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礼记王制》:“兄弟之齿雁行

《礼记王制》:“兄弟之齿雁行。”《史记魏世家》:无忌谓魏王:“请为天下雁行顿刃。”《韩世家》:陈轸言:“必不为雁行以来。”《索隐》曰:“旅进也。”晋庾中郎与王平子雁行。庾乔元日朝贺,不肯就列,曰:“乔忝为端右,不能与范兴话为雁行。”○打字欧阳公《归田录》云:世俗言语之讹,而君子小人皆同其谬,惟打字耳。如打船、打车、打鱼、打水、打饭、打衣粮、打伞、打黏、打量、打试,触事皆谓之打。《漫录》以释文取偏旁证之,谓打字从手从丁,盖以手当其事者也。 此说得之矣。然世间言打字尚多:左藏有打套局,诸库支酒谓之打发,诸军请粮谓之打请,印文书谓之打印,结算谓之打算,贸易谓之打夥,装饰谓之打扮,请酒醋谓之打醋、打酒,盐场装发谓之打袋,席地而睡谓之打铺,包裹谓之打角,收拾为打叠,又日打进。畚筑之间有打号,行路有打伴,打包,打轿。负钱于身为打腰。饮席有打马,打令,打杂剧,打诨。僧道有打化,设斋有打供。荷胡床为打交椅,舞傩为打驱傩。又宋歌曲调:“打坏木楼床,谁能坐相思。”又有打睡,打嚏,打话,打闹,打斗,打和,打合(读作阁),打过,打勾,打了,至于打糊,打面,打饼,打线,打百索,打绦,打帘,打荐,打席,打篱巴。街市戏谑有打砌、打调之类。因并记之。 ○饣迅盆今人祠祭或燕设,多以高架燃薪照庭下,号为“生盆”,莫晓其义。予因执事合宫,见御路两旁火盆皆叠麻饣迅,始悟为“饣迅盆”,俗呼为生也。 ●卷四○孙叔敖碑楚相《孙君碑》,不见书撰人名氏。考《史记》本传,列于《循吏》之首,独载改币高捆事为详,而碑则略之。埋蛇阴德,仅书于刘向《新序》。属于云云,则在《优孟传》,然其文意皆不同。碑谓生于季末,仕于灵王,则谬矣。且庄之后,为共、为康、为郏敖,历三世凡五十年,始为灵,安得仕于灵卒后数年,而庄复封其子邪?六一先生跋,喜其得叔敖之名,兼以集录,二十年求之博且勤,乃得之,故不暇订正耳。 ○周府君名汉《周府君碑》,六一先生凡三四首跋,最后方辨其名煜。蒋颖叔作《武溪深》,乃谓名煜,且押之韵。盖石古剥落,以其形似求合于君光之字,故云尔。《曾南丰集》顾云:“从知韶州王之材得此碑,书来曰:‘按曲江县图经,名晰’。”则并与其形似而不辨,何至遽信而以六一为未详考邪。 ○中阳里《汉高祖纪》,沛丰邑中阳里人也。盖里名中阳。今《汉书标注》乃题云沛、丰邑中。岂公是先生误笔邪?因以知史笔无羡字。 ○心经释氏《心经》,其中自云般若波罗蜜多,盖梵语也。尝观六一先生《集古跋》中,乃书“多心经”。经为多心何以为佛?恐公误笔尔,因书以祛见者之惑。 ○羹子国夔州,春秋时巴子国也。今人言夔州,以至文字间率曰夔子国,而不知其误,往往以刘禹锡为证。余考禹锡之记云:“夔,子国也。”其文意谓夔乃子国,盖是两句。误以传讹,因不复辨,殊不知夔子国今实在归州。 ○扬州《广陵志》载扬之得名,李巡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隋志》亦谓江都人性躁劲,风气果决,平陈之后,颇变淳质,俗敝稍愈于古。盖尝疑之,禹别九州,扬居其一,历三代秦汉隋唐,虽更徙分合不常,而名终勿易。 谂如前说,则隋以前扬人举非良士美俗矣。是岂古圣人所以名州之意邪?考《太康地记》,谓东渐太阳之位,履正含文,天气奋扬,故取名焉。余尝为《续志》引斯言以冠篇首,因为一洗躁劲轻扬之耻云。 ○巴丘《漫录地里门》载,巴丘县以巴山得名,县有巴山故也。巴丘,晋属庐陵,梁改置巴山郡,隋以来称崇仁县是也。以上吴说。 予按《临江志》,建安四年,孙策下豫章,分置庐陵郡,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留周瑜镇巴丘。裴松之注云:“巴丘县。”前说谓晋属庐陵,固无异矣。然《九域志》以新淦县为古巴丘城,《舆地志》又以吴后主分石阳、新淦两县,置巴丘郡。隋平陈,开皇九年,章巡抚东南,遂废巴丘郡,复以新淦属庐陵。今县南八十里峡江市有古巴丘废城,六十里间有周瑜旧庙。今载瑜归江陵治,行于巴丘,病卒,后人因祠之。然则巴丘在新淦明矣,岂崇仁又一巴丘邪?然皆谓属庐陵,又何也?或云吴取荆州,周瑜镇巴丘,乃今岳州巴陵郡,姑存之,以俟博古者订焉。 ○贤女铺《漫录》载南康有贤女铺,盖祥符间女子,姓刘氏,夫死誓不再嫁,父兄强之,因自沉于水,铺因得名。然予尝过之,壁间有碑记,其大略似谓初尝议婚,已定而夫家贫,父兄悔之,别以许人。女曰:“一身而二适,虽未嫁,奈节何!”父兄强之,乃溺死。亦云旧名贞女,全与此不同,岂信传闻之误邪? ○余干饶之余干,号于越。考《闽粤王传》,无诸、摇皆勾践之后。秦并天下,以其地为闽中郡。诸侯畔秦,无诸、摇率粤归番阳令吴芮。又《严助传淮南王谏伐闽越书》云:“越人欲为变,必先由余干界中。”韦昭注:“越邑,今鄱阳县也。”于越得名以此。而余干之名县不书所由起。按玉山县有二溪,名上干、下干,合流至饶之东南,而水回环,因以名县余干是也。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