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礼制,43.9453ms
0 侈陈礼制。 岂知仪礼公食大夫扎。 宰夫启簋。 诗秦风于我乎食四簋。 凡宴享皆用簋。 非必祭宗庙始用也。 且于易义之谓何矣。...
1 岂故为礼制。 王度记云今天子驾六者。 自是汉制。 与古异。 汉世天子驾六非常法。 是郑以时乘六龙为六爻乘时上下。...
2 卫之先君兼邶、鄘而有之,而马数过礼制。 今文公灭而复兴,徙而能富,马有三千,虽非礼制,国人美之。   ...
3 言褖兮衣兮,褖衣自有礼制,当以素纱为里,今褖衣反以黄为里,非其制也。 以喻贱兮妾兮,贱妾自有定分,当以谦恭为事,今贱妾反以骄僣为事,亦非其宜。...
4 如是则上下相安于礼制,而天下均平矣。 苟不循此,则在上者,畜聚敛之臣,与夫畜牛羊、察鸡豚以病乎下; 庶人以封植之利,享王侯之奉,以僭乎上,或均失其富,则公卿而乘牛车,庶人而死道路者有之,此皆后人无其品节限度之所致也,则问富之说,盖亦有深意存焉,奚可贬之乎!...
5 虽非礼制,国人美之,故郑云王马之大数。 言大数者,不言四百五十六故也。 言“与”者,约同王马之数,故言与以疑之也。...
6 其有官爵者,宜遵洪武礼制,不在此例。      既行四礼,有司乃酌五事,以综各乡之政化教养及祀与戎,而遥制之:一曰乡约,以司乡之政事;...
7   ○正义曰:此一节明人幼而从学,至於成德,终始之行,皆遵礼制,各随文解之。   ○“人生十年曰幼,学”者,谓初生之时至十岁。...
8 鲁兼用四代之制,不但非王礼,亦并非帝礼制,是不知何礼也,而乃谓之王礼,文理且不通,更何论其义之谬妄乎?...
9 郑驳云“《易经》‘时乘六龙’者,谓阴阳六爻上下耳,岂故为礼制? 《王度记》云‘今天子驾六’者,自是汉法,与古异;...
10 礼制,宫庙之饰,楹不丹,桷不刻。 庄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 二十四年,春,“刻桓宫桷”。 礼,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
11 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 ’此其所长也。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也”。...
12 程、胡之说春秋,愚书皆不办,以其它说人多知其谬妄,此系言礼制,则凿然若有出者,稍读书不多,则易为所惑,故及之,后仿此。...
13 法家者流十家,二百一十七篇,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 ’此其所长也。...
14 案礼制,周犹以十寸为尺,葢六国时多变乱法度。 或言周尺八寸,以步□为八,八八六十四寸。 郑意八寸为尺,周末始有之。...
15 自罢侯置守之后,无复邦交之礼,所以奉承者惟天子之使尔,考历代之礼制,惟有王朝之礼,所谓郡邑之礼泯如也。...
