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搜佛说
商城
商城
经藏
搜索
后退
前进
四库全书
/
论
/
小乘论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第21卷~第40卷)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七
/
34-辩智品第八之三
已说如来不共功德。共功德今当辩。颂曰。 复有余佛法 共余圣异生 谓无诤愿智 无碍解等德 论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余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至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余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虽佛身中一切功德行相清净殊胜自在与声闻等功德有殊。然依类同。说名为共。且共余圣三功德中。无诤云何。颂曰。 无诤世俗智 后静虑不动 三洲缘未生 欲界有事惑 论曰。有阿罗汉忆昔多生。受杂类身发自他惑。由斯相续受非爱果。便作是念。有烦恼身缘之起惑。尚招苦果。况离烦恼具胜德身。思已发生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嗔等。此智但以俗智为性。缘他未来修断惑故。非无漏智此行相转。若无诤体是智所摄。如何说习无诤等持。此不相违。一相应品。有多功德。随说一故。如一山中有种种物。随举一种以标山名。理应无诤。是智所摄。护他相续当来惑生。巧便为先事方成故。然一切诤总有三种。蕴言烦恼。有差别故。蕴诤谓死。言诤谓斗。烦恼诤谓百八烦恼。由此俗智力。能止息烦恼诤。故得无诤名。此智但依第四静虑。违苦因故。第四静虑乐通行中最为胜故。不动应果能起非余。余尚不能自防起惑。况能止息他身烦恼。此唯依止三洲人身。非北及余。性猛利故。缘欲未起有事惑生。勿令他惑缘我生故。诸无事惑不可遮防。内起随应总缘境故。已辩无诤。愿智云何。颂曰。 愿智能遍缘 余如无诤说 论曰。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此智自性地种姓身与无诤同。但所缘别。以一切法为所缘故。如何愿智能知未来。审观过现而比知故。如观稼穑有盛有微。比知其田有良有薄。若尔何故立愿智名。有学异生亦能知故。不尔所知定不定故。而闻传说诸大声闻记未来事有不定者。非起愿智有此谬知。余俗智观所记别故。或彼所记无不定失但观于始不观终故。如先降雨未至地间。为罗怙罗之所承弃。先所怀孕其实是男。彼于后时转形成女。王舍城鬼初战得胜。后为广严诸鬼摧伏。人欲相伐鬼先战故。或实愿智方见未来。然加行时先起比智。观过现世准度未来。引愿智生方能真见。即由此故能知无色。谓先观彼因行等流。有比智生引真愿智。或观欲色死生时心。比度而知所生从处。引生愿智方能实知。或比智知亦无有失。以证比智所缘必同。若比不知如何能证。是则愿智应不可言力能遍缘三界三世。不时解脱诸阿罗汉。欲于彼境正了知时。先作要期。愿我知彼。后入边际第四静虑。以为加行。从此无间如先愿力引正智起。于所期境皆如实知。边际定言。如后当释。此愿智力能知过去。与宿住智差别云何。愿智通知自相共相。诸宿住智知共非余。知共相中亦有差别。愿智明了。宿住不然。于现所缘对他心智。辩差别相如理应思。已辩愿智。无碍解云何。颂曰。 无碍解有四 谓法义词辩 名义言说道 无退智为性 法词唯俗智 五二地为依 义十六辩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余如无诤说 论曰。诸无碍解总说有四。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词无碍解。四辩无碍解。此四总说如其次第。以缘名义言及说道。不可退转智为自性。谓无退智缘能诠法名句文身立为第一。趣所诠义。说之为名。即是表召法自性义辩所诠义。说之为句。即是辩了法差别义。不待义声独能为觉生所依托。说之为文。即是迦遮吒多波等。理应有觉不待义声。此觉不应无所缘境。此所缘境说之为文。文谓不能亲目于义。但与名句为诠义依。此三能持诸所诠义及轨生解。故名为法。即三自性。说之为身。自性体身名差别故。三与声义极相邻杂。为境生觉别相难知。故说身言显有别体。若无退智缘一切法。所有胜义立为第二义。即诸法自相共相。虽名身等亦是义摄。而非胜义有多想故。谓有如义有不如义。有有义有无义。有依假转有依实转。了此无间。或于后时诸所度量。名为胜义。为欲显示义无碍解。所缘之境非语及名。故此所缘说为胜义。谓此但取依语起名。名所显义非取泛尔。心之所行说名为义。若无退智缘诸方域。俗圣言词立为第三。即能了知世语典语。于诸方域种种差别。若无退智缘应正理无滞碍说。及缘自在定慧二道立为第四。即于文义能正宣扬无滞言词。说名为辩。及诸所有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运现前自在功能。亦名为辩。此能起辩立以辩名。了辩及因智。名辩无碍解。即前所说能正宣扬善应物机不违胜义。所有言说名应正理。即前所说无滞言词。不待处时及有情等。辩析自在名无滞碍。即上所言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运现前。名为自在。定慧二道又能所诠相符会智名初二无碍解。谓达此名属如是义。及达此义有如是名。名能所诠相符会智达时作等加行言词。