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030-东瀛识略-清-丁绍仪

  东瀛识略   清 丁绍仪 撰   ●序号 篇名   1 周序   2 自序   3 东瀛识略目录   4 东瀛识略卷一   5 建置   6 疆域   7 东瀛识略卷二   8 粮课   9 税饷   10 东瀛识略卷三   11 学校   12 习尚   13 东瀛识略卷四   14 营制   15 屯隘   16 东瀛识略卷五   17 海防   18 物产   19 东瀛识略卷六   20 番社   21 番俗   22 东瀛识略卷七   23 奇异   24 兵燹   25 东瀛识略卷八   26 遗闻   27 外纪   ●书籍简介  ●周序   凡人读书立说,咸思有裨于用。寻章摘句,固不足贵;即镕铸经史,发为伟词,而于朝章政典、今昔形势、闾阎风尚与夫因革损益诸端委,不能察微知著、洞悉利病,甚或喜新非故、专务严刻,昧大体而炫私智,纵言之娓娓动听,而用之适足害道,则亦等之卮言,君子无取焉。若杏舲丁丈东瀛识略一编则异是。丈昔游台湾,就所见闻,笔志而论列之,仅五万余言,而台事已包罗备具;意在厚民生、移习俗,防微杜渐,奠岩疆于磐石。彼时丈年方壮,坐而言者将起而行之。乃仕闽未久,擅责大吏,舆人为所愠,会中丞檄丈带兵解泉州围,指为违例夤缘,被劾去。知者咸为丈惜。然以丈之才而自甘永遁不复出,濂独深为斯民惜耳。是书久秘笥中,今值濂自台内渡,命加参订,且言将付之梓,供他日覆瓿之需。濂承乏鹿港、淡水近两年,簿书鞅掌,不克有所建树,亦不遑有所记述,愧无以副委嘱;请缀数语,用广丈意。夫瓿蓄酱器也,有物覆之,则酱不败。即小喻大,其为用也,乌可少哉?又岂小补已哉!质之通儒,当不以鄙言为谬。时同治癸酉春三月中浣,愚侄浚周式濂拜序。   ●自序   道光丁未秋,余以归妹至彰化;及冬礼成,省黄浣云师于台湾郡廨。时守台者父执同涧南太守适兼台湾道篆,嘱余襄理度支,并佐浣云师稽核台郡文册,勾留者八阅月。凡台事之堪资谈助者,入耳经目,辄笔识之,并附缀管窥所及,竟得八卷。内渡后,弃置箧衍,久不省记。戊辰夏,禧儿承乏噶玛兰;将行,因检录数条畀之。会张焕堂观察邀办通商笔墨,得于案牍中略稔时事,复墨数行于后。去岁归省松楸,次婿钟伟臣请任刊资;随遣佛奴三十辈来,爰即付之手民。古人言儒者胸怀当上下三千年、纵横一万里;今所识地不越千里、时不及二百年,而笔又冗弱,顾乃灾及枣梨,非敢谓足备志乘之采,聊供覆瓿而已。时同治十二年癸酉夏四月,丁绍仪识于福州寓庐。   书刊未半,资已不敷,禧儿又以邻封及民捐事横罹降秋,心情烦劣,谋食方艰;剞氏频催,力无以应。黄星樵妹婿惜其半途而废,慨然以番银三十枚见助,乃克告成。时已越秋徂冬,虹藏不见矣。绍仪又识。   ●东瀛识略卷一   无锡丁绍仪杏舲纂   建置   康熙二十二年夏,福建水师提督、后封靖海侯施琅,统师征郑氏,克澎湖岛;郑成功之孙克■〈臧上土下〉震慑归诚,纳所辟台湾地。朝议墟之。琅奏言地广而腴,且关系四省要害,宜留为外蔽,不可弃(时尚未知山东、天津、辽阳各口由台可以迳达,故云四省)。二十三年,圣祖断自宸衷,即成功所置承天府、总名东都、成功子经改称东宁者,设台湾府,隶福建布政使司,为入中国版图所自始。领县三:附府曰台湾、南曰凤山、北曰诸罗(今名嘉义)。雍正初,于诸罗以北设县一,曰彰化;厅一,曰淡水;改台湾县属澎湖巡检为通判,设澎湖厅。嘉庆间,又于淡水以北迤而东设厅一,曰噶玛兰。   台湾之称,于古无考。文献通考云:“澎湖旁有毗舍耶国,言语不通,袒裸睢盱,殆非人类”;颇与土番情状相似。然中国及东西洋人均未尝至,即明初郑和、王三保遍历东南洋,亦未言及有台湾也。嘉靖末,海寇林道干被都督俞大猷所逐,遁入其地;旋弃而之占城。万历间,奸民颜思齐自日本窜往屯踞,始有台湾名。明季,莆田周婴所著远游集以台湾为台员,殆闽音讹耳。台地有中土民,自道干、思齐始。思齐死,其党推郑成功之父芝龙为魁。崇祯初,芝龙就明抚,荷兰乃往筑城居之;故成功语荷兰曰:“此地本先人故物,当以见还”。荷兰战不胜,遂遁。郑氏据为巢穴,辟地渐广。今府县以台湾名,盖沿郑氏旧称,其义莫详也。   台湾县附府为治,本郑氏承天府地;康熙二十三年设知县、县丞、典史各一员、县学教谕一员。时改福建巡海道为台厦兵备道兼学政事,并设知府一员、海防同知一员、经历一员、府学教授一员,均驻县城;巡检二员,一驻新港,一驻澎湖。六十年,改台厦兵备道为台厦道。六十一年,添设满汉巡台御史二员,亦驻城中;每年一易,间有留任一年者。雍正五年,以学政归汉御史兼理;裁澎湖巡检,分澎湖地为厅治。