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12-宗镜录卷第五十二

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乃至应知。此意。但缘藏识见分。非余。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似一故。恒与诸法为所依故。此唯执彼为自内我。我语势故。说我所言。或此执彼是我之我。故于一见。义说二义。若作是说。善顺教理。多处唯言有我见故。我我所执。不俱起故。未转依位。唯缘藏识。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为诸有情。缘解差别。示现种种佛影像故。释云。此第七识。但缘见分。非余相分种子心所等。唯缘见分者。谓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似常似一。不断故似常。简境界。彼色等法。皆间断故。种子亦然。或被损伏。或时永断。由此遮计余识为我。似一故。简心所。心所多法故。何故不缘余识。夫言我者。有作用相。见分受境。作用相显。似于我故。不缘余识。自证等。用细难知。 问。何不但缘一受等为我。亦常一故。 答。夫言我者。是自在义。万物主义。与一切法而为所依。心所不然。不可为我。唯心王是所依故。此第七识。恒执为内我。非色等故。不执为外我。若唯缘识。即唯起我。无有我所。我语势故。论说我所言。非是离我。别起我所执。唯执第八是我之我。前五蕴假者。是第六所缘之我。后我第七所计。或前我前念。后我后念。二俱第七所计。或即一念计。此即是。此唯第七所计。或前是体。后是识用。于一我见之上。亦义说之为我及所二言。实但一我见。多处唯言有我见故者。瑜伽论云。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显扬论云。由此意根。恒与我见我慢等相应。我我所执。不俱起故者。行相及境。二俱别故。不可并生。无此事故。若已转依位善心等可。然。彼非执故亦不可。例。人法二执。境是一故。若未起对治断其我执。名未转依唯缘藏识。初地已去。既转依已。入无漏心。亦缘真如。及余一切法。二乘无学等。唯缘异熟识。证得十种平等性者。佛地经云。一诸相增上喜爱。二一切领受缘起。三远离异相非相。四弘济大慈。五。无待大悲。六随诸有情所乐示现。七一切有情我爱所说。八世间寂静皆同一味。九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十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即知十地有情缘解意乐差别。能起受用身之影像。论云。未转依位。恒审思重所执我相。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者。第七末那。以思量为自性故。摄论云。思量是意。即自证分。前第八识了别是行相。今既言意。故知即是第七行相。即是见分。体性难知。以行相显。其实思量。但是行相。其体即是识蕴摄故。初地已前。二乘有学。恒审思量我相。知有漏末那。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亦名末那。 论问。如世尊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答。有二义。一名不必如义。彼无漏第七不名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审思量无我相故。亦名末那。显通无漏。即知此名。非唯有漏。论云。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故名我爱。乃至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释云。此第七意。除四惑外。不与余心所相应者。一恒故。二内执故。三一类境生故。所以不作意而向外驰求。唯任运而一向内执。此第七识。于五受中。唯舍受相应。论云。此无始来。任运一类缘内执我。恒无转易。与变异受不相应故。 又问。末那心所。何性所摄。 论答云。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蔽真心。说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若已转依。唯是善性。密严经偈云。末那缘藏识。如磁石吸铁。如蛇有二头。各别为其业。染意亦如是。执取阿赖耶。能为我事业。增长于我所。复与意识俱。为因而转谢。于身生暖触。运动作诸业。饮食与衣裳。随物而受用。腾跃或歌舞。种种自嬉游。持诸有情身。皆由意功力。如火轮垂发。乾闼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诸分别。身相器世间。如动秋千势。无力不坚固。分别亦复然。分别无所依。但行于自境。譬如镜中像。识种动而见。愚夫此迷惑。非诸明智者。仁主应当知。此三皆识现。于斯远离处。是即圆成实。 问。此意有几种差别。 答。略有三种。论云。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已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顺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问。人法二执俱起。何故分位前后不同。 答。人法必依法执起。又法我通。人我局。论云。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谓人等故。释云。今显初位。必带后位。以初短故。人我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胜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局。 问。此第七识。