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30-历代大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第二之初

序曰。所言大乘藏者。谓诸佛大人之用心也。教本无相理趣无缘。统群有而出重昏。拔心因而静烦妄。斯其致也。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强以名相。用显筌蹄。故能声满天下而无滞于有空。形充法界而超挺于情境。既亡于彼此何小大之可乘。随机适化。示缘相之殊。计试论教主义显三焉。法佛常住。寄量揆于寂光。应身假相。托质形于藏海。莲座启于千叶。随叶各现亿轮。随轮百亿开化。化佛乘机而现。是以三身离合二谛有空。逐情量而抑扬。赴前缘而隐显。讨其本也。终归本元。试论教体。则方等一乘。因缘方便在物成务。故三箧九藏。总理义之奥区。十二八万。该相见之玄致。如云则原隰俱覆。等雨则高下同沾。任根叶而增荣。逐花果而光茂。故文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其证也。惑开五住。别利钝之根源。智分六位。显行解之明昧。戒经六聚。齐轻重而护持。定摄有空。等深浅而流观。慧该真俗。统凡圣而通明。既号种智。无境而不知。独称大圣。无相而不达。积空为量。无生不在化门。大地为筹。无时而不度物。约缘极广梗概若斯。通曰大乘。无教不摄。据此而叙。无别小乘。是知大能摄小。如海之纳百川。小不容大。若庭不游龙象。自经流东夏。斯教极弘。全部多阙别品题录。译人随本因而附之。致使正宗前后重沓。故天竺大乘类例而结。分为十二。各十万偈。西沮渠国备有本文。如别所陈。可自披阅。且如华严见翻三万余颂。核论本部二分尚遗。自余十一居然大缺。而群录编次别显单重。讨论事义纷论难纪。故般若大品十有余翻。乃以大品为初单。道行为重贰。强分前后致失宗途。今依本经单复次列。提顿纲维品目斯备。仍述译人存亡时代。庶使寻览之者。知本末之有归焉。故始自后汉至于皇运龙朔之元。一十八代。六百余纪。总有四百九十八部。二千三百六十三卷。以为大乘菩萨藏摄。余有别生疑伪注述之流。各体化源无非毗赞。自依别录不滥真乘。然则遗逸极多无由获本。庶有同舟补斯漏阙云尔 大乘经合一千一百五十二卷 大乘律合一百一十卷 大乘论合五百卷。 大乘经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合三百八十六部一千一百五十二卷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三纸)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一千八十七纸或五十卷者南本) 东晋义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度世经(六卷一百一十九纸是本经离世间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别译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一百五纸是十地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别译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九十三纸) 元魏正始年昙摩流支别译 十住经(四卷九十七纸是十地品) 后秦弘始年罗什共佛陀耶舍译 如来兴显经(四卷六十七纸是性起品)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译 罗摩伽经(三卷七十七纸是入法界品) 西秦坚公译群录又云安法贤译 菩萨十住经(一卷五纸) 西晋竺法护译 菩萨本业经(一卷十三纸是净行品无偈) 吴黄武年支谦译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十一纸是净行品) 佛说兜沙经(一卷五纸) 后汉支谶别译 大方广十地经(译抄十住品前)见别译。 右一十一经并华严经别品殊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或三十卷或二十七卷六百一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鸠摩罗什于常安逍遥园译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或二十卷四百六十纸) 西晋元康年无罗叉等于陈留译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或十五卷二百一十五纸) 西晋太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大品上帙) 新小品经(七卷一百五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 小品经(七卷一百五十四纸一名新道行) 西晋竺法护译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或八卷一百六十五纸) 后汉支谶译(是小品经) 大明度经(六卷或四卷九十一纸) 吴时支谦黄武年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卷有说长安品) 前秦建元年(昙摩蜱于长安译) 大智度无极经四卷别译。 右九经并大品般若之同本别译前后抄录致别(更有别译本无故阙)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七百二十纸) 北凉沮渠氏玄始年昙无谶(于凉都姑臧译) 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二十五品) 宋文帝元嘉年(释惠观谢灵运文饰前经行于江表) 泥洹经(二十卷)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