名第三无碍解。达所乐言说及自在道因。名第四无碍解。又色等六所知谓义。即此善等有为无为色非色等差别谓法。即诠此二言说谓词。三智即前三无碍解。即缘三种无挂碍智。名第四无碍解。又达世俗胜义二谛。名初二无碍解。此即行者自利圆德。能善宣说如是二谛。名第三无碍解。于此善巧问答难通。名第四无碍解。此即行者利他圆德。有说愚痴犹豫散乱。是于宣辩有滞碍因。由解脱此三。得现法乐住。及由此故利他行成。此智名为辩无碍解。若得如是定能宣说。符会正理无滞言词。及得现前自在功德。又于名等胜义言词。无滞说中各得善巧。如次建立四无碍解。前三善巧说名为因。由境不同故有差别。第四名果能说无滞。又由四分利他事成。谓巧于文了达于义。妙闲声韵定慧自在。故无碍解建立有四。此即总说无碍解体。兼显四种所缘差别。契经略举此数及名。诸对法中广显其相。又经列此先义后法。诸对法中先法后义。此为显示二智生时。或义因名或名因义。故经与论作差别说。谓听法者先分别名。既正知名次寻其义。正知义已欲为他说。次必应求无滞说智。依此次第故名在先。然此四中义智最胜。余是助伴。故义在先。谓于义中若正了达。次应方便寻究其名。既已知名欲为他说。次应于说求巧便智。是故此四次第如是。辩无碍解若缘说时。何异第三词无碍解。第三了达训释言词。如有变碍。故名色等。此达应理无滞碍说。有说词诠诸法自性。辩能显示诸法差别。有说于法直说名词。展转无滞分折名辩。缘此二种三四有别。四中法词俗智为性。非无漏智。缘名身等及世言词事境界故。法无碍解通依五地。谓依欲界。四本静虑上地中无名身等故。彼不别缘下名等故。词无碍解唯依二地。谓依欲界初本静虑。上诸地中无寻伺故。彼地必无自语言故。此因非理。所以者何。非发语智名 碍解。勿无碍解定中无故。由此不应作如是说。无寻伺故上地中无。无斯过失。因义异故。何谓因义。谓此意言。寻伺二法能发语故。相不寂静自性粗动。上无此故寂静微细。词无碍解缘外言词。亦不寂静粗动类摄。是故此解上地中无。初静虑中亦有寻伺。故于定内亦有此解。由此极成但依二地义无碍解十六智性。谓若诸法皆名为义。则十智性。若唯涅槃名为义者。则六智性。谓俗法类灭尽无生。辩无碍解九智为性。谓唯除灭缘说道故。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谓依欲界乃至有顶。辩无碍解于说道中许随缘一皆得起故。通依诸地。亦无有失。然于其中但缘说者。唯依二地与第三同。有说尽无生非无碍解摄。以无碍解是见性故。彼说第二或四或八。第四唯七。准上应知。此四应知。如四圣种。随得一种必具得四。非不具四可名为得。随欲现起或具不具。有余师言。有不具得无理得一必令得四。有说此四无碍解生。如次串习算计佛语。声明因明为前加行。若于四处未得善巧。必不能生无碍解故理实一切无碍解生。唯学佛语能为加行要待前生久。习名等四种善巧。今乃能修。无碍解名释有多义。谓于彼彼境领悟无碍。名无碍解。或于彼彼境决断无碍。名无碍解。或于彼彼境正说无碍。名无碍解。有余师说。于境现前无颠倒智。名无碍解。此四依地自性所缘与无诤别。前来已辩种性依身如无诤说。谓不动种性依三洲人身。如是所说无诤智等。颂曰。 六依边际得 边际六后定 遍顺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论曰。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种皆依边际定得。边际定力所引发故。边际静虑体有六种。前六除词余五少分。及除此外复更有余加行所得。上品静虑名边际定。故成六种词无碍解。虽依彼得而体非彼静虑所摄。边际名但依第四静虑故。此一切地遍所随顺故。增至究竟故得边际名。由此不应亦通余地。云何此名遍所随顺。谓正修学此静虑时。从初静虑次第顺入。乃至有顶。复从有顶次第逆入。至初静虑。从初静虑次第顺入。展转乃至第四静虑。名一切地遍所随顺。云何此名增至究竟。谓专修习第四静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静虑得边际名。此中三乘非无差别。而各于自得究竟名。此中边名显无越义余无越此。故名为边际言。为显类义极义。如说四际及实际言。如是二言显此静虑是最胜类定中最极。殊胜功德多此引生。乐通行中此最胜故。如是所说无诤智等。除佛余圣唯加行得。非离染得。非皆得故。唯佛于此亦离染得。诸佛功德初尽智时。由离染故一切顿得。后时随欲能引现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于一切法自在转故。已辩前三唯共余圣德于亦共凡德且应辩通。颂曰。 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 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 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 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 三身一余三 一法后法四 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 论曰。通有六种。一神境智证通。二天眼智证通。三天耳智证通。四他心智证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虽六通中第六唯圣。然其前五异生亦得依总相说亦共异生。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如沙门果。解脱道言显出障义。胜进道中亦容有故。如是通慧无间道无。