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01-宗镜录卷第四十一

夫此宗如何投凑。即得相应。 答。向之即背。近之即离。取而复失。急而复迟。千圣拱手而无计校。一门深入而忘觉知。此是心中自证法门。非待问答而得。如法华经偈云。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所以先德云。诸祖共传诸佛清净自觉圣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间文字所得。若有悟斯真实法性。此人则能了知三世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一法界。本来平等。常恒不变。先曹山和尚偈云。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机道却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故知千圣皆目此一念心起时了不可得。是真不思议。离此决定别无殊胜。如是了者。岂非疾乎。何待消融。方能见道。若不直见其事。欲以意解情求。如将兔角之弓。驾龟毛之箭。以无手之者。拟射碎须弥之山。似倾压沙之油。点无烟之火。贮漏卮之内。欲照破铁围之闇。徒役狂心。无有是处。 故思益经云。问。以何法修道。 答言。不以见闻觉知法。不以得。不以证。于一切法无相无示。名为修道。华严疏云。顿教者。总不说法相。唯辩真性。无有八识差别之相者。释云。八识心王尚无差别。况心所变。岂当有耶。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所以疏云。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故起信论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以一切法性皆离言故。亦通四种法界。皆不可说。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理本无言故。事理交彻。不可作事理说。事事相即。不可作一多说。如楞伽。虽明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皆空寂。何者。谓迷如以成名相。妄想是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称智。则无名相妄想。唯如智矣。智因如立。智体亦空。如假智明。本来常寂。故并空矣。况八识约事。皆缘生性空。因有我法。说二无我。我尚叵得。无我宁存。故中论偈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故双遣也。疏云。诃教劝离。毁相泯心者。诃教者。谓以心传心。不在文字故。劝离者。令离法。法虽无量。不出色心。离心心如。离色色如。故令皆离。则契心体离念矣。毁相约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泯心约智。了境相空。假称为智。相既不有。智岂有真。心境两亡。则皆泯绝。心无心相。即是安心。故说生心即妄。不生即佛。言生心者。非但生于余心。纵生菩提涅槃。观心见性。亦曰生心。并为妄想。念相都寂。方曰不生。寂照现前。岂不名佛。故达磨碑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言心无者。非了心空。不生于了耳。 故韦侍御问仰山和尚了心之旨。 答云。若欲了心。无心可了。无了之了。是为真了。华严经颂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言如是解者。如不生。解而无解相。非谓空解于不生耳。疏云。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者。重拂前迹。为迷众生言即心即佛。既无众生。何曾有佛。故经偈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执佛言无佛。非谓是无佛。故云无不佛矣。则遣之又遣之。若少有所得。皆是妄想。故佛藏经云。于法少有所得。则与佛诤者。与佛诤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又只詺无佛以为真佛。故言无不佛耳。故经颂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有生心。生心是妄。故说不生。佛尚不有。何有无生。作无生解。还被无生之所缠缚。故云无不生矣。又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故云无不生矣。则生与不生。反覆相违。亦反覆相成。唯亡言者可与道合。虚怀者可与理通矣。若亡言则止止不须说。岂强起言端乎。若虚怀则我法妙难思。宁妄生知解乎。又夫入宗镜。法尔亡言。非智所知。唯信所及。如赞般若偈云。若人见般若。论义心皆绝。犹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故祖师云。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欲论义。终非义论。昔梁武帝。于华林园重云殿。集四部众。自讲三慧般若经。时傅大士在会。太子遣问。大士何不论义。答曰。皇帝菩萨所说。非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复有何言。刘中丞又问。大士何不往复。众所愿闻。答曰。日月停景。四时和适。又中天竺有出家外道马鸣。世智辩才。善通言论。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义者。可打揵捶。如其不能。不足公鸣揵捶受人供养。时长老胁到彼国言。但鸣揵捶设彼来者。吾自对之。即鸣揵捶。外道即问。今日何故打此木耶。答言。北方有长老沙门。来鸣揵捶。外道问言。欲论义耶。答言。然。于是广备论场。大众云集乃至。长老胁言。吾既年迈。故从远来。又先在此坐。理应先语。外道言亦可尔耳。现汝所说。吾尽当破。长老胁即言。当今天下泰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外道默然。不知所言。论法。无对。即堕负处。伏为弟子。剃除须发。度为沙弥。受具足戒。又有学人请忠国师和尚立义。师云。立了也。学人罔措。被师喝出。非公境界。故知若入宗镜。玄鉴豁然。如临镜中。自见面像。见即便见。更俟发言耶。所以月上女经云。时舍利弗复问女言。众生界者。复有几许。其女报言。如彼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境界。舍利弗言。若如此者。汝说何事。是何解释。其女报言。依尊者问。我还依答。时舍利弗复问女言。我问何义。其女答言。问文字也。舍利弗言。彼文字灭。无有足迹。其女答言。尊者舍利弗。如是灭相。一切法中。如有问者。如有答者。二俱灭相。不可得也。华手经云。佛告跋陀婆罗。善哉善哉。如汝所说。如来道场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我于此。智不能行。目不能见。无有行处。慧所不通。明不能了。问无有答。于此法中。无受无取。无垢无净。若我说是自所得法。若以行相行是法者。则皆迷闷。佛藏经云。佛言。舍利弗。于圣法中计得寂灭。皆堕邪见。何况言说。何况说者。如是空法。以何可说。舍利弗。佛何以故。说诸语言皆名为邪。不能通达一切法者。是则皆为言说所覆。是故如来知诸语言皆为是邪。乃至少有言语不得其实。