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后魏书 官氏志 献帝次兄拓拔氏

《后魏书》、《官氏志》献帝次兄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叔父之允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凡代北姓,皆孝文迁洛后所改。太和中诏代北人垃为河南洛阳人,故望称河南。《元和姓纂》三十六养云,长孙、河南洛阳,后魏献帝拓拔与怜七分其国,兄弟各统领之。第三兄为拓拔氏,(案今本拓拔误为长孙。)孝文帝以嵩宗室之长,改为长孙氏。又一屋云,叔孙河南,后魏献帝命叔父之后为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王氏应麟《姓氏急就章》云,长孙氏,齐长孙修,又后魏虏姓拓拔氏改。叔孙氏,鲁公子牙之后。又后魏虏姓乙旃氏改,皆可据以订正者也。自逢孙至《姓苑》所举室孙,共二十二氏,三亦笔画之误耳。 光绪壬午(一八八二)三月十九日◎韵补(宋吴械)夜阅吴才老《韵补》。此书泛滥极矣,然于复古不为无功。顾亭林正之,仅标举某韵合者几字,不合者几字,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且其去取,亦有未的者。拟再为详考之,而心绪烦乱,精力不继,古人所谓读书须有福也。 同治癸酉(一八七三)二月十三日◎唐韵考(清纪容舒)阅《唐韵考》,亦守山阁本,凡五卷,国朝纪容舒讠巽。容舒字迟叟,号竹崖,献县人。康熙癸巳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是书即徐铉本《说文》所载音切,参伍钩稽,各归其部,以存孙《唐韵》之旧,用力甚勤。钱氏再加校订,补其失收之音切四十四条,音切下失收之字百一十有五,又疏其谬误,随条附案,致为精密。 正月二十三日初拟钞纪竹匡《唐韵考》,以其便检寻,且以当钞《说文》也。既得十余纸,又以事辍,而书贾索还甚急,不能猝了。其书颇有舛漏,张啸山虽稍订正之而未尽,(此据守山阁丛书本,虽名为钱熙祚所校,实皆出张手也。张名文虎,南汇人。)又纪氏于《说文》之学,实未深造,故其大端误者有二:一字之子母不以次列,甚至有失载字母者;一许氏本书与新附不别,惟取其掇拾之功而已。今日复钞两页至十六ㄉ而止,拟俟上上写毕,以付钞胥完之。 五月初九日钞《唐韵考》二十八弥毕。《说文》尸部之厦,从尸从叉;小徐从又,人善切,即今之软字也。部之古文,从皮从人,而兖切,即今越俗语物柔弱之口(奴辈切。)字包。许君反训柔皮,训柔韦,是两字声谊并同。然厦既训柔皮,则不宜从尸,疑两字实止一字。之古文即反字也,其上作乃从皮,非从尸。今反字下说谙脱不可读,盖后人所窜入。《广韵》尼展切有反字,注曰柔弱;而兖切又有反,注曰弱也,又尼展切。是固合为一字矣。 七月十八日◎江氏四声切韵表捕正(清汪曰桢)阅汪刚木(曰桢)《江氏四声切韵表补正》,江氏酷信守温三十六字母之学,谓七音不得稍有出入,而尚调停古音,以祈古今相济。刚木则谓言等韵者,不必复言古音,而谓周沈之配合四声,天造地设,不容再出私意。其中纠正江说甚多,且改其所表之等次及入声之分配,实自为一家之书也。 光绪辛巳(一八八一)闰七月十六日◎诗声类诗韵分例(清孔广森)阅孔众仲《诗声类 诗韵分例》。此书以补顾亭林段懋堂两家之未尽,近时上虞朱亦栋、当涂夏燮颇讥之。然孔氏于声类,分阳声原(即元)丁(即耕)辰《即真》阳冬东缦《即侵》蒸说九类,阴声歌支脂鱼侯幽宵之合九类,概以偏旁为主,部分秩然。又画分东冬为二,实发前人所未发。其谓入声自缉合等闭口音外,皆非古人所有。又论声惟主阴阳,而不言唇舌喉齿牙,惟主偏旁而不言字母等韵,虽推之于后,往往见其未密,而论三代秦汉古音,实为独得要领。夏燮拘守等韵,故徒见其扦格耳。《诗声分例》亦较江氏之《诗韵举例》为密。 同治庚午(一八七○)五月初十日◎五韵论(清邹汉勋)阅邹叔绩《五韵论》,其大恬以阳阴去上入为五音,不出顾亭林氏之说,而以上平为阳,下平为阴,属商角;上声为宫,去入为徵羽,力辟前人以上平为宫下平为商上为徵去为羽入为角之非及守温字母之谬。 光绪辛巳(一八八一)闰七月十四日◎汉学谐声(清戚学标)阅《汉学谐声》,吾浙太平戚学标鹤泉著。取《说文》之字,白一至旦,条系其谐声偏旁,以次相附,为二十二卷。其声无所附者,别为《杂字》一卷。又《总论》一卷。附以《说文补孜》一卷,《又孜》一卷,共二十六卷,成于嘉庆八年鹤泉官河南涉县知县时。前有黄氏河清序及自序,后有洪氏颐煊跋、临海宋氏世荦跋及自跋。其书务明许君古音,辨正二徐及孙唐韵之误,徵引经籍传注,精确为多,于古人通转借之法,言之尤悉。惟过疑今本《说文》,以为后人窜乱,全非许君之旧。谓原本必以声相附,后人尽改附于形,故今《说文》有只存部首一字,而下无所从者,则何以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又何以谓之建首?又谓转注者,考老字皆从产,为建类一首。考老互训,为同意相受,由老而考,如挹彼注兹,故谓之转注。推此而尔与爽转注也,(殁为建首,尔爽同意。)裘与衰转注也,(衣为建首,裘衰同意。)苟与美善转注也。(羊为建首,苟美善同意。)许所言勺与包同意,皿与豆同意,巫与工同意,置与罢同意,奥与同意,皆转注之字,而讥戴氏以《尔雅释诂》证转注之非,论皆偏驳。许书固形声垃重,然既为文字,取义则自当以形统部,而不以声。转注与借,皆六书之用,而非六书之本体,戴氏之说,确不可易者也。鹤泉又谓古人不知有韵,犹汉人不知有反切,今取韵以言诗,已不可,取韵以言《易》,则更慎矣。顾氏之《音韵五书》,江氏之《古韵标准》,皆论韵之书,不可以言音,尤不可以言经,亦可谓独辟之论。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十月二十四日◎切韵考(陈澧)阅陈兰浦《切韵考》,共六卷,据《广韵》切语以考陆法言《切韵》,取上一字为双声,下一字为叠韵,分类为表以明之,又为论其得失。其外篇三卷,则考宋以后字母等韵之学也。 光绪壬午(一八八二)八月二十八日◎古韵通说(清龙启瑞)阅《古韵通说》,临桂龙启瑞翰臣著。启瑞以道光辛丑进士第一人,历官通政司副使江西布政使,卒于官。书凡二十卷。前有自序,言自交汉阳刘菽云(名传莹,官国子监学正,卒时年仅三十有一。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