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论衡,32.2265ms
0 《论衡》称孔子为诸子之卓,岂不然哉! 天下咸归依孔子,大道遂合,故自汉以后无诸子。 今考春秋、战国,诸子有门户者,举其宗旨,明其时会。...
1   大理 以上俱论衡   刘广世   作七兴   陈正叔   鲁国人光武时大官令谢承后汉书载   李仲芳...
2 ”王充《论衡》亦曰:“伏羲王,河图从河水中出,易卦是也。 伏羲得之,非作之。 ”则以八卦为河图,自昔已然。...
3 自顾炎武始著《音论》、《古音表》、《唐韵正》,而江永有《音学辨微》、《古韵标准》,戴震有《声韵考》、《声类表》,段玉裁有《六书音韵表》,姚文田有《说文声系》,苗夔有《说文声读表》,严可均有《说文声类》,陈澧有《切韵考》,而章炳麟《国故论衡》中论音韵诸篇,皆精绝。...
4 自顾炎武始著《音论》、《古音表》、《唐韵正》,而江永有《音学辨微》、《古韵标准》,戴震有《声韵考》、《声类表》,段玉裁有《六书音韵表》,姚文田有《说文声系》,苗夔有《说文声读表》,严可均有《说文声类》,陈澧有《切韵考》,而章炳麟《国故论衡》中论音韵诸篇,皆精绝。...
5 闭门潜思,《论衡》以修。 为州治中,自免归欤。 同郡友人,谢姓夷吾,上书荐之,待诏公车,以不行。 年七十余,乃作《养性》,一十六篇。...
6 以《尚书》为备,即王充《论衡》云:“或说《尚书》二十九篇者,法曰(疑北字误)斗与七宿。 四七二十八篇,其一曰斗矣。...
7 开封府浚仪有颉城,《论衡》云:学书讳丙日。 以《五行书》言,仓颉死丙寅也。 ○轩辕黄帝 《庄子》著轩辕氏后始有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氏,《六韬》亦著轩辕氏在骊连氏、赫胥氏之间。...
8 ’”汉王充《论衡》尝辨其谬,今录於左:   【《论衡道虚篇》】“世称尧若腊,舜若居,心愁忧苦,形体羸癯。...
9 姚氏于古文,自汉唐以来诸家,实尝究其源流,窥其奥妙,而深味其甘苦曲折之故,评量论衡,往往当于人心。...
10 《太玄》、《法言》、《论衡》有杂伪说,可择观之,然亦有今学说,可互证也。 十余日可毕。 又云周秦诸子宜读。...
11 如《竹书纪年》入于史部编年类,《逸周书》入于史部别史类,《国语》、《战国策》入于史部杂史类,《晏子春秋》入于史部传记类,《吴越春秋》、《越绝书》入于史部载记类,《孔子家语》、《荀子》、《孔丛子》、《新语》、《新书》、《盐铁论》、《新序》、《说苑》、《法言》、《潜夫论》入于子部儒家类,《握奇经》、《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入于子部兵家类,《管子》、《邓析子》、《商子》、《韩子》入于子部法家类、《黄帝素问》、《灵枢经》、《难经》入于子部医家类,《太玄经》入于子部术数类,《鬻子》、《墨子》、《子华子》、《尹文子》、《慎子》、《鹖冠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入于子部杂家类杂学之属,《白虎通义》、《独断》入于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论衡》、《风俗通义》入于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西京杂记》入于子部小说家类杂事之属,《山海经》、《穆天子传》入于子部小说家类琐记之属,《阴符经》、《老子》、《关尹子》、《列子》《庄子》、《文子》入于子部道家类,《楚词》入于集部别集类。...
12 王充譔论衡。 蔡邕私为谈助。 富禁之脔。 而国盛异人。 先生之惠流矣。 正德丙子夏四月既望。 铁桥道人南海黄衷序。...
13 ”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 怀疑之论,分析百端; 有所发擿,不避孔氏。 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14   王充著《论衡》,中土未有传者。 蔡中郎至江东得之,叹为高文。 恒秘玩,以为谈助,及还北,诸公觉其谈更远,检求帐中,果得《论衡》一部。...
15   昔蔡邕至会稽,读赵晔诗细,叹息过《论衡》。 《论衡》今传诗细不可见,岂书之存亡,有幸不幸耶?   任子虽因父得官,然顾作为何如?...
16   王充论衡,虽称辨博,足为谈助,其文法大类褚先生,酷似宋、元中一村学究,重复累赘,绝无两汉气味。...
17 然汉儒谓二十八篇应二十八宿,语见《论衡》、《正说篇》。 又《汉书》、《刘歆传》言博士以尚书为备。 (文选本误作不备。...
18   〔论衡〕急行无善歩。 捉住少和声。 〔西京杂记〕枚乗、文章敏疾、而有累句。 故知疾行无善迹矣。 〔唐书朱敬则传〕作急趋者无善迹。...
19   木囚,《论衡》言,李子长为政,欲知囚情。 以梧桐为人,象囚之形,凿地为臼,以芦苇为郭,藉卧木囚于其中。...
20 《论衡》曰“众口铄金者,在五行二曰火,五事二曰言,言与火直,故云。 ” ○樱桃无香 渔隐曰:退之《樱桃诗》曰“香随翠笼擎初重,色映银盘泻未停”,樱桃无香,退之言香,亦是语病。...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