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胶东柯氏新元史地理志序据此乃云

胶东柯氏新元史地理志序据此乃云旧史地理志之所取裁大抵出于大一统志及经世大典苏天爵国朝文类 【今易称元文类】 所收经世大典序录内有都邑一目并为之说云世祖皇帝削平江南遂分天下为十一省以山东西河北之地为腹里隶都省余则行中书省治之至元间尝命秘书少监虞应龙等修大一统志书在官府可考焉考经世大典成书于文宗至顺二年其时之行省路府州县较至元大德之世不无迁变则所述之都邑自与大一统志时有异同惟经世大典之全书已佚今就永乐大典残本中辑得多卷而无都邑一目可考今可置而勿论其可考见厓略者惟元史地理志耳元史撰于元亡之后其所述地理经制当以顺帝至正为据其视大德七年成书之大一统志必多有异同可断言也试征其例一属于行省者元史地理志岭北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七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据此则大德七年成书之日不惟无岭北行省之名并和林行省之名亦无之矣二属于路府州者兴和路 【中书省】 中统三年升抚州为隆兴路皇庆元年改怀庆路 【同上】 宪宗七年以怀孟二州为怀孟路延佑六年改冀宁路 【同上】 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大德九年改晋宁路 【同上】 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改中兴路 【河南江北行省】 至元十三年改荆南府为江陵路天历二年又改中兴路奉元路 【陕西行省】 至元十六年立安西路皇庆元年改保宁府 【四川行省】 至元二十年以保宁府升路领新得小宁二州后并入阆中县仍改为府隶广元路兹据四川通志所引大一统志有新得小宁二州则大德七年修志时必为保宁路新得州 【见上】小宁州 【见上】开成州 【云南行省】 至元十年立开成府至治三年降州庄浪州 【同上】 原为路大德八年降州孟杰路 【同上】 元初所无泰定三年置江阴州 【江浙行省】 至元十四年立为路后降州 【此当在大德以后】集庆路 【同上】 至元十二年立建康路天历二年改英德州 【江西行省】 至元十五年立路二十三年降州大德五年复为路至大元年复降州天临路 【湖广行省】 至元十四年立潭州路天历二年改南宁路 【同上】 至元十六年立邕州路泰定元年改干宁军 【同上】 元初所无天历二年置然亦有遽难断定者如中书省所领永平路原作平滦路大德四年以水患改而热河志所引大宁路里至仍作平滦路似用至元原稿而未及修改又吴氏所见南濠朱氏残本有绍庆路而元史地理祇云至元二十年置府不言何年改路此则姑仍旧称不敢擅改大一统志成书于大德七年其后即藏于秘府外人莫由窥见迨至正六年始取原稿付刊未尝加以改易试观见存残本诸州之名称及次第与元史地理志时有异同且残本卷三安西路不作奉元路残本卷五太原路不作冀宁路残本卷十四杭州路所属盐官州不作海宁州尤为至正未改之证今辑本中所标诸省路府州之名壹以大德七年为断其后有所改易即不之从用是例也又有一事应考求者即大一统志所列各省之次第是否悉同于元史地理志是也兹以残本考之陕西行省延安路所属鄜州葭州残本卷数相衔而地理志则二州之间有绥德州其不同一残本云南行省丽江路军民宣抚司所属四州一府以巨津州通安州兰州宝山州北胜府为序而地理志以北胜府居前次则序以通安州兰州宝山州巨津州而通安州之前尚多三州 【顺州蒗蕖州永宁州】 其不同二残本江浙行省嘉兴常州二路卷次相衔而地理志则间以平江路其不同三钱氏所纪朱氏残本之次第或不尽为原卷是以难于考定吴氏所见残本其次第当同于原卷元史地理志四川行省成都路以彭州 【中间以数州】 威州简州相次而残本于威简二州之间有茂州地理志以茂州属陕西行省盖大德以后所改试观地理志叙成都路沿革文中亦着茂州之名是元初曾领此州无疑其不同一此外则地理志以绍庆府次于夔路之后而残本则以绍庆在前夔路在后且残本名绍庆为路亦异于地理志又残本简州属县有新津而地理志则属崇庆州达州属县有彭水而地理志则属绍庆府夔路属县有永康而地理志不着是名而考之金史地理志则为崇庆州之故县 【灌州旧名永康军亦不属于夔路】 