六年,改台厦道为台湾道。九年,移县丞驻县属之罗汉门。十一年,增设府、县学训导各一员。乾隆十七年,定御史三年巡视一次,事竣即回;学政仍归台湾道兼理。二十六年,裁新港巡检。三十一年,以海防同知兼南路理番同知。三十二年,仍加台湾道兵备衔。四十七年,停巡台御史。五十二年,奉谕嗣后台湾道员著加按察使衔,俾得自行奏事。五十四年,改罗汉门县丞为巡检。   凤山县以邑有凤山名。郑氏设南路安抚司并万年州,治其地。康熙二十三年,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均同城;巡检一员,驻下淡水。雍正九年,增设县丞一员,驻万丹,管辖下淡水、枋寮等处;移巡检驻大昆麓。十一年,增设儒学训导一员。乾隆十六年,移万丹县丞驻阿里港。初,县治在兴隆庄,僻近海隅,甚荒落;县官治事,恒在相距十里之埤头街。五十二年,逆匪庄大田蹂躏县治,遂移驻埤头;改大昆麓巡检为兴隆巡检,驻旧城;并移阿里港县丞驻下淡水。嘉庆十一年,海贼蔡牵攻台湾,遣党陷埤头,颇有残毁。十五年,移回旧城。然埤头溪山环绕,烟户繁盛甲一邑。道光二十七年,议准仍移治埤头。   嘉义县先名诸罗,郑氏北路安抚司所治天兴州地,邑有猪朥山,以不雅驯,易称诸罗,因以名县;或言取义诸山罗列,非也。康熙二十三年,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儒学教谕一员,同驻城内;巡检一员,驻佳里兴堡。雍正九年,增设县丞一员,驻笨港;移佳里兴巡检驻盐水港。十一年,添设儒学训导一员。乾隆二十六年,移台湾县新港巡检为县属斗六门巡检。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围攻县城,绅民协力坚守几四阅月;高宗特改县名曰嘉义以褒之。是年添设县丞一员,驻斗六门;移原设巡检驻大武垄。   彰化县本诸罗县地。雍正元年,以土番相继归化,民居益繁,析县属虎尾溪北半线地方置县,名彰化;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儒学教谕一员,俱同城。九年,增设巡检二员,一驻鹿仔港,一驻猫雾梀;又分大甲溪以北地归淡水厅辖。十一年,添设训导一员。乾隆二十三年,增设县丞一员,驻南投社。三十一年,裁泉州府西仓同知,改设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一员,驻县城。五十一年,移理番同知驻鹿仔港,兼海防事。嘉庆二十一年,移儒学训导于淡水,移鹿仔港巡检驻淡水厅辖之大甲溪。   淡水厅本诸罗县地,以淡水溪得名。雍正元年,析隶彰化县,设淡水捕盗同知一员,驻彰化。九年,改抚民同知;划县属大甲溪以北地归厅辖,以竹堑地方为厅治;增设竹堑巡检一员,兼司狱事;又增设巡检一员,驻八里坌。乾隆三十一年,移八里坌巡检驻新庄。五十四年,改新庄巡检为县丞。嘉庆二十一年,又增设巡检一员驻大甲溪,移彰化学训导驻竹堑为淡水学训导。   澎湖厅屹峙海中,群岛参差环拱。隋开皇闲,虎贲将陈棱略地至澎湖,始见于史。元末置巡司。明初徙民漳、泉二郡,废巡司而墟其地。继而不逞者潜聚其中,推年大者为长,苫茅栖止,以畋渔为生。嘉靖间,都督俞大猷剿海贼,留偏师驻防,后设巡检守之;不久并裁。万历中,增设澎湖游兵。天启初,荷兰据焉;总兵俞咨皋擒其帅归,遂遁去。后为郑氏所据,设澎湖安抚司,倚为重镇。康熙二十二年,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往征,一战克之。二十三年,隶台湾县,设巡检一员驻守。雍正五年,裁巡检,改设通判一员,兼海防事,即以大山屿之妈宫澳为厅治。   噶玛兰厅本土番地,一名蛤子难;盖番语无定字,闽音相近致讹,后译正为噶玛兰。在台湾极北山后迤东而南,荷兰、郑民窃据时均未之及;即康熙闲台地内附后,亦止山前南自琅峤、北至鸡笼山止,初不知后山尚有沃壤。雍正初,社番向化,始附东螺各社输饷于诸罗。旋改属彰化,又转隶淡水。乾隆末,漳、泉二郡民潜往垦辟。嘉庆初,由头围渐开至五围及罗东、苏澳一带。十一年,海盗蔡牵窜至;民番协力御之,败牵众,缚贼十三人以献,始通于官。十二年,牵党朱濆谋夺罗东为巢,泊舟苏澳;总兵王得禄追至,败之。台湾府杨廷理抚绥民番而归,虑为盗贼觊觎贻后患,始议设官治理。十八年,设理番抚民通判一员、罗东巡检一员,同驻五围为厅治;又设县丞一员驻头围,兼稽察乌石港海舟出入。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