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447-藏山阁集选辑-清-钱秉镫

藏山阁集选辑 原集序跋 藏山阔文存 藏山阁诗选   弁言   清初桐城钱秉镫(字幼光;后更名澄之,字饮光,晚号田间老人)所著的「所知录」,纪南明闽、粤两行朝所闻所见事(两粤行朝止于永历四年十一月驻跸南宁);前据「荆驼逸史」所刊「三卷本」,已刊列于「文丛」第八六种。兹续得其「藏山阁集」(「龙潭室丛书」之一),一以同属南明的直接史料,一以并可补「荆驼逸史」本「所知录」之不足,特为选辑印行。   原集分为「藏山阁文存」六卷、「藏山阁诗存」十四卷,另加「田间尺牍」四卷;本书所刊,计分两部分:一为「文存」全卷,二为节编「诗存」为「诗选」。盖文取其全,因统属南明史料;诗在著者有杜陵「诗史」之自拟(见「文存」「生还集序」),乃选其「纪事之大者」(引用「所知录」「凡例」语)。至其另加的「田间尺牍」(详璱楼居士跋),纯为晚年之作,无与史事,故未选录。   本书原集湮埋于世者达二百余年,著者当年曾一再致意于刊行。其在垂暮之年「与姜在湄」书中云:『仆今年七十九矣,……所刻「田间易学」、「诗学」、「庄屈合诂」并诗、文二集,合得五种,所费不赀;先代许多关系文字俱不及刻,以俟后来阐幽耳』。所谓「先代许多关系文字」,当指「藏山阁集」(亦称「藏山阁稿」)而言。又「与姜奉世」书有云:『道积命卒「藏山阁」之刻,今已始事矣。……书固未能行世也』!「与休宁令廖明府」书又云:『尚有一集,亦已授梓;皆在贵乡(按廖系闽人)与岭南所作,未免略涉避讳,不便印行』。又「与王节安」书:『拙作付坊间,何法得推行』(均见「田间尺牍」)!按著者卒年八十有二,这些书札俱作于谢世前不久;可知原集当时虽尝付梓,但以「略涉避讳」,未能行世。据原集序跋,迄至光绪末年,始由龙潭室主、璱楼居士依桐城萧氏所藏钞本,连同「田间尺牍」一并刊行。著者所冀「阐幽」之愿,终于获偿;今日研究南明史者,亦得窥见部分原始资料,可云幸矣。刊本有序跋四篇,萧跋为其所藏钞本而作,余为刊行时所增;今特并置本书卷首,藉以觇知著者及原集的概略。   至于前刊「荆驼逸史」本「所知录」,原非足本。其「凡例」(前刊题作「自序」,误)之一所指「三疑案」以及「覆国之奸」(按后者指阮大铖),录中并无所纪;又其一所云「或无纪而但有诗、或纪不能详而诗转详者」之诗,在卷上「隆武纪事」中略存一二,余均末见。揆诸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所知录」除「荆驼逸史」所刊「三卷本」外,另有「六卷本」一种(新学会社据传钞本排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有清郑芝青手钞本,目分卷一「隆武纪年」、卷二至卷四「永历纪年」(上、中、下)、卷五「南渡三疑案」、卷六「阮大铖本末小纪」,与谢考「六卷本」所叙相合。钞本卷首并有徐时栋手题记:『「所知录」六卷一本,郑芝青手钞本也。同治七年,城西草堂徐氏收藏;明年八月重订。录中多载己作而不甚佳。……』。另有「城西草堂」、「柳泉书画」等印记。所谓「己作」,系指著者自己所附之诗;如上所述,这在「三卷本」中几全芟删。盖如傅以礼跋文所云:『分系诗篇,人亦疑有乖史体,故传本每多删削者』;「三卷本」即属此种删削本之一。但傅氏深知著者苦心所在,接续云:『不知钱氏本擅词章,所附各什,尤有关系。祗以身丁改步,恐涉嫌讳,未敢据事直书;不得已,托诸咏歌,藉补纪所未备』(见「华延年室题跋」)。这些诗作,今均于本书中见之。此外,两本相较,「隆武纪年(事)」一卷所纪正文相同,「永历纪年」「六卷本」分(上、中、下)三卷、「三卷本」并为两卷(这可能因删诗而减缩卷帙);至「六卷本」所列「南渡三疑案」与「阮大铖本末小纪」两卷,「三卷本」均删割无存。这被删割的两卷文字,亦并见于本书中;惟「阮纪」题称「皖髯事实」,稍为有异耳。因此,本书之选辑,并可弥补前刊「荆驼逸史」本「所知录」之缺失。(吴幅员)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另藏有「所知录」五卷本,清是亦居钞本;前四卷与「六卷本」同,卷五同列「南渡三疑案」、「阮大铖本末小纪」。但在「卷五」二字下注:『原本无卷数,以下附录』。换言之,原本「所知录」正文应为四卷,余为「附录」而已。附志于此,以备书志学者之参考。