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46-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二-唐-李隆基

道德真經廣聖義節略   經名:道德真經廣聖義節略。原題《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四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按此書卷首《外傳》及正文內容,係據唐人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加以節略改編而成。改編者不知為誰,今暫據內容報定經名。其徐卷題均依原《道藏》不變。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卷之一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疏:道以虛通為義,常以湛寂得名。所謂無極大道,眾生正性也。而言可道者,即是名言,謂可稱之法也。雖復稱可道,宜隨機愜當,而有聲有說,非真常凝寂之道也。常道者,不可以名言辯,不可以思慮知,妙絕希夷,理窮恍惚。故知言象之表,方契凝常真寂之道。可道可說者,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疏:名者教也,前言可道,盛明於理,今言可名,次顯於教,真理既絕於言象,至教亦超於聲說。理既常道不可道,教亦可名非常名。欲明理教教理,不一不異也。然至道深玄,不可涯量,非無非有,不斷不常,而義有抑揚,教存漸頓,所以立常以破可,故言可道非常道。至論造極,處無可無不可。故《玉京經》云:無可無不可,思與希微通。   無名,天地之始。   疏:始,本也。虛無至道,陶甄萬物,二儀三景,何莫由斯。故指此無名,為物之本,無名足可言說,明矣。   有名,萬物之母。   疏:母有名迹也。重玄之道,本自無名,從本降迹,稱謂斯起。所以聖人因無名立有名,寄有名詮無名也。方欲子育眾生,令其歸本,慈悲鞠養,有同母義。   常無欲以觀其妙,   疏:妙,精微也。觀,照察也。其,己也。言人常能無欲無為,至虛至靜者,即能近鑒己身之妙道,遠鑒至理之精微也。   常有欲以觀其徼。   疏:言人不能無為恬淡,觀妙守真,妄起貪求,肆情染滯者,適見世境之有,未體即有之空,所以不察妙理之精微,唯睹死生之歸趣。前明無名有名之優劣,此顯有欲無欲之勝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疏:夫所觀之境唯一,能觀之智有殊,二觀既其不同,徼妙所以名異。   同謂之妙。   疏:玄者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有無二心,原乎一道,同出異名。異名一道,謂之深遠,深遠之玄,理歸無滯。既不滯有,又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   玄之又玄。   疏:有欲之人,唯滯於有,無欲之士,又滯於無,故說一玄以遣雙執。又恐行者滯於此玄,今說又玄,更祛後病。既而非但不滯於滯,亦乃不滯於不滯,此則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疏:門,法門也。前以一中之玄,遣二偏之雙執,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藥還遣,唯藥與病,一時俱消,此乃妙極精微,窮理盡性,豈唯群聖之戶牖,抑亦眾妙之法門。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疏:神奇臭腐,《莊子□知北游》篇黃帝謂知曰: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   長短之相形。   疏:鳧脛短,鶴脛長者,《莊子□駢拇》第八篇文也。   是以聖人。   疏:凡聖人者略言有五,第一得道之聖,太上老君、諸天大聖是也。第二有天下之位,兼得仙之聖,伏羲、黃帝、顓頊、少昊、堯、舜是也。第三有天下之位,無得仙之聖,殷湯、文武是也。皆廓清六合,不言升天矣。第四博贍之聖,無天下之位,周公、孔子,制作禮樂,垂範百王,而無九五之位,而皆具天地合德之美也。第五有獨長之聖,而無博贍之名,亦具上眾美者,謂伯牙、師文為鼓琴之聖,子卿、綏明能棋之聖,鍾期、延州知音之聖,韓娥、秦青謳之聖,龔叔、文摯智調之聖,離朱、師曠視聽之聖,張芝、鍾繇草書之聖,今之明者理天下之聖也。   萬物作而不辭,   疏:擊壤鼓腹者,《莊子。馬蹄》篇文也。   功成不居。   疏:日慎一日,《尚書》文也。夫功者,王功曰勛,輔成王業,若周公也。國功曰功,保全國家,若伊尹也。民功曰庸,施法于民,若后稷也。事功曰勞,以勞定國,若夏禹也。理功曰績,制法成理,若咎繇也。戰功曰多,克敵出奇,若韓信也。今明功者,玄功也,其功深遠曰玄,夫王者不妄於喜怒,則刑賞不濫,金革不起矣。不妄於求取,則賊斂不厚,供億不繁矣。不妄愛惡,則用捨必當,賢不肖別矣。不妄於近侍,則左右前後皆正人矣。不妄於土地,則兵革不出,士卒不勞矣。不妄於萬姓,則天下安矣。稠直如髮者,《詩□小雅□都人士》篇之文也。言情性密緻,操行正直,如髮之本末,無降殺也。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   疏:雲從龍,風從虎者,《易□乾卦》孔子解九五之辭。飛龍在天,能應感應眾物,故叙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各隨其類,自相應感,而况帝王升九五之位,萬國來庭?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此言水是陰,若流於地,必就於濕處。火是陽,若焚於薪,必就於燥處。言此二物無識無情,為氣相感,尚猶如此。又龍是水畜,雲是水氣,龍吟則景雲起。虎是威猛之獸,風是振動之物,虎嘯則谷風生。此二物有識有情,未若聖人降世,飛龍在天,聖賢相須,萬物交感,故廣陳其事爾。