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退出
正之,1.9605ms
商城:正之
0 今依二本正之。 又为看旧宋藏者。 具录正文于左集。 《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 自法移东汉教渐南吴。 佛像灵祥充物区宇。...
1 今为此录悉改正之。 又胡之杂戎。 乃是西方边俗。 类此方有羌蛮夷之属。 何得经书乃云胡语。 佛生天竺。 彼土士族婆罗门者。...
2 且粗分判尚多参涉幸诸明士详而正之。 《小乘律阙本》 三十七部四十二卷 僧祇戒本一卷。 曹魏天竺沙门昙柯迦罗译(第一译)...
3 右二杂事同本异译其本并阙(静泰录云后秦昙摩蜱译十诵律译杂事问二卷宝唱录云后秦罽宾沙门昙摩耶舍译十诵律杂事一卷此之二说多是录家人名差误或即是前第一译者长房内典二录并云东晋所翻非秦代译依此二录为正房录又云昙摩译者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齐差殊甚要须善防护今藏中有五百问事经一卷有三十三纸亦明佛法僧物不得参涉事然名目不同莫知所以余录云出十诵律者即五百问经中明三十九夜受日等事即与十诵符同但以名目有殊未为克定后诸博见详而正之)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
4 非者正之。 《永嘉集》 大章分为十门。 慕道志仪第一。 夫欲修道。 先须立志。 及事师仪则。 彰乎轨训。...
5 不能尽考经论而校正之。 乃有束教者不信佛之微旨在乎言外。 语禅者不谅佛之能诠遗乎教内(始草书。 即云佛之所诠概见乎教内。...
6 复推而正之。 故为释氏之旧谱者。 因之以书。 此可详也孰谓不然。 评曰。 付法于大迦葉者。 其于何时。 必何以而明之耶曰。...
7 遂往正之。 既至会鞠多不在。 即坐其座。 鞠多之徒不测其何人。 皆愤然不伏。 遂驰报鞠多。 鞠多还见其师遽礼之。...
8 乃与正之。 非好辩也。 大凡万事。 理为其本。 而迹为末也。 通其本者故多得之。 束其末者故多失之。 若传法者数十贤圣。...
9 我正之。 其人安得解脱。 一旦遂以神通往之。 初一诣其有相宗所而问之曰。 一切诸相何名实相。 其众之首曰萨婆罗者。...
10 与天懿正之(亡当时为书之名)耶舍寻悠然独往庐山。 遂入灭于山中。 其后梁简文帝闻之。 因使臣刘县运往齐取其书归国。...
11 与天懿正之。 而杨炫之名系集亦云。 耶舍尝会此东僧昙启者于西天竺。 共译祖事为汉文。 译成而耶舍先持之东来。...
12 请以吾注正之)当远公之时。 达磨未至。 密传极证之说。 而华人未始稍闻。 庐山虽自得之。 辄发则骇众而谤生。...
13 何妨刊而正之。 故义净译场。 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余人。 次文润色也。 次则证义一位。 盖证已译之文。 所诠之义也。...
14 而吾欲正之。 正如孟子所谓一薛居州。 独如宋王何。 余岂有他哉。 但欲以公灭私。 使一切人。 以难得之身。...
15 邪者正之。 疑者决之。 迷者悟之。 尽大地人于一念中。 同得念佛三昧。 共证菩提不亦伟欤。 修净业者无吝慈悲。...
16 不能尽考经论而校正之。 乃有束教者。 不知佛之微旨妙在乎言外。 诸禅者不谅佛之所诠。 概见乎教内。 纷然自相是非古今。...
17 汝速宜磨灭改而正之。 无贻我羞之为愈也。 《辨佛法隐藏》 佛法者。 出世间之道。 无为之法也。 涅槃经云。...
18 什厘正之。 尝讲经草堂寺。 及朝臣沙门数千众肃容观听。 一日王谓什曰。 法师才明超悟海内无双。 可使法种不嗣哉。...
19 必有圣人出世纠正之。 今年期差满。 而一行推大衍数。 以纠数家之谬。 闳之言不诬矣。 愔亦以为然。 行复欲知黄道进退。...
20 颓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久选能者欲使正之。 以白帝师。 佥谓诸色之人岂无能者。 必以为识时务孰与公贤。 以诏授江浙等处释教总统。...

联系:
©2019/11/11-搜佛说(考据级搜索引擎)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仅提供商品信息搜索,商品需自行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