此位定遮他心智故。勿阿罗汉舍无间道即名亦舍漏尽通故。除他心漏尽。余四俗智摄。他心通五智摄。谓法类道世俗他心漏尽通如力说。谓或六或十智。由此已显漏尽智通。依一切地缘一切境。前之五通依四静虑。不依无色近分中间。彼无五通所依定故。要摄支定是五通依。非漏尽通亦不依彼。诸地皆能缘漏尽故。不待观色为加行故。前三通境无色不能缘。由此三通但别缘色故。修他心通色为门故。修宿住通渐次忆念。分位差别方得成满。于加行中必观色故。依无色地无如是能。若尔中间及五近分。亦容缘色应有五通。不尔由前所说因故。谓摄支定是五通依。若不摄支等持劣故。又彼止观随一减故。若尔何缘有漏尽通。乐苦迟速地。皆能尽漏故。五是别修殊胜功德。要殊胜地方能发起。修神境等前三通时。思轻光声以为加行。成已自在随所欲为。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审观己身心二相。前后变异展转相随。后复审观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渐次得成。成已不观自心诸色于他心等能如实知。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审察次前灭心。渐复逆观此生分位。前前差别至结生心。乃至能忆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为忆念他加行亦尔。此通初起。唯次第知。惯习成时。亦能超忆诸所忆事。要曾领受忆净居者。昔曾闻故。从无色殁来生此者。依他相续初起此通。所余亦依自相续起。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随依何地。于自下地行化自在。于上不然势力劣故。余四亦尔。随其所应。是故无能取无色界。他心宿住为二通境。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广陜诸圣不同。谓大声闻麟喻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于一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次能于二千三千无数世界如是五通。若有殊胜势用猛利从无始来曾未得者。由加行得。若曾串习无胜势用及彼种类。由离染得。若起现前皆由加行。佛于一切皆离染得。随欲现前不由加行。三乘圣者后有异生。通得曾得未曾得者。所余异生唯得曾得。约四念住辩六通者。约境约体二义有殊。有说二通即天眼耳。所余四种以慧为性。彼说眼耳通是身念住境。余四皆是法念住境。然实六种皆慧为性。经说皆能了达境故。由此皆是法念住境。若约体辩。则六通中前三唯身。但缘色故。谓神境通缘外四处。天眼缘色。天耳缘声。若尔何缘说死生智。知有情类由现身中成身语意诸恶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别胜智。是通眷属依圣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与通合立死生智名。他心智通三念住摄。谓受心法缘心等故。宿住智通法念住摄。虽契经说念曾领受苦乐等事。是忆前生苦乐等受。所领众具即是杂缘。法念住摄漏尽如力或法或四。若约善等分别六通。有余师言。六皆是善。而实眼耳唯无记性。余之四通一向是善。经主于此作是释言。天眼耳通无记性摄。是眼耳识相应慧故。此释不然。六通皆是解脱道摄。眼耳二识是解脱道。理不成故。应作是说。四静虑中有定相应胜无记慧。能引自地胜大种果。此慧现前便引自地天眼天耳令现在前。为所依根发眼耳识。故眼耳二识相应慧非通。但可说言是通所引。如契经说无学三明。彼于六通以何为性。颂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闇非明 论曰。有三明者。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如其次第以无学位摄。第五二六通为其自性。六中三种独名明者。如次对治三际愚故。谓宿住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是故此三独摽明号。又宿住通忆念前际自他苦事。死生智通观察后际他身苦事。由此厌背生死众苦。起漏尽通观涅槃乐。故唯三种偏立为明。又此三通如次能舍常断有见。故立为明。又此能除有有情法三种愚故。偏立为明。有余师言。宿住能见过去诸蕴。展转相因次第传来都无作者。由此能引空解脱门。死生能观有情生死。下上旋转犹如灌轮。故不希求三有果报。由此能引无愿解脱门。厌离为门谛无相法。故起漏尽无相解脱门。是故三通独摽明号。此三皆名无学明者。俱在无学身中起故。于中最后容有是真通无漏故。余二假说体唯非学非无学故。由此最后得无学名。自性相续皆无学故。前之二种得无学名。但由相续不由自性。如施设论作如是言。有等持相应。无覆无记慧。不由善故。及无漏故。得立圣名。由圣身中此可得故。说名为圣。此亦应尔。故名无学。有学身中有愚闇故。虽有前二不立为明。虽有暂时伏灭愚闇后还被蔽。不可立明。要闇永无。方名明故。契经中说。示导有三。彼于六通以何为性。颂曰。 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下一页
语音功能并不成熟。如果语音播放不了,请使用“火狐浏览器”、Chrome浏览器、edge浏览器等相关内核浏览器。
联系:
©2019/11/11-
搜佛说
(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