唐、虞在位,不乏元凱之臣,伊、呂升朝,自得台衡之望。唐者唐堯也,號陶唐氏,姓伊析,名放勳,幼有聖德,都於冀,年八十六,知子丹朱不肖,明揚側陋,廣求有德,遂舉舜而歷試之,聘以二女,用觀其德。二年禪舜。舜即位二十八年而堯崩,壽一百一十七歲,葬濟陰成陽里中。諡法翎善傳聖曰堯。舜,有虞氏,歷試二年,即帝位二十八年而堯崩,舜年三十而徵用,攝位二十八年,服喪三年,為天子五十年,巡狩南方,死於蒼梧之野,壽一百一十二歲,以其子商均不肖,命禹嗣位,葬於九疑之零陵。道學云堯為太微真君,舜為太極真君。元凱者,有八元、八凱。昔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 、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人謂之八元。肅,敬也。懿,美也。宣,遍也。元,善也。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隋飲、擣戭、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人謂之八凱。齊,中也。淵,深也。允,信,篤,厚也。愷,和也。此十六族,世濟其美,不隕其名,堯不信用,舉舜為堯臣,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五教者,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高辛帝之後,八元之苗裔也,乃稷、契、朱虎、熊羆之倫也。舉八凱使主后土,乃揆百事,莫不時叙,地平天成,高陽、顓頊之號,八凱,其苗裔也。及倕、禹、咎繇、益之倫也,咎繇字庭堅是矣。卨作司徒,五教在寬,高在八元中也。禹作司空,平水土,后土地官,禹在八凱中矣。內平者,內諸夏也。外成者,外戎狄也。舜舉十六族而天下理,外內和平。伊、呂者,伊即伊尹,生於伊水之上,空桑之中,佐殷為相,以輔太甲,謂之阿衡。其先伊摯,佐湯立社稷,致太平,伊尹之子伊涉,佐太甲之孫太戊,三臣之勣著於殷朝也。呂者太公望也,姓姜,字子牙,釣於磻磎,獲大魚,剖之得玉璜,中有兵鈴,子牙習之。年逾八十,周文王卜畋渭濱,其繇曰:非熊非羆,唯王者師,遂畋獲子牙,載之以歸。佐周有功,初封於呂,或封於甫。及克殷之後,乃封國於齊。召康公命太公曰:五侯九霸,汝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太公之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後桓公小白為諸侯盟主,至春秋之末,其臣田和遷齊康公于海上,乃奪其國焉。台衡之望者,天子置三公之官,以相三台。三台六官者,太尉、司徒、司空、太師、太傅、太保也。三台六星,上中下台各二星,在紫微星之南,以拱衛帝座,起文昌抵太微、天階,主三公九卿,士庶九州,色明而行列相類,則君臣和,法令平。從上台至‘中台,十六度,中台至下台,十六度,二星間相去半度,柝則為奢,狹則為迫,又上星主天子,中星主伯子男狄人,下星主卿大夫。小勾而明白,吉。搖動變色,凶。一星去,天下危。二星去,天下亂。三星去,天下不可理矣。太師者,師範一人,儀刑萬國。太傅者,教以德義。太保,保衛其身。太尉 掌武統兵,司徒敬敷五教,司空主平水土,謂斯三公上應三台也。阿衡者,阿,倚也,衡,平也。天子倚三公,以平正天下。   不貴難得之貨。   疏: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貴富者,此《莊子□駢拇》第八篇之文也。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義云:小隱於山,大隱於廛,未能絕欲,恐境所牽,仍栖遁山林,以避所見。及其澄心息慮,想念正真,外無撓惑之緣,內保恬和之志,雖營營朝市名利,不關其心,碌碌世途是非,不介其意,混迹城市,修損於修真乎。   虛其心。   疏:虛室生白者,《莊子□人間世》篇之文。   實其腹。   注:屬厭而止者,《春秋傳》自沒、汝寬諫魏武子之詞也。《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名也。天子有史官,諸侯有國史,楚謂之《禱杌》,晋謂之《乘》,魯謂之《春秋》。孔子述經,左丘明為傳,起周平王四十八年,魯隱公元年,太歲丁巳歲,星在降婁,當晋鄂侯二年,衛桓公完十三年,蔡宣公考父二十八年,鄭莊公寤生二十二年,曹桓公終生三十五年,齊僖公祿父九年,楚武王達十九年,秦文公四十四年,宋穆公和七年,陳桓公鮑二十三年,燕穆公十八年,乃《春秋》之始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太歲戊午,凡二百   四十二年,歷周一十四王,魯一十二公。行事當晋定公午三十一年,衛出公輒十二年,蔡成公怡十年,鄭聲公勝二十年,齊簡公嘉四年,楚惠王章八年,秦悼公十一年,宋景公頭曼三十六年,陳閔公越二十一年,燕敬公六年,吴夫差十五年,乃《春秋》獲麟絕筆之年也。其書凡三十卷,三十五萬二千二十五言,十九萬四千五百九十字,本十五萬七千九百六十六字解,晋征南將軍杜預,字元凱注。自沒汝寬者,《春秋》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獻子舒為政,以其子戊為梗陽大夫,今晋陽也。冬,梗陽有獄,戊不能斷,以其獄上於獻子。訟人之大宗,以女樂為賂,魏子將受之。戊謂魏子二大夫閻沒、汝寬曰:主以不賄聞于諸侯,若受梗陽之賄,貪莫甚焉。吾子必諫。皆許諾,退朝,待于庭。饋入,魏子召二大夫食,比置,三嘆。既食,使坐,魏子曰:吾聞諸伯叔,諺曰:惟食忘憂。吾子置食之間三嘆,何也?同辭而對曰:他人賜二小人酒,不夕食。饋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一嘆。中置,自咎曰:豈將軍食之而以不足,是以再嘆。及饋之畢,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止之,是以三嘆。魏子辭梗陽之賄。獻,謚也,武子則名顆,謚曰武。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