量之,以中分取两傍各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