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方志之书 见载于史书艺文志者

方志之书,见载于史书艺文志者,始于《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新元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均列于地理类,未有别立方志一门。《清史稿·艺文志》地理类有都会郡县之属,载方志三百五十六种,大抵为官修之志也。而《千顷堂书目》所收方志,有一千六百多种,《古今图书集成》内录方志,约计一千四百数十种,可知方志卷帙之浩繁矣。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执事者于方志,厌其芜滥者多,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仅收四十七种,又杂志及存目一百数十种。考方志之载于公私书目,而独立一门者,始自《通志·艺文略》地理类,有郡邑之属,图经之属。《国史经籍志》地理类,有图经一门,《万卷堂艺文目》地理类有方州志一门,《澹生堂藏书谱》图书类有省会通志、郡邑志二门。迄清末缪荃孙编《学部方志目》,始有方志专目之书,瞿宣颖撰《方志考稿》,又有提要之作。自后数十年间,方志目录之书多矣。或为考索存轶,或为著录藏书,竞为新异。近人朱士嘉汇集全国今存方志,编为《中国地方志综录》,共有七八千种。 观今存方志,由于编纂者之学识参差不齐,往往高下悬殊;故其书有纯有拙。然大率芜滥者多,纯于史法者少;要不失为可备考之资料,即使有芜滥之偏,亦皆足以参考也。举凡方志中省府州县之建置沿革,职官典制,风俗物产,农业水利,人物艺文之类,由于各级方志纂辑之时,因地近知征而易核,故能迹真翔实。虽其有详有略,或核或谬;则撷信实,弃虚构,皆可以为当世建设所致用也。清初顾祖禹纂《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纂《天下郡国利病书》,大抵取材于府县方志,凡一国之疆域山川郡邑形势、典章制度、风俗物产、屯田赋役、战守成败、兵马刍粮之事,及河漕堤塘水利之兴废,皆究厥本源,汇于一书,可以详其利病之所在者也。由是后来学者,乃知方志中蕴有可备考之资料。其初则用之于考证经史,及国家经济利病之所在,如朱彝尊《日下旧闻》,钱大昕《辽史拾遗》,陆心源《宋史翼》,间亦取材于方志。陈垣专取材于《至顺镇江志》,作《元也里可温考》,张星烺援引闽、粤方志,成《斐律宾李马奔之真人考》,沙彦楷以宋、元、明方志所列秦、汉古舆图,考定《禹贡》三江源委,作《江湖五考》一书。由是世之学者,乃知方志中蕴有经史所未载之史料焉。方志中非惟蕴有丰富之史料,其于天文地理经济等资料,亦蕴藏丰富,尤为经史之书所无焉,则正待后来者之所启发耳。近来学者,为国家建设所需之资料,对方志颇注意,方志目录之编辑,不下数百种,方志资料之纂录,亦在兴起。至于考方志资料之真伪,述山川郡邑形势之扼要,物产矿藏之所在,以及历代方志体裁之因革,则未有作者。惟瞿氏《方志考》,仅成六篇,述及八省,只考修志源委,论纂辑工拙,且其所录多为习见之书。又观今公私藏家所编方志目录,仅著书名卷数撰人版本而已,且以书名不似方志之地志书,往往摈弃不录。以故余久有志于方志提要之作。提要则可以概述一书之内容,至于山川郡邑古今之沿革,一郡一邑物产之所著名者,以及历来方志体裁之因革,与夫修志者,手裁之优劣,皆可简括而说明之。然方志卷帙繁浩,势难尽录,固非一人一手之所能为。然观古人著书,贯彻终始而成一家之言,亦非众手之所能作也。且余才疏学浅,虽蓄有此志,自忖不免狂妄。惟以有志竟成之教为愿,不惜劬劳,不稽及时刻,公退之暇,每阅稀见之方志及著名志书,摘其书内核要,先于上海地区公私藏家,录得几百十种,著成提要。复又征求于外地,北至北京,南至天一,近在苏、宁、杭、嘉诸地,亲往访书,如此历二十余年。余于方志之学亦略有所知。著成提要约计一千一二百种,编为十五卷,首一卷,名曰《稀见地方志提要》。 《稀见地方志提要》虽未尽收今存之志书,而每省之通都名郡邑,则绝少遗弃,尤于书名不似方志,诸家目录遗漏者、稀见者,《提要》著录之。历代方志体裁及各级地区之方志,《提要》皆无遗漏,例如侨立志书、编年体地志、纪事本末体地志、赋体地志、骈俪文地志等,今行诸家方志目录,不辨方志体裁,大抵摈弃不录,《提要》则每一志类、每一体裁,皆有著录,可以考见历代方志之变革焉,于《提要》之《例言》一一详述说明。至于宋、元、明有名之方志虽存者不多,前人已作提要考证者,而今毋须作补正者,《提要》不再尽数著录矣。《提要》于方志书中内容资料,只能撷其核要,以资阅者。至于资料之真伪,核实虚妄之辨别,则赖各业专家自行考证。然于方志中虽一图一表,《提要》作者视为可撷取者录之。