云何离眼等识。别有自体。出何经文。 答。论云。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如入楞伽颂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释云。虽通八识。皆名心意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为一切现行熏集诸法种。现行为依。种子识为因。能生一切法故。是起诸法。第七名意者。因中有漏。唯缘我境。无漏缘第八及真如。果上许缘一切法故。余六识名识。于六别境。体是粗动。有间断法。了别转故。易了名粗。转易名动。不续名间。各有此胜。各别得名。又论云。谓契经说。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若无此识。彼应非有。谓诸现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无明。覆真实义。障胜慧眼。如有颂说。真义心当生。常时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是故契经。说。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惛醉缠心。曾无醒觉。若异生位。有暂不起。此无明时。便违经义。谓异生位。迷理无明。有。行不行。不应理故。此依六识。皆不得成。应此间断。彼恒缘故。许有末那。便无此失。释云。如缘起经。有四无明。一现。二种。三相应。四不相应。或有为二。共。不共等。今说不共者。谓此微细常行。行相难知。覆无我理。蔽无漏智。名覆蔽真实。真实有二。一无我理。二无漏见。义有二义。一谓境义。见分境故。二谓义理。真如即理故。 问。染污末那。常与四惑相应。如何说不共无明。 答。论云。应说四中。无明是主。虽三俱起。亦名不共。从无始际。恒内惛迷。曾不省察。痴增上故。乃至谓第七相应无明。无始恒行。障真义智。如是胜用。余识所无。唯此识有。故名不共。又不共无明。总有二种。一恒行不共。余识所无。二独行不共。此识非有。释云。主是自在义。为因依义。与彼为依。故名不共。何故无明。名为不共。谓从无始际。显长夜常起。恒内惛迷。明一切时不了空理。曾不省察。彰恒执我。无循反时。此意总显痴主自在义。一恒行不共者。此识俱是。今此所论。余识无也。二独行不共者。则与忿等相应起故。名为独行。或不与余俱起无明。独迷谛理。此识非有。又不共无明者。无明是主故。名不共者。以主是不共义。不共。即是独一之义。谓无明是闇义。七俱无明。恒行不断。是长闇义。由长闇故。名为长夜。唯此无明。为长夜体。余法皆无长夜之义。唯此独有。故名不共。除此已外。余法有一类长相续义。而无闇义。或有一类。虽有闇义。而无长相续义。应作四句分别。一者有是长而非是夜。如七俱贪等三及妙平二智相应心品等。二者有是夜而非是长。如前六识相应无明。三是长亦是夜。七俱无明是。四者非长非夜。前六识除无明。取余贪等。及因中善等。并果。中观察成事。二智相应心品等。今此七俱无明。准此不但不与余识共。兼亦不与自聚贪等三共。谓虽与同聚贪等俱起。而贪等无长夜闇义。贪等以染着等为义。此以长闇为义。与彼不同。故名不共。此以第七恒时迷闇名不共。六识中者。无恒时义。但有独起之义。名为不共。 问。恒行不共无明相应。有几种义。 答。有四义。古德云。一是主者。谓前六识无明是客。有间断故。第七无明是主。无间断故。二恒行者。有漏位中。常起现行。不间断。故名恒行。三不共者。不同第六识独头。名不共。第六不共。但不与余九烦恼同起。名为不共。若第七名不共者。障无漏法胜故。又恒行不间断故。四前六识通三性心时。此识无明。皆起现行。谓前六识善性心时。于施等不能亡相者。皆是第七恒行不共无明内执我。令六识等行施时。不能达三轮体空。又以有不共无明。常能为障。而令彼当生无漏智不生。此无明与第七识俱有故。至今不舍。故名俱行。又经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若无此识。彼意非有。眼根色境为二缘。能发引得眼识。乃至意识法境为二缘。能发得意识。若无第七识者。即应第六识唯有一法境为缘。应无所依根缘也。既有俱有根者。明知即是第七识与第六识为俱有根。小乘云。我宗取肉团。与第六识为依。何要别执有第七识耶。论主破云。亦不可说第六依于色故。第六必依意有。说意非是色故。又说第六有三分别。随念计度自性分别故。若许第六依色而住者。即同前五识。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救云。我宗五识。根先识后故。即前念五根。发后念五识。论主破云。但有根者。如叶依种起。芽种俱时。影藉身生。身影同有。识依根发。理必同时。无前念根。发后念识故。既若五识有俱有根。将证第六亦须有俱有根。即第七识是也。引理证者。教中说有思量者。即是第七识。小乘云。但是第六等无间。名思量意。何要别说第七为思量意耶。论主破云。且如第六意识现在前时。念等无间意。已灭无体。如何有思量用名意耶。且如第六识。若居现在时。虽有思量。恒名为识。不名意故。要待过去。方名意故。须信有第七识。具恒审思量。方得名意。意者。依止义。若等无间意。依此第七假得意名。俱有依止思量用故。又第七识与四惑俱。名为染污。恒审思量。名之为意。常有恒行不共无明。故名染污。正是有覆性。即覆真缘义。蔽净妙智。恒审思量者。此拣第八前六识。恒者。不间断。审者。决定执我法故。 问。第八亦无间断。第六决定。有思量。何不名意。 答。有四句。一恒而非审。第八恒无间断。不审思量我法故。二审而非恒。即第六。虽审思量。而非恒故。不名意也。前五俱非。非恒非审。第七俱摄。而恒审故。独名意也。 问。第七思量何法。 答。执第八见分。思量有我法故。二乘无学无我执。以思量法我执故名意。佛果我法二执俱无。恒审思量无我理。佛果第七亦名意。 问。为第七自体有思量。为第七相应遍行中思。名思量意不。 答。取心所思量者。即八识皆有。思何独第七。 问。若唯取自体有思量者。即何用心所中思耶。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