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无想无念。何以故。如来于法。不得体性。亦不得念。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告毗舍佉。应当先为说彼六波罗蜜。次第修已。然后为说空解脱门。若为众生说此空法。或有得闻。 有思惟。或能证者。是亦不应。但有言说。何以故。如是空法。不可惟以心想知故。若彼空法。但以心想能证知者。一切众生未修道时。亦应即是阿罗汉也。毗舍佉。彼空法者。亦不可说相貌形体。若可说者。则是作相。若有作相。则有愿求。若有愿求则是三世。何以故。毗舍佉。无相法中。一切三世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等事。皆寂灭故。云何起愿。复次应观是色。作无相想。云何观色作无相想。当知此色。生灭轮转。念念不停。毗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见。当知彼是心识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见。毗舍佉。一切众生。所有心意。不可言说。唯佛智知。虽可虑知。而不可见。念念不住。犹如幻化。云何可取而可得见。如是毗舍佉。不可以彼众生心识。取心真相。既不可取。云何可说。何以故。以爱憎事违平等故。毗舍佉。若欲灭除爱憎想者。当勤精进。观一切法悉皆空寂。无有取着。 问。岂无今时学路。何乃顿断方便之门。 答。中下之机。不无学路。童蒙之训。岂断今时。故楞伽经云。宗通为菩萨。说通为童蒙。助观之门。深有利益。若一向背己徇文。执学而办。则对木人而待语。期石女以生儿。空历尘沙。终无得理。设尔外学得成。皆非真实。如云。写月非真月。图龙失本龙。如今若要真成。但能净意内观。则了然寂现。犹临明镜。自见其形。若以见闻妄求。如捞水月。岂有得时。所以真觉歌云。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盘山和尚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月。庞居士偈云。行学非真道。徒劳神与躯。千生寻水月。终是抂功夫。 问。如何即是。 答。是则第二头。非则第三手。心智路绝。限量情消。所以文殊般若经云。不可解者即般若。般若非可解。非不可解。肇论云。玄道在于绝域。故不得以得之。妙智存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大象隐于无形。故不见以见之。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以闻之。唯信入之时。自然洞鉴。若洞彻圆明了达之际。尚不因于心念。何况就他人而求自法。取彼眼而作圆通。数宝终不济贫。说食焉能得饱。但自亲到。顿入绝学之门。唯在发明。方达无为之旨。若能如是如是入理思惟。则能如是如是了然显现。自然二际冥合。物我无差。契万境以虚玄。同一心之憺怕。皆依空而立。抱一而生。是以云融曳而缓清霄。山幽隐而闲绿野。乔松倚岩而自长。修竹拂径而长新。内则襟怀憺然。外则道性常尔。故心要笺云。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原。无知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似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灭影。故无心于忘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以寂知。则众行爰起。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灵叟吟云。我欲学菩提。输他释迦先。我欲学阐提。落他调达后。不涉二家风。未免中途走。设使总不是。凭何而开口。开口不开口。切忌犯灵叟。若会个中意。望南观北斗。傅大士颂云。人道行路难。我道行路易。入山数载余。长伸两脚睡。行路易。路易莫思量。刹那心不异。何处不天堂。如上虽广引先达诚言。才入宗镜之中。法尔言思道断。识智齐泯。胜负俱亡。四辩莫穷。群贤罔测。故净名私记云。净名默然。从前已来。至此究竟。实智满足。亦如善财值弥勒入楼观。方得究竟。今默无言。即楼观体。大集经云。光明寂静无诤。三句法竟。释迦默然而住。与今无异。又如西天韵陀山中。有一罗汉名富楼那。马鸣往见。端坐林中。志气眇然。若不可测。神色谦退。似而可屈。遂与言曰。沙门说之。敢有所明。要必屈汝。我若不胜。便刎颈相谢。沙门默然。容无负色。亦无胜颜。扣之数四。曾无应情。马鸣退自思惟。我负矣。彼胜矣。彼安无言。故无可屈。吾以言之。虽知言者可屈。自吾未免于言。真可愧矣。遂投出家。 问。若如上说。道体自然。则祖佛何烦出世。 答。古教云。不得一法。疾与授记。祖师云。不得一法。号曰传心。了烦恼性空。即佛出世。故经云。贪嗔痴出。即是佛出。但令众生绝凡圣之清无出没之相。闲居静住。无所施为。达斯法门。是真佛出。说如斯事。是真实慈。 问。既无心念。木石何殊。又绝见闻。如何觉悟。 答。只谓强觉妄知而能障道。唯当脱粘。内伏。发自灵知。根尘既消。光明顿发。释摩诃衍论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者。即是自宗正理。所谓法性。从无始来。唯是一心。无一法而非心故。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若一心之性寂灭无起。即是本觉慧明。如论云。心性无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又妄心起见。一向唯转虚妄境中。不能通达真实境界。所以者何。真伪相违。不契当故。如论云。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真实知见。离能所之边见。如论云。心体若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又若心有动转相。即是无明熏习气故。心性寂静。无有喧动。正直无有颠倒之解。即是实智之照。如论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若一心有动转相。更有前境可缘者。能见之心。所见之境。二差别故。本觉功德。则不圆满。而本性德。虽过恒沙。唯一心量。终无二体。所以者何。如是诸德。悉皆各各。不分其体。于一法界。其量等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葉。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黤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辩。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问。如上所说。并约大根。如初日照高山驶马见鞭影。若中机下品。不可孤然。未入之人。以何方便。 答。亦须自省。开发信心。若未发时。直须静虑。以时研究。永断攀缘。身心一如。以悟为限。或因闻入。或从境明。豁尔意消。真心自现。 问。境识俱无自体者。境从识生。识从何起。 答。识从真性起。 问。真性从何而起。 答。真性则无所起。 问。若无所起。云何显现。 答。无起即起。起即无起。非起不起。是不思议起。 问。如何是不思议起。 答。红埃飞碧海。白浪涌青岑。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