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晋 葛洪 撰 景辽宁图书馆藏绍兴二十二年荣六郎刊本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晋 葛洪 撰 景辽宁图书馆藏绍兴二十二年荣六郎刊本之十七两汉博闻十二卷 宋 杨侃 撰 景北京图书馆藏干道八年吴郡胡氏刊本之十八周易注疏十三卷 唐 孔颖达 撰 景北京图书馆藏南宋刊本之十九陆士龙文集十卷 晋 陆云 撰 一九八六年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之二十石田先生文集十五卷 元 马祖常 撰 景北京图书馆藏至元五年刊本之二十一昆山杂咏三卷 宋 龚昱 辑 一九八六年景北京图书馆藏开禧丁卯(三年)跋刊本之二十二骆宾王文集十卷 唐 骆宾王 撰 一九八六年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之二十三王荆公唐百家诗选残九卷 宋 王安石 辑 一九八六年景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刊本嘉佑集十五卷 宋 苏洵 撰 一九八七年景上海图书馆藏宋刊本东观余论二卷 宋 黄伯思 撰 一九八七年景上海图书馆藏嘉定中刊本忠文王纪事实录五卷 宋 谢起岩 辑 景北京图书馆藏咸淳七年跋刊本之二十七尚书正义二十卷 唐 孔颖达 等奉敕撰 景北京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之二十八育德堂奏议六卷 宋 蔡幼学 撰 一九八六年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之二十九离骚草木疏四卷 宋 吴仁杰 撰 一九八六年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之三十巨鹿东观集十卷 宋 魏野 撰 一九八七年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之三十一唐柳先生外集一卷 唐 柳宗元 撰 一九八七年景北京图书馆藏干道元年吴兴叶氏刊本之三十二陶靖节先生诗四卷 坿补注一卷 晋 陶潜 撰 宋 汤汉 注 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之三十三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十二卷 坿释文一卷 汉 何休 学 唐 陆德明 撰释文 一九八八年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之三十四南华眞经十卷 晋 郭象 注 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之三十五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峯书集传六卷 宋 蔡沈 撰 一九八七年景北京图书馆藏淳佑十年金华吕遇龙刊本之三十六无为集十五卷 宋 杨杰 撰 一九九一年北京中华书局用北京图书馆藏南宋刊本景印之三十七新序十卷 汉 刘向 撰 一九九一年北京中华书局用北京图书馆藏南宋刊本景印之三十八礼记二十卷 汉 郑玄 注 一九九二年北京中华书局用北京图书馆藏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刊本之三十九周礼十二卷 汉 郑玄 注 一九九二年北京中华书局用北京图书馆藏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刊本景印之四十新定三礼图二十卷 宋 聂崇义 集注 一九九二年北京中华书局用北京图书馆藏淳熙二年镇江府学刊本景印之四十一新刊剑南诗稾二十卷 宋 陆游 撰 一九九二年北京中华书局用北京图书馆藏淳熙十四年严州郡斋刊本之四十二兰亭续考二卷 宋 兪松 辑 一九九二年北京中华书局用北京图书馆藏淳佑四年俞氏刊本景印之四十三营造法式残五卷 宋 李诫 撰 一九九二年北京中华书局用北京图书馆藏宋平江府刊本景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卷一 经部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易类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於风谣,《礼》寓於节文,《尚书》、《春秋》寓於史,而《易》则寓於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於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於左。 △《子夏易传》十一卷(内府藏本)旧本题“卜子夏撰”。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刘知几议曰:“《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深以为疑。”司马贞议亦曰“案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缪多矣。又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云云。是唐以前所谓《子夏传》,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又称:“今号为《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案弧唐末为大理寺评事,有《素履子》,别著录),是唐时又一伪本并行。故宋《国史志》以《假托子夏易传》与《真子夏易传》两列其目,而《崇文总目》亦称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经义考》,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皆今本所无。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应麟乃南宋末人,何以当日所见与今本又异?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