例如,顺治《河内县志》卷前列《大禹覃怀底绩图》,乾隆《宜川县志》之《壶口古图》,嘉靖《徽州府志》列秦、汉鄣郡古图,表如《建康表》之例。又如历代疆理之制,清有分县,而不列职方之制,惟行于甘肃一省,穷僻之邑。而宝山分县《江东志稿》,初稿始于乾隆时,乃知毗连松、沪繁富之区,亦有分县,非惟限于甘肃一省焉。《宣统泰州志稿》详载商会农会之创设开始,清代有此制矣。至于物产之变迁,方志每载唐、宋、元、明、清时矿冶之业,而稀有金属之蕴藏,前人未知此学,方志记蕴地生物之状况,可以推测焉。如《长兴县志》记乌瞻山,乌过其地,必高飞俯首,昔有道士炼丹于此。又如光绪《苗栗县志》物产类附《潢案》一篇,记光绪丙子,募西士为工师,设机械开井炼油,而与西士争讼之事。成化《湖州府志》载,绢紬绫纱,惟郡城中织之,其外具无。考清代湖紬,机杼之家,偏于村野,而反郡城中则无织紬之家。此乃工业集中于城,或分散于乡之变迁也。成化《府志》又载“笔出归安县之善琏村,昔有冯应科、陆颖,皆善制笔,近时王古用所制亦妙”。而近二三百年来,则推郡城之王一品所著最佳,以此可考古今商品之变迁也。兹序言略举此数端,以见稀见方志,有不易征之资料存也。陈光贻记。 ●凡例 例言 一、吾国自汉魏以来,说地理者多矣。以审乎天下形势,而视乎山川之脉络,关乎都邑。由是撰述方志,竞为新异矣。自宋以来,犹存方志之书,不下万种。然不出于官修、私纂二类,体裁亦各殊。皆可以考镜列代州域之形势、山川之脉络、货物之所产,以及采获旧闻古迹,莫详于此。然其书体裁因革,纪载疆理,历代不同,非以目录可以注明之,惟作提要可以述其因革之变,综其源委之所由。而方志卷帙浩繁,不胜尽录,只可择其版本稀见,与定例笔墨之优异,或取材之独到,为方志之重要者录之,本书取名曰《稀见地方志提要》。 一、清雍正时苏州府学教授储元升有言曰:“地志有四,曰一统志,曰通志,曰府志,曰县志。就其中惟县志为地未甚广,纪载较详。”储氏所举,不过方志体类中十之二三耳。如关、镇、军、道、卫、所诸武官亦皆修志,盐井盐场,有提举所修之志,土司司所,有土司所修之志,乡镇有村镇之志。或其书以山川岛屿地域等名者,而记一方一域之疆域、山川、天文、历史、经济、人物、艺文者,亦为方志耳。计其种类,有一统志、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关镇军志、道志、卫所志、土司司所志、盐井盐场志、乡镇志、乡土志、侨置志等,兹分述如下:一统志即总志,是为一国之志,综录一国郡县志书而成也。唐《元和郡县图志》,体裁宏备,《四库全书》列于地志之首,郡县修志,必用其体例,方志体裁,亦臻完备,总志方志遂密切相关矣。总志规范,为一国疆理之制,方志规范,为一省一郡一县之疆域;欲明一省一郡一县之疆域,焉可不明一国之疆理乎,本书故列总志于卷首。总志为记一国地理之书,其编纂因各取所需,或专载舆图,或专记舆地、山川,或专述天时、物产、胜迹,或记寰宇通衢,或为商贾游览之所用。其书为载一国疆域者,本书皆择要著录。 通志亦称省志、大志、全志、省图经,其大抵始于明时。宋有路图经、路会要,清人之《满洲源流考》《柳边记略》《吉林外记》《黑龙江外记》《蒙古地志》等,亦皆为记一省事物之书也。省之设,盖自元置行中书省始,明、清之布政司,亦管理一省之行政。通志则为明、清时巡抚或布政使所修,而执笔者,大抵为学政;亦有出于总管二省之总督所主修者也。如《盛京通志》,为盛京府尹所修之志,而统记关外今三省地域。因清于光绪前关外未设行省,仍其旧制,以盛京昂邦章京所管辖焉,故盛京修志,亦称通志。 府志,或称郡志,是为知府主修之书。府之由来,唐制大州曰府,隶于道。宋制隶于路,元制隶于行中书省,府下隶于道或路,明、清隶于布政司。而明制以应天、凤阳、顺天三府直隶南北两京,清初亦以盛京、顺天直隶京师,设官称曰府尹。府尹所修府志,其大抵用都会志例,与知府所修府志有异。又私纂之郡府志书,与官修府志体例不一,如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吴履震《五茸志逸随笔》、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名异体殊,不过记一郡之人物掌故耳。 州志,是为知州所修之志,元、明、清制,以邑之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州隶于府,亦有隶于道于省,或领县,或不领县。盖州之名,由来远矣;古之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此尧时之九州也,舜增为十二州,犹今之一省。秦并诸侯置郡邑,魏晋六朝均设州,统辖郡邑。隋初罢郡置州,后又罢州置郡。唐初改郡为州,后又改州为郡,唐、宋之制,置州犹如明、清之一府也。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