其不同二其尤可异者残本卷七百九十二为江浙行省之常州路全书既为一千三百卷则常州路之下尚有五百余卷依元史地理志所纪诸省次第求之江浙行省之后次以江西湖广征东三省此三省所隶诸路府州无论如何之多决不致占五百卷之篇幅是其诸省次第不能悉以元史地理志为准审矣据秘书监志所纪至元大一统志第一次稿为四百五十册 【至元三十一年无卷数】 续修之稿为四百八十三册 【大德四年】 七百八十七卷凡增三十三册而续编云南等处图志五十八册 【大德二年】 辽阳等处图志并大一统全部目录八册 【大德三年】 或在所增册数之内由是言之则续修之云南辽阳等省似叙列他省之后而原定之卷数不变至其后又由七百八十七卷增至一千三百卷恐系以一卷分为数卷如残本之鄜州分为三卷葭州分为二卷而原稿祇作两卷是也 【元史地理志附录西北安南诸地大一统志未必遗而不载此亦卷数增多之故】傥大元一统志叙列诸省之次第一如元史地理志则其全书未必即为一千三百卷何以明之卷七百九十二既为江浙行省之常州路至卷八百五十江浙行省大略可毕则其后之江西湖广征东诸省至多不过一百五十卷全书适满一千卷或此为至正付刊时复位之卷数果如此说则国史经籍志所纪之卷数未必无据 【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仍以一千卷著录恐本此说】 不得专据秘书监志以稽其误此又存疑待决之一事已元史地理志之次第或系依据经世大典惟原书已佚无从考见今次辑本仍从地理志者为取便于省览耳元史地理志以肇州为乃颜故地遂系于乃颜分地广宁府路之下然肇州之地尚远在东北去广宁绝远今据辽东志满洲源流考所引大一统志佚文已云金上京之北曰肇州 【或曰黄龙府之北】 而地理志谓大一统志不载此州者盖仅见其名于开元路上京故城之下而不着元代所属所领之详不得列为经制之州故谓为不载耳此亦为与元史地理志有所异同之一事 ●八 与明一统志之异同 明修一统志义例一仍元大一统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略言之浙江汪氏所献书内尚存原刊本 【大一统志】 二卷颇可以考见其体制知明代修是书时其义例一仍元志之旧故书名亦沿用之明惠帝建文中曾修寰宇通志尚有残本流传惜未之见其义例亦必略依元志成祖恶其书成于惠帝乃命改修一统志至英宗天顺八年始成书试就其义例与元志一比较之元大一统志之目凡十已如前述而明一统志之目则为二十建置沿革 郡名 形胜 风俗 山川 土产 公署 学校 书院 宫室 关梁 寺观 陵墓 祠庙 古迹 名宦 流寓 人物 列女 仙释于京师南京等处则增三目城池 山陵 苑囿明志之建置沿革形胜风俗 【元志并称风俗形势】 山川土产古迹名宦人物仙释悉同元志所无者惟坊郭乡镇及里至二目耳明志所谓宫室关梁寺观陵墓祠庙诸目虽为元志所无然皆括于古迹一目之中至公署学校书院则残本中概未之见流寓列女元志或有其目而未具于残本不敢臆决至里至一目虽为明志所无而实分注于诸府 【及直隶诸州】 之下特不如元志具四至八到之详耳抑元志之胜于明志者不在此也吴骞氏跋大一统志残本曾论及此元大一统志于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古迹形势人物风俗土产之类网罗极为详备诚可云宇宙之巨观堪舆之宏制矣惜乎明初修元史者编纂草草而地理一门尤为疏略苟凭此志为权舆更加之检核庶几在宋辽金之上乃竟不知出此何欤迨永乐中诏修一统志迄于天顺五年始克成编大都不过剌取元一统志之什一而其间挂漏舛讹又不可胜计即如各府州县废置沿革一门元一统志正文既详复取古今地理各书参互考证而细注其下明一统志尽变正文为小注仅仅摘取数语其余槩从割弃虽沿革且都未备岂复知有所谓考证哉瞿氏铁琴铜剑楼书目亦论及元一统志云其书分县编次纪载分明不同明一统志之府县合并也今考元志之体系以每路每府所辖之州 【或直辖各县】 及行省直辖之州为编次纪载之准 【瞿氏谓为分县编次尚有未审】 事简者一州一卷事繁者一州有多至三卷者 【据残本】 