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牡丹亭》曲本有艳句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牡丹亭》曲本有艳句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此原本于《大学》「如好好色」之意。余谓:今日人心之失真,即于冶游、赌博、嗜欲等事,亦可见一斑。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余曰:「古之嫖者为己,今之嫖者为人。」○公利私利余随张文襄幕最久,每与论事,辄不能见听。一日,晤幕僚汪某,谓余曰:「君言皆从是非上着论,故不能耸听。香帅为人,是知利害不知是非。君欲其动听,必从利害上讲,始能入。」后有人将此语传文襄耳,文襄大怒,立召余入,谓余曰:「是何人言余知利害不知是非?如谓余知利害,试问余今日有偌大家事否?所谓利者安在?我所讲究者乃公利,并非私利。私利不可讲,而公利不可不讲。」余对曰:「当日孔子罕言利,然则孔子亦讲私利乎?」文襄又多方辩难,执定公利私利之分,谓公利断不可不讲。末后余曰:「《大学》言:『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然则小人为长国家而务财用,岂非亦系言公利乎?」于是文襄默然让茶,即退出。今日余闻文襄作古后,竟至囊橐萧然,无以为子孙后辈计,回忆昔年公利私利之言,为之怆然者累日。 ○权张文襄尝对客论余曰:「某也知经而不知权。」余谓文襄实不知所谓权者。盖凡所以运行天地间之物,惟理与势耳。《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理之全体也;器者,势之总名也。小人重势不重理,君子重理不重势。小人重势,故常以势灭理;君子重理,而能以理制势。欲以理制势,要必知所以用理。权也者,知所以用理之谓也。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所谓可与适道者,明理也;可与立者,明理之全体而有以自信也;可与权者,知所以用理也。盖天下事非明理之为难,知所以用理之为难。权之为义,大矣哉!譬如治水,知土能克水,此理也。然但执此理以治水患,则必徒为堵御之防。如此,水愈积愈不可防,一旦决堤而溢,其害尤烈于无防也。此治水者之知经而不知权也。知权者,必察其地势之高下,水力之大小,或不与水争地而疏通之,或别开沟渠河道而引导之,随时立制,因地制宜,无拘拘一定成见,此之谓知所以用理也。窃谓用理得其正为权,不得其正为术。若张文襄之所谓权,是乃术也,非权也。何言之?夫理之用谓之德,势之用谓之力。忠信笃敬,德也,此中国之所长也;大舰巨炮,力也,此西洋各国之所长也。当甲申一股,清流党诸贤但知德足以胜力,以为中国有此德必可以制胜于朝廷,遂欲以忠信笃敬敌大舰巨炮。而不知忠信笃敬,乃无形之物也;大舰巨炮,乃有形之物也。以无形之物,攻有形之物,而欲以是奏效于疆场也,有是理乎?此知有理而不知用理以制势也。甲申以后,文襄有鉴于此,遂欲舍理而言势。然舍理而言势,则入于小人之道,文襄又患之。于是,踌躇满志,而得一两全之策,曰为国则舍理而言势,为人则舍势而言理。故有公利私利之说。吾故曰:文襄不知权。文襄之所谓权者,乃术也,非权也。 ○廉吏不可为有客问余曰:「张文襄学之不化,于何处见之?」曰:「文襄自甲申后,亟力为国图富强。及其身殁后,债累累不能偿,一家八十余口,几无以为生。《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曰:『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身本也,国末也。一国之人之身皆穷而国能富者,未之有也。中国今日不图富强则已,中国欲图富强,则必用袁世凯辈。盖袁世凯辈欲富其国,必先谋富其身。此所谓以身作则。《传》曰:『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文襄帅天下以富强而富强未见,天下几成饿殍。此盖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知有国而不知有民也。即此可见其学之不化处。昔阳虎有言:『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君子既欲行有教之政,又欲务财用,图富强,此其见识之不化,又不如阳虎。」○爱国歌壬寅年,张文襄督鄂时,举行孝钦皇太后万寿,各衙署悬灯结彩,铺张扬厉,费资巨万。邀请各国领事大开筵宴,并招致军界、学界,奏西乐,唱新编爱国歌。余时在座陪宴,谓学堂监督梁某曰:「满街都是唱爱国歌,未闻有人唱爱民歌者。」梁某曰:「君胡不试编之?」余略一伫思,曰:「余已得佳句四句,君愿闻之否?」曰:「愿闻。」余曰:「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座客哗然。 ○半部《论语》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子解「敬事而信」曰:「敬其事而信于民。」余谓「信」当作有恒解,如唐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犹忆昔年徐致祥劾张文襄折内,有参其起居无节一款,后经李翰章覆奏曰:「张之洞治簿书至深夜,间有是事。然誉之者曰夙夜在公,非之者曰起居无节。」按:夙夜在公则敬事也,起居无节则无信也。敬事如无信,则百事俱废,徒劳而无功。西人治国,行政所以能百事具举者,盖仅得《论语》「敬事而信」一语。昔宋赵普谓:「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余谓:此半章《论语》亦可以振兴中国。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