(幅员又志) 原集序跋   钞本跋(萧跋)   刊本序(一)   刊本序(二)   刊本跋   钞本跋(萧跋)   田间先生所著「诗学」、「易学」、「庄屈合诂」及「诗集」二十八卷、「文集」三十卷,均康熙二、三十年间昆山徐氏助资雕版苏州,先生躬自督工雠校,皆行于世。惟「藏山阁集」二十卷,据先生与廖明府书,亦曾付梓;然未见人间藏有印本。惟二十年前,于先生族裔香圃茂才家见之,乃其大父白渠先生手钞也。前十四卷为古今体诗,内分「过江集」二卷、「生还集七卷」、「行朝集三卷」、「失路吟」「行脚诗」各一卷;起崇祯十一年(戊寅)、迄顺治八年(辛卯),凡一千零五十六首。卷十五至二十为书、疏、议、论及纪事、杂文,共二十五首(今刻「文存」,另分六卷)。是集诸诗,皆纪出处时事,无意求工;而声调流美、词采焕发,自中绳墨。虞山钱宗伯撰「吾炙集」,特多著录。先生「生还集」自叙云:『所拟乐府以新事谐古调,本诸弇州新乐府,自谓过之。五言诗,远宗汉、魏,近间有取乎沈、谢,誓不作陈、隋一语;唐则惟杜陵耳。七言诗及诸近体篇章尤富,皆欲出入于初、盛之间;间有为中、晚者,亦断非长庆以下比:此生平诗学之大概也』。其书、疏、议、论、书牍,皆论明季时政;杂文,皆纪南渡时事:皆有关于文献。生平经世之略,亦可于此见矣。   光绪己丑三月,桐城萧穆。   刊本序(一)   「藏山阁文存」六卷、「诗存」十四卷、「田间尺牍」三卷,桐城钱饮光先生遗着,同邑萧氏所庋之钞本也。犹忆幼时读方望溪文集,即稔先生为胜朝耆旧,与杜于皇辈同以诗名。其后复于国初诸家集中,杂触杂受,以得先生之言行。已而于吴中获见先生「易学」,知其演倪、黄绪余,为治「易」者别宗。先生暮年,尝躬至吴会刊所著诗文全集,鬻诸市以自供;故其致王节安书,有「拙作付坊间,何法得推行」等语。然则此椠当为先生刻全集时所自芟存之别本。盖其中多据事直书,且有忌讳语,易罹文网故也。   先生少有声闻,为当时江表诸布衣之一,与方密之诸人友善。明都既覆,福王由崧为马士英拥立于南京;阮大铖以阉党久锢之余,竟援马起用,挟「南都防乱檄」之憾,修怨东林,党祸甚炽;羼先生名于党籍,名捕四出;先生乃亡命三吴,幸免。俄而南京破,福王被执,先生因佐嘉善钱■〈扌秉〉起义兵。■〈扌秉〉,故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也;顾不崇朝,遇战即败死,先生又幸免。会闽中立唐王聿键,间关赴之。至则早为黄漳浦所荐;谒选,授推官,得吉安。值疆臣已前举人题补矣,乃改授延平。未几闽破,粤中立桂王由榔,先生复度岭走粤。连上二疏,请急经营江西以图恢复中原,引两汉关中、河内为喻。其言咸中历物之意,关于当时存亡大计至切;顾竟不见用。会集投奔诸臣廷试,先生得庶吉士、翰林院教习。居粤二年,亲见武夫悍恣、纲纪陵夷,大势已去,不可复为;重以孙可望挟封事起,内溃之势尤岌。先生乃引归,遂以文学著述终老,克享大年:此其生平之大略也。   尝谓明室之亡,讵非人谋之不臧耶?怀宗旧劳于外,习知天下险易、民生息耗,又复怀澄清之志,宜有拨乱反正之功矣。然因偏愎自用、好行小慧,以操切之术行政,遂为温、周诸奸所挟持,终其身末由觉悟;而当时贤人君子,则被杀逐、遭廷杖者接踵不绝,求跂息之安而不得。迨至国破之余,诸王踵起,救死不暇;犹搧党锢之余波,弃大谋而安晏毒。其时朝臣、镇将,又颠倒于恩雠我尔之痼见。弘光短祚,仅为宵人傀儡;其余小腆残腊,且蹙蹙于悍将骄卒之手,生息于其肘腋,虽欲蕲存,抑胡可得!顾今夷考其世,当时牧相百僚,实多贞干练事之人,皆中屏藩之选;下至里闬之士,怀忠信、笃道义,匹夫匹妇临危不改而致命遂志者项背相续,绝非历代末叶所及。本朝入关定鼎,其风流余韵犹能泽及百年,何其盛也!夫以如是之人材而终不获致安危扶倾之效,明室之亡,转如拉枯摧朽。此其原因虽甚驳杂,今为简语以明之:则从来专制之朝皆行迫狭酷烈之法,始也虽能凭假天然之力以振一旦,既也天然之力浸穷,乃至无复相假,朽索驭马,其势终必逸去而无幸。当此之时,虽有善者亦无如何。此里俗所以有「一姓不再兴」之谚,殆为专制言也。乌乎!世之君子观于明亡受祸之惨与夫今日大势之所向,而犹欲守一覕之见,师其成心以断制天下,斯非所谓「大惑不解、大愚不灵之至」者耶!   歙县汪德渊。   刊本序(二)   明政失纲,海内鼎沸,流贼陷京师,怀宗殉国;诸王拥行朝虚号,播越于江、浙、闽、粤间,卒以覆亡。呜呼!明之自蹙其国也。廷臣构于上,奄臣乱于中;贪鄙鲜耻之夫盈天下,泰然居民上,日从事脧削,民无以遂其生。及根本动摇、大命将去,虽有英君哲相起而图之,然亦无可为救。国家之民气,百年养之而不足,一朝丧之而有余;呜呼!此岂独有明一代然哉!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