16   史记儒林传曰,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孟子曰,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然则天子诸侯之礼,在孔孟时已不能备,孔子既不得位,又生当礼壤乐崩之后,虽周而问老聃苌宏,入太庙而每事问,委曲详细,必不尽知,所谓吾学周礼,今用之者,盖即冠昏丧祭射乡,当时民间通用之礼,观孔子射于矍相之圃,有观于乡而知王道易易之言,汉初鲁儒犹乡饮射于孔子冢,则当时民间犹行古礼可知,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证,晚而定礼,约之为十七篇,以为学者守此,已足以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偷,虽不能备,亦略具矣,礼由义起,在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即无明文可据,皆可以意推补,五刑之属三千,见于尚书吕刑,威仪三千,曲礼三千,见于吕庸礼器,其数皆三千者,出乎礼者入于刑,故取其数相准,数至三千,不为不多,然而事理之变无穷,法制之文有限,必欲事事而为之制,虽三千有所不能尽,如今之大清律,远本汉唐,繁简得中,纤悉备具,而律不能尽者,必求之例,甚至例亦不能尽,更须临时酌议,大清通礼,礼部则例,虽极明备,而承袭之异,服制之殊,亦有不能全载,上烦部议,取决临者,以今准古,何独不然,是即周时三千之礼具在,其不能尽具者,亦须临时推补,况在诸侯去籍,始皇焚书之后哉,后仓等推士礼以致于天子,乃不得不然之势,其实是礼家之通例,莫不皆然者也,汉志尊崇逸礼,谓虽不能备,犹愈仓等推士礼以致于天子之说,其意以为博考逸礼,则天子礼略备,可以无烦推致,郑君固亲见三十九篇之礼者也,其注三礼,于逸礼中之天子巡狩礼,朝贡礼,尝礼,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引用甚鲜,且于古大典礼,后儒所聚讼者,未尝引逸礼以为断,仍不能不用仓等推致之意,如周礼内司服缘衣注曰,此缘衣者实作禄衣也,男子之禄衣黑,则是亦黑也,以下推次其色,则阙狄赤,揄狄青,衣玄,此郑君自云推次者,司尊彝注曰,王尸用玉爵,而再是献者用璧角璧散可知也,贾疏云以明堂位云,爵用玉戋,加用璧角璧散差之,推次可知也,弁师注曰,庶人吊者素委貌,一命之大夫,冕而无旒,士变冕为爵弁,贾疏云,郑云此者以有大夫已上,因言庶人,且欲从下向上,因推出士变冕为爵弁之意也,掌客上公四十有二,侯伯二直有八,子男十有八,注曰,非衰差也,二十八书或为二十四,亦非也,其于衰公又当三十,于言又为无施,礼之大数,少于豆,推其衰公四十二宜为三十八,盖近之矣,郑以推差订正经文,尤为精密,而鲁礼义曰,儒家之说也,通俗不同,或云,岁终,或云,三年一,五年再,学者竞传其闻,是用讠凶讠凶争论,从数百年来矣,窃念春秋者,书天子诸侯中失之事,得礼则善,违礼则讥,可以发起是非,故据而述焉,从其之先后,考其疏数之所由,而粗记注焉,鲁礼三年之丧毕,则于太祖,明年春于群庙,僖也宣也,八年皆有,祭,则公羊传所云,五年而再殷祭,在六年明矣,明堂位曰,鲁王礼也,以相准况可知也,夫乃古大典礼,后儒所聚讼者,郑君明言讠凶讠凶争论,而于逸礼于太庙之类,何不引以为据,反据春秋以相准况,于此足见古文逸礼,大都单辞碎义,实无关于宏旨,故郑不为之注,亦不多引用,郑之所谓准况,即仓等所谓推致也,其后孔贾之疏经注,亦用推致之法,孔引皇熊两家之疏,如玉藻疏云,熊氏更说卿大夫以下,日食及朔食,牲牢及敦数多少,上下差别,并无明据,郊特牲疏引皇氏说,圜丘之祭燔柴牲玉之类,与宗庙同,其祭感生之帝,则当与宗庙祭同,其五时迎气与宗庙时祭同,孔疏云,皇氏于此经之首,广解天地百神,用乐委曲,及诸杂礼制,繁而不要,非此经所须,文随事曲解,无所凭据,此则推致太过,而有得有失者,要皆礼家之通例也。...
17 礼部本所提调,参谒自有礼制,乃投晚生名纸,甫就坐,以所刻诗文充赠。 宗伯微笑曰:“子亦学作诗邪? ”谭踧踖而退,不惜怜才之虚名,以抑竞躁,先辈风操如此,浮薄者尚有所惩也。...
18 礼不下庶人,且有农亩服贾力役之事,岂能皆服斩衰,但遏密八音而已,此当时君丧礼制。 ”   朱子作《君臣服议》,曰:“古之所谓方丧三年者,盖日比方于父母之丧云尔。...
19 今从武后之制,亦服三年之服,【原注】自唐以前礼制,父在,为母,一周除灵,三年心丧。 高宗上元元年十二月,天后上表,请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从之。...
20   汉儒说礼制,有不合者,皆推之以为商礼,此便是没理会处。   南北朝是甚时节,而士大夫间礼学不废。...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