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注 查 全唐诗 系贾岛

”(注:查《全唐诗》,系贾岛《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又咏《中秋》诗云:“莫辞终夕有,动是隔年期。”[画墁录]◎欧阳文忠公知扬州,建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避暑录话]◎钱文僖惟演守西都,谢绛、欧阳修俱在幕下。一日游嵩山,自颍阳归,将暮抵龙门香山。雪作,登石楼望都城,各有所怀。忽于烟霭中有车马渡伊水来者,既至,则文僖遣厨传歌妓至。吏传语曰:“山行良劳,少留龙门赏雪,府事简,无遽归也。”[东山谈苑]《宋史》:王曙,字晦叔,其妻寇准女也。初钱惟演留守西京,欧阳修、尹洙为官属。修等颇游宴,曙后至,尝厉色戒修等,曰:“诸君纵酒过度,独不知寇公晚年之祸耶?”修起对曰:“以修闻之,莱公正坐老而不知止尔。”曙默然,终不怒。 《清波杂志》:“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仕者若守此戒,则不辱不殆,可全始终进退之节。”顷见洪庆善书此语于座屏,然晚有南荒之谪,盖亦昧于勇退。士大夫能明哲保身以全终始者寡矣! 蝶访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欧阳公见几勇退,能如其言,固非仅明于责人者比。然游宴不时,纵酒过度,得谓无祸患耶?欧阳公时方壮年,未免负气强辩,不受善言。若王晦叔者,不愧诤友矣。 ◎淳熙间,寿星每奉德寿三殿,游幸湖山,御大龙舟。凡堤上游观买卖,皆无所禁,或有以轻桡趁逐求售者。歌妓舞鬟,严装自炫,以待招呼,谓之水仙子,时有喧呼赐予。[武林旧事]◎中兴以来,承平日久。庆元间,京尹赵师{睪廾}奏请从故事排办香宴,即唐曲江之遗意也。即于行都西湖用舟船妓乐,至寒食前排日宴会。先宴使相两府、亲王,次即南班郡王,以及公卿、六曹郎中、郎官,并是京尹馆伴。开禧以后兵兴,及追扰百色行铺,害及于民,此宴不复举矣。[朝野类要]《方舆胜览》:西湖在州西,周回三十里,山川秀发,四时画舫遨游,歌声不绝。 《四朝诗选》,高孝藉诗云:“白帘朱舫乱湖光,隔岸龙舟舣夕阳。今日欢游复明日,便将京洛看钱塘。”《西湖游览志》:绍兴、淳熙之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昇题一绝于旅邸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蝶访曰:溺意游观之乐,沈酣声色之奉,知恤国事者有几人哉?尝记陈简斋诗云:“龙沙此日西风冷,谁折黄花寿两宫?”较前两诗尤激切。 ◎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迭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因和其诗云:“杀胡快剑是清讴,牛渚依然一片秋。却恨荷花留玉辇,竟忘烟柳汴宫愁。”[鹤林玉露]《都城纪胜》:柳永咏钱塘词云“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以前语也,今中兴行都已百余年,其户口蕃息何止百万余家。 《西湖游幸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时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春游特盛,禁省台府,贵珰要地,大贾豪民,无不在焉。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之号,不为过也。 《禅寄笔谈》:西湖之盛始于唐,至宋南渡建都,则游人士女,画舫笙歌,日费千金,侈靡极矣。时人目为“销金锅”,相传到今。其说乃元人上饶熊进德所作竹枝词云:“销金锅边玛瑙坡,争似侬家春最多。蝴蝶满园飞不去,好花红到翦春罗。”词旨幽婉可玩。予游宝叔山天然阁,评阁上诸作,惟苏吴杜庠一联,深恰予意,其词云:“分明似镜凭谁铸?多少黄金向此销!”与“销金锅”同意。 《寄园寄所寄》:湖心亭旧有一联云:“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全无隙地种桑麻。”更关国计民生,又蕴藉可玩。 《古杭杂记》:文及翁登第后,期集游西湖,一同年戏之曰:“西蜀有此景否?”及翁即席赋《贺新郎》云:“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拥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余生空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波神可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成都官妓赵才卿,性慧黠,能词。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