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0 」按十六国春秋:灵为王赞所遂,弥为苟纯所败,乃谋降汉。 今年春,灵已在渊所,五月,弥乃如平阳。 然则二人先降汉已久矣,弥传误也。...
1 (《御览》九百七十二引作《十三国春秋》,《类聚》八十七引作《三十六国春秋》)   高句骊以千里马、生罴皮、障泥献于南燕,燕王超大悦,答以水牛、能言鸟。...
2 《十六国春秋》一百卷,魏崔洪撰。 《别本十六国春秋》十六卷,魏崔洪撰。 《蛮书》十卷,唐樊绰撰。 《钓矶立谈》一卷,不着撰人名。...
3 一、梁萧氏方等《三十国春秋》、魏崔氏鸿《十六国春秋》、宋刘氏恕《十国纪年》等书,皆分纪列传,体拟正史。...
4 《十六国春秋》云“姚苌与苻登战於高平,登败,奔於马屯山”,即此也。 其山南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 百泉县,上。...
5 秦史胡母敬曰:「是后五百年外,《十六国春秋》引无外字。 《太平御览》引有。 必有异人为大人者。 」及雄之王,祖世出自宕渠,有识者皆以为应之。...
6 鸡头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十六国春秋》云:“伪赵主石生不能守长安,欲西上陇,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为追兵所害。...
7 按《十六国春秋》,嘉兴四年,西/凉王李歆为且[沮]渠蒙逊战败于酒泉东怀/城(46),歆死国灭。 其弟恂为敦煌太守,与诸子弃/敦煌奔于北山。...
8 《十六国春秋》乞伏札子击吐谷浑,觅地於弱水西。 《元和志》弱水在删丹县南山下。 《括地志》蘭门山一名穷石,在删丹县西南七十里。...
9 《十六国春秋》,前凉复置,兼置郡。 西秦亦曰安固郡。 《地形志》无之,是县废也。 《注》引《十三州志》,县在郡南四十七里。...
10 』崔鸿十六国春秋(汤球辑本)前秦录所记略同,当是依据秦史旧文,因袭诬罔。 故刘知几史通曲笔篇云:『昔秦人不死,验苻生之厚诬。...
11 必谓纪书目为艺文志、载文章不得称艺文志,则如鲁之「春秋」但纪大纲,而后人之「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何以备载颠末也?...
12   渤海文王大钦茂嗣位唐遣内侍段守简如渤海册王为渤海郡王仍嗣其父为左骁卫大将军 【一作左金吾大将军】 忽汗州都督 【旧书】 敕曰念卿亡父素励诚节与善无征奄至殂谢兴言求往轸念良深卿是长男当袭父位宜全忠孝以继前踪今故遣使持节册命兼申吊祭册命文曰于戏王者宅中守在海外必立藩长以宁遐荒咨尔故渤海郡王嫡子大钦茂代承绪业早闻才干昔在尔考忠于国家爰逮尔躬当兹负荷岂惟立嫡亦乃择贤休问可嘉宠章宜及是用命尔为渤海郡王尔往钦哉永为藩屏长保忠信效节本朝作范殊俗可不美欤 【唐玄宗文集】 王拜命大赦境内改年大兴遣使随唐册命使入朝贡貂鼠皮千张干文鱼百口 【册府元龟 事在开元二十六年闰八月】 又遣使赴唐写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 【唐会要 事在开元二十六年六月】 自是数遣诸生入唐就学并通好新罗 【朝鲜历史】 日本入唐大使平羣广成自登州来假道归国王遣若忽州 【疑】 都督忠武将军胥要德云麾将军已珍蒙等护行且聘焉修旧好也二年遣优福子入唐谢恩唐授王特进太子詹事 【唐会要作天宝中故系于此】 日本使大伴犬养来报聘寻遣内雄等来学 【日本史作学问音声】 三年唐以平卢节度使领押渤海黑水两蕃使 【新书方镇表】 ...
13 ”但按《十六国春秋》有云:“闽永隆二年王廷钧取永平、顺昌二城。 ”则顺昌之名,不自南唐始有矣。 顺昌志乘起于何时,未可稽考,然据此志性鲁自序有云:“旧志义类不伦,统纪不明。...
14 杜阳编 十六国春秋 竹书纪年 李肇国史补 郦元水经注 三辅故事 酉阳杂俎 礼阁新仪 三辅会要 谯周法训 五经要义 许慎说文 ...
15 《十六国春秋》:时东夷、西域凡六十二国,入朝于秦,北尽大碛,置司隶于长安,秦州于上わ,南秦州于仇池,雍州于安定后并入司隶。...
16 册府元龟唐开元二十六年渤海遣使写唐礼及三国志三十六国春秋 通考渤海知书契习识古今制度为海东盛国诸番志新罗治法峻故少犯道不拾遗人知书喜学里有庠扁曰局堂处子弟之未昏者习书射其中三岁一试举人有进士算学诸科号君子国乐有二品曰库乐曰乡乐每受诏为谢表有文采...
17 原崔鸿《十六国春秋》一百零二卷,以晋为主,有表赞序例,体裁详备,集诸家的长处。 但该书到北宋中叶以后已散佚。...
18 若夫《国语》、《国策》二书,以国为别,而无复年月可寻,后世之书,惟陈寿《三国志》、崔鸿《十六国春秋》、路振《九国志》、吴任臣《十国春秋》,差可比拟,然亦乙部之支流,不得以大宗拟之矣。...
19 魏氏黄门侍郎崔鸿,乃考覈众家,辨其同异,除烦补阙,错综纲纪,易其国书曰录,主纪曰传,都谓之《十六国春秋》。...
20 诸伪十六家详见《外篇正史》篇崔鸿《十六国春秋》条。 韦昭洞纪韦昭即韦曜。 《吴志》《曜传》:孙皓收曜付狱,曜因狱吏上辞曰:"愚情缕缕,窃有所怀,贪令上闻。...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