以视明志以府为主合并各州县而纪载之诚不可同日语故其书繁于明志几十倍而卷数多至一千三百吴氏谓为宇宙之巨观堪舆之宏制洵不诬也大抵修志书者往往后胜于前明志取材或有增于元志之处然明时之府实等元代之路明志既以府为编次纪载之准势必取元志之若干州为合并之纪载原书所叙势难悉取于是割弃大半摘取数语此又明志不能胜于元志之一因也明志于形胜风俗二目引用大一统志者皆注元志二字前已言之矣然此二目中所引之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诸书亦多为元志所引用试观残本可以知之凡元志于风俗形势一门系语必注所出他目则不尽然明志仿之故于形胜风俗二目亦悉注所出也抑明志于他目中取材于元志者几不可偻指试取残本所存诸州与明志作一比照可知鄙说之不诬大一统志残本一 均州古迹三王城 寰宇记云此乃前汉末王康王常王凤三人所筑各自有一城今遂号为三王城金泉 在州治治平元年王齐作记宦迹曹翰 宋太祖征蜀以翰为均州剌史凿山开道商旅以济诏翰兼转运使明一统志卷六十 襄阳府 【所属有均州】古迹三王城 在均州前汉末王康王常王凤三人各筑一城故名山川金泉 在均州治宋王齐作记名宦曹翰 【宋】  初征蜀时为均州剌史凿山开道商旅以济诏兼转运使而粮馈不乏大一统志残本二 房州山川房山 在房陵县西三十里四面有石室似房因名寰宇记云定山 吴鲁漫录云房陵定山有朱仲子园三十六所建鼓山 在房陵县袁崧记云登勾将山见马鬣建鼓嶷然半天元和郡县志与马鬃山相接冬夏积雪龙祗山 在竹山县南二里古老相传昔有道士王若冲于此山服柏叶白日升天明一统志卷六十 郧阳府 【所属房县即元房州】山川房山 在房县西南三十里四面有石室如房定山 宋吴曾漫录云房陵定山有朱仲子园三十六所建鼓山 在房县东南袁崧记云登勾将山见马鬣建鼓嶷然半天元和郡国志建鼓与马鬃山相接冬夏积雪龙祇山 在竹山县南二里旧传道士王若冲于此山服柏叶上升据上举诸例可知明志取裁多仍元志之旧而稍事翦裁且所取者祇为原书十之一二又因明志并若干州之纪载为一府势难尽取任意割裂遂使元志旧有之眉目不可尽见殊可惜也或谓明志成书而大一统志以亡余谓大一统志原书虽亡犹可藉明志存其厓略不得以所存仅原书十一之比遂厌薄以为不足观耳 ●九 余论 余前托南满医科大学教授福克司先生自北平图书馆钞得大一统志残本十四卷存于箧中者数年继又同安君文溥将羣籍中引用是书之佚文悉为辑出定为辑本四卷最近又由日本岛田好杉村勇造二氏钞寄残帙各一叶更因读青山定雄氏之作而钞得宋元书影之一叶于是又将残本编成十五卷前后凡经数年之岁月始克成书附辽海丛书以印行焉残本辑本之善盖有数端可得而言上征总录郡国之书以唐代之元和郡县志为最古宋初之太平寰宇记为最详至元丰九域志既患记载之略舆地纪胜亦未备九州岛之全后来有作断推是书明清二代虽仍其例续修而不如其美备是以好古之士颇以未见全帙为憾今兹所得残本虽祗全书之百一而其义例若何内容若何分疏之明取材之备皆可藉此考见实等尝鼎一脔不同过门大嚼此残本之善一也当永乐大典全帙在日傥有好古之士如徐松之辑宋会要将各韵中引用是书之遗文佚句一一为之辑出未必不能排比成帙惜全帙今已毁散无可着手犹幸羣籍中尚有遗文佚句可采今既辑为一编实足以弥残本之阙况至元大一统志成书之后大德中又得辽阳行省图志续编成书今观辑本中辽阳行省一卷取材至为繁富且皆辽金故事为他书所绝无者其一字一句皆可珍若拱璧是皆由所进辽阳图志得来其它各省亦复类是此辑本之善二也夫古代之图经地志亡佚者多矣常璩华阳国志专志巴蜀偏而不全犹为时人所珍以其难得故也唐贾耽之贞元十道录成书在元和郡县志之前义例颇精而全书久佚今人求其遗文佚句欲如元志之多已不可能况下于此者乎试观钱吴二氏所见之残本犹多于今日所存之数倍仅时阅百余年亦在若存若亡之列及今不图俟诸来日非惟残本难求即遗文佚句之综辑亦非易事有心之士其可忽诸此残本辑本之校印所以不可缓也私意大一统志之全帙诸家既无著录当不复存于斯世惟见存残帙决不仅此十五卷德国尚有残帙即其明证度海内外之藏书家必有视为枕秘深固闭藏不肯出以示人者深愿读余此文肯出而公诸世人则此考不为徒作此犹就本书言之也至其遗文佚句见永乐大典残卷者尚未暇一一辑出其它羣籍亦必有之是则残本辑本皆不能以今所刊者为限又有待异日之增补矣 大元大一统志考证 ◇大元大一统志附录◇ 元史秘书监志经世大典序录齐乘序文渊阁书目菉竹堂书目国史经籍志续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传是楼书目千顷堂书目居易录潜邱剳记补辽金元